李文權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新時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定位分析
李文權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出現曾彌補了我國律師數量的不足,也為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新時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生存環境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有了解自身的職業特征、揚長避短,有一個明確的職業定位,才能謀求長遠發展。
法律工作者;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基層法律服務所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是指符合《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規定的執業條件,經核準執業登記,領取《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證》,在基層法律服務所中執業,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人員。20世紀80年代末,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社會糾紛數量急劇增多,需要大量能夠提供法律服務的專業人才。在當時,我國律師數量十分有限,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出現,一方面了彌補了律師數量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當時社會大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20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數量急劇增長,工作區域也從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擴展到西部內陸地區、從發達的大城市擴張到落后的偏遠地區,業務范圍也是十分廣泛,除了刑事訴訟以外,在其他各類案件中均能見到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身影。21世紀初以來,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發展呈現下滑趨勢。根據司法部早期統計數據,截止2007年底,全國有鄉鎮法律服務所16535個,城市街道法律服務所4948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78146人。①隨著社會矛盾復雜化對法律工作者提供的法律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律工作職業化成為必然的發展趨勢。在法律工作職業化的大環境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表現出的準入門檻較低,業務素質不高、職業競爭混亂等不良現象嚴重影響了自身的發展。因此,當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有結合外部職業環境、自身職業特征,有一個清晰的職業定位,才能謀求長遠的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針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制定的管理規范有:(1)司法部于1991年9月20日發布《鄉鎮法律服務業務工作細則》;(2)司法部于2000年3月31日發布《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管理辦法》②(3)司法部于2002年9月12日發布《關于加強大中城市社區法律服務工作的意見》;(4)2012年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8條明確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可以作為訴訟代理人;(5)2015年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適用解釋》)第88條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作為訴訟代理人需要提交當事人一方位于本轄區內的證明。通過上面地梳理可以發現,有關管理規范僅以條文形式見于一些法律文件之中,但始終沒有一部像《律師法》一樣的,以基本法的形式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進行專門管理的法律規范。
(一)我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形成初期的職業環境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在東南沿海的廣州、福建等地區率先推進改革開放。與計劃經濟不同,市場經濟表現出市場主體多樣化、貿易形式多樣化、經濟關系復雜化等特征。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糾紛數量急劇增加、糾紛關系越來越復雜,對法律服務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當時,我國律師數量不足,難以滿足現實需求。現實條件,促使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這類特殊群體的出現。作為法律服務的提供者,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與律師一起成為以提供法律知識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工作者。最初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主要以應聘擔任法律顧問、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主持調解糾紛,解答法律疑問,代寫法律事務文書,協助辦理公證事項,協助司法助理員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其他有關業務工作。③
(二)新時期我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環境
當下,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關系越來越復雜。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對法律工作者提供的法律服務提出新的要求。法律工作職業化成為一種必然趨勢。法律工作職業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法律職業的專業化、嚴格的準入制度、職業的自治、法律職業者形成的法律思維、掌握法言法語,并具備職業化的技能和倫理。④無論從數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法律工作職業化的進程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多年里都有了極大的發展。同樣作為法律工作者,律師在法律工作職業化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在這方面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明顯落后。這也導致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在與律師的競爭中處于劣勢。新時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如何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彌補自己的職業劣勢,將成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能否取得長遠發展的關鍵環節。
(一)新時期我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優勢
(1)扎根基層便利服務基層群眾。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掛靠在基層法律服務所開展職業活動,而大多數基層法律服務所就設立在城市的街道、社區以及一些偏遠地區。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扎根,極大的便利了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扎根基層、便利的法律服務渠道,成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提供法律服務的具體優勢。(2)熟悉地域知識推動糾紛解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了解的地方知識,將當事人基于地方性知識的“訴求”轉化為更加接近于國家規定的法定權利,盡可能保護基層群眾的訴訟利益,推動糾紛的有效解決。(3)收費標準符合基層群眾消費預期。在基層社會,基層群眾面對的糾紛,絕大多少集中在訴訟標的額較少的糾紛(如離婚糾紛)或無訴訟標的額的糾紛(如鄰里糾紛)⑤。類似糾紛法律關系相對清晰、簡單,因此基層群眾愿意支付的訴訟代理費用也就相對較少。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較低的收費標準恰好符合基層群眾的現實需求。
(二)我國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劣勢
(1)職業素養偏低。當下很大一部分基層法律服務提供者是沒有法律知識的相關學習經歷,僅是有一定學習能力,多數人通過自學積累了相應的法學知識,然后獲取職業資格。并且基層法律工作者長期處在基層,接觸案件類型單一。面對單一性、重復性的案件,很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缺乏不斷學習新知識的動力。這些原因也導致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偏低。(2)職業道德規范缺失。由于國家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管理不夠規范。一些基層法律服務者為了滿足新的資質要求,在學歷上造假;在具體工作中胡亂收費,甚至有一部分人打著律師的旗號欺詐當事人。有的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了一時的利益,向司法工作人員行賄,嚴重損害了公平正義。基層社會傾向于人情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一些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如何與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搞好關系,打法律的擦邊球,鉆法律的漏洞,借助對行政權力的利用實現執業壟斷。很多地區存在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以各種無端理由向當事人收取費用,利用當事人不懂法向當事人隱瞞實情,或者慫恿當事人進行一些不必要的訴訟活動等。
“作為一個擁有超常規的龐大人口,而且地區間的發展極不平衡的社會,我國目前的法律服務及其提供者、接受服務者等又存在著種種明顯的分化和差異”⑥。新時期這些存在的分化和差異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提供法律服務的群體分為律師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兩類;其次,法律服務的內容和數量在城鄉地區分布存在很大差異;再者,法律服務的需求者分為不同層級;最后,法律工作者內部因專業界定,表現出很大差異。
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是社會分工更加細化,法律服務專業化尤為突出,萬金油律師早已成為歷史。市場環境下,法律服務者只有發揮自身優勢,明確職業定位,才能尋求發展。
(一)從外部環境觀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定位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法治建設的重視,以及法學教育推廣,職業律師數量增多。這對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生存產生了巨大的挑戰。但是,那些經濟發展緩慢,現代化程度較低的城市對職業律師的缺乏吸引力。在偏遠地區和小城市,律師數量十分有限法律這也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和機會。
(二)從自身條件觀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定位
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貼近人民群眾、便利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服務,了解地域文化、能夠有效解決糾紛,收費標準較低,符合基層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面對基層社會的簡單法律糾紛,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完全可以勝任。綜合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自身的職業特征,面對來自基層的一些簡單社會糾紛,由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作為訴訟代理人會比律師作為訴訟代理人更合適。
(三)從法律規定觀察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定位
《民事訴訟法》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可以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民事訴訟法適用解釋》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被委托為訴訟代理人時,應當提交當事人一方位于本轄區內的證明材料。法律這樣規定的理由是:(1)從法律解釋的角度出發,《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并不當然認可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有資格為全國范圍內的當事人服務;(2)基層法律服務制度設立的目的,在于滿足基層的法律服務需求;(3)司法部曾規定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不能代理當事人任何一方均不在本轄區內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案件。
總之,結合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發展概況、職業特征、職業環境、服務定位以及在法治建設中扮演的角色,可以發現,只有扎根基層社會、面向基層大眾,才能充分發揮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的職業優勢、規避其職業劣勢。同時,基層法律服務者的發展也將促進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全面推進。
[ 注 釋 ]
①2008年司法部關于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調研報告.
②根據2004年5月19日國務院做出的<國務院關于第三批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的第68項,司法部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執業資格認證.
③<鄉鎮法律服務所工作細則>,司法部令第19號,1991-9-20.
④劉歡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法律工作者職業化的趨勢和問題[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9.
⑤關于訴訟費用的討論,參照王亞新.農村法律服務問題實證研究(一)[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3).
⑥王亞新.農村法律服務問題實證研究(一)[J].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3).
D
A
2095-4379-(2017)21-0109-02
李文權(1991-),男,漢族,河南洛陽人,河南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