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燁辰
武警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86
?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綠色城鎮建設法律制度研究
張燁辰
武警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86
隨著快速發展的城鎮化建設嚴重的生態問題不斷暴露,急需將生態文明理念與城鎮化建設相融合,本文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對新型城鎮化推進過程中的綠色城鎮建設法律制度進行思考,探究綠色城市、低碳城市的發展道路。
新型城鎮化;綠色城鎮;生態文明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新型城鎮化以生態文明為重點內容。今年是我國進入“十三五”時期第一年,城鎮化發展的關鍵是“健康”和“綠色”。目前我國有關城鎮化建設生態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按照立法權限分為5個層次,由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規章組成。2014年頒布的新環保法開拓性的提出了一日一罰、生態保護紅線等環保法律措施,這些措施在綠色城鎮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公布的民法總則將綠色原則確立為民法基本原則之一,突出強調在民事活動中要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除此之外,在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與規章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城鎮化建設的綠色發展之道。
近年來我國的綠色城鎮化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是仍舊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缺乏比較完善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法律法規體制
作為城鎮化建設法律制度中核心法律的《城鄉規劃法》制定年限長,難以調整城鎮化建設中新的生態保護法律關系。該法于2008年頒布實施已有九年時間,有些條款在實踐過程中凸顯了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在法律責任方面,規定較為模糊,不能起到很好的威懾警戒作用,亟待完善。
(二)未建立應對鄉鎮生態環境問題的基層政權
之前我國所走的路線是粗放型經濟發展路線,追求經濟發展是第一要務,經濟與環保不能處于平等地位,造成了基層職權的缺失,沒有環保局、監測站、執法隊等組織機構,國家的環保管理職能難以延伸到鄉鎮一級。鄉鎮是城鎮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因為這種體制缺陷,使得在城鎮化建設進程中,很多前期的污染預防措施,環境監控防護追蹤都無法得到貫徹實施,導致許多鄉鎮地區在建設過程中造成了不必要的生態破壞,重復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造成資源浪費。
(三)民眾對于綠色城鎮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程度不足
我國對于城鎮居民綠色生活理念宣傳力度不足,公眾沒有從根本上認識到其重要性,環保意識薄弱,沒有形成自發性環保認知。以垃圾處理為例,盡管我國已經推廣垃圾分類處理多年,但是公眾對于垃圾分類處理的基礎性了解少之又少,公眾很難成為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推廣者與支持者。
(一)修訂現行立法中的滯后性規定,完善綠色城鎮建設的法律法規體系
在法律制度方面,首先應科學民主的修訂現行立法中的滯后規定,使生態文明理念與城鎮化建設相關立法融合,確立綠色化建設理念。同時,針對城鎮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及不同需求,制定相關的經濟、文化政策,使得城鎮化建設與生態化需求相平衡,不再走粗放型經濟發展的老路,形成民主科學、具有地方特色的綠色城鎮建設法律法規體系。
(二)建立應對鄉鎮生態環境問題的基層職權
重視基層環保問題,給予基層相應的權力,建立應對鄉鎮生態環境問題的基層環保職權,實行從嚴從緊的環保制度與政策,解決執行難這一基層環保主要難題,確保城鎮化環境標準和相關法規能夠在基層得到有效貫徹實施。同時,可以將各級黨政干部的政績考核評價和任用制度于環保相掛鉤,提升領導干部對于環保建設的重視程度。
(三)增強環保宣傳力度
環保需要從人人做起,每一位城鎮居民都是環保工作的參與人,只有形成自發性的環保理念,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保問題,政府作為環保工作的主導者,所要做的就是擴大綠色生活模式消費模式的學習宣傳培訓,例如屋頂綠化、垃圾分類處理等環保措施,提升群眾的環保認知程度與環境法制觀念,做到自覺遵守環保法律法規,正確行使權利,形成全民參與全民監督的良好環保氛圍。
[1]陳慈陽.環境法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2.
[2]梁甜甜.關于新型城鎮化法律制度架構問題的調研與思考[J].智富時代,2016(10).
[3]姚懿玶.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生態環境的法律保護初探[J].商,2016(11).
[4]張濤,陳軍,陳水仙.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沖突與協調[J].鄱陽湖學刊,2013(03).
[5]唐郁愷.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時期土地權益的法律保護[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05).
F
A
2095-4379-(2017)21-0201-01
張燁辰(1988-),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武警工程大學,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資源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