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星 寇楓陽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
淺析量刑規范化與法官思維
陳 星 寇楓陽
河南師范大學,河南 新鄉 453007
量刑規范化改革是重要的司法改革項目,2014年我國人民法院正式開展量刑規范化工作。在實際生活中,由于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法官自由裁量權在實際運用中存在問題,所以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此次量刑規范化的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法官的自由裁量實質上運用法官的邏輯思維所做出的一個裁量,因此,把握好、處理好量刑規范化與法官思維的關系是實現量刑公正的一個重要方面。
量刑規范化;法官思維;自由裁量權;刑罰
(一)量刑規范化改革簡述
2010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決定推行量刑規范化改革,并與2014年1月1日起全國人民法院正式實施量刑規范化工作。在我國對刑法進行大刀闊斧的修正時,量刑規范化改革似乎并不起眼,但它卻在司法實務中有著重要的意義。量刑規范化是重要司法改革項目,它實際上是規范裁量權,為法官的自由裁量設定了一個標準,從而達到更好實現刑事司法公正的目的。
(二)量刑規范化改革的價值
刑事司法公正的實現要兼顧兩個方面,一則是定性準確,二則是量刑適當。在過去,理論界、刑事司法界往往側重于定性準確,從而忽視了量刑適當對司法公正的重要意義。同一犯罪事實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其審判結果可能是大相徑庭的。在司法實務中,這一情況的存在無疑是十分尷尬的,這也必然會引起涉案被告人及親屬、被害人對司法公正的懷疑和動搖。從這個層面來說,量刑規范化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要的實務價值。
(一)法官思維簡述
法官思維是法律思維的一種形式,是法官根據法律進行判斷的過程。每一份裁判文書的背后都暗含著法官的邏輯推理思路。法官的邏輯思維從來都不該是枯燥的符號與文字,而應是一紙判決中的生動運用。霍姆斯曾在《法律之路》中這樣談到:“法律人的訓練主要是邏輯訓練,司法裁決的語言主要是邏輯語言?!边@表明了其對法官邏輯思維的肯定與重視。
霍姆斯的“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邏輯,而在于經驗”則道出了其對單純邏輯分析的不予認可。法官思維不僅僅是一種邏輯思維,它絕不能是對三段論的機械照搬,而應是將社會經驗融合進邏輯思考之中,結合對時代和社會的客觀認識,對犯罪現象背后深層的社會、經濟、文化、歷史等因素有深刻理解的一種思維。所以,法官的思維要辯證地、全面地去理解。
(二)刑罰視域下的法官思維
法官的邏輯思維對量刑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這具體表現在各國的法律都承認并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司法公正并不否認司法者裁量權的存在,但是要求司法者必須根據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價值理念去適用法律。法官自由裁量權是指在案件中,當法律空白或沖突時,法官依據案情和公平正義的要求,獨立判斷、權衡并作出合理決定的權力。作為法律局限性的補充和救濟,為實現實質正義,法官自由裁量權就為司法過程之必須。改革實踐中出現的問題也證明了這一點。
量刑規范化改革的初衷是為了規范法官自由裁量權,但由于在改革推進過程中對量刑指導意見、量刑技術手段的過度依賴,導致了有些法官為了追求形式上的量刑公正結果,不愿、不敢發揮自由裁量權,出現了司法機械化、形式化的現象。這些問題的出現說明了要想使量刑規范化落到實處實現司法公正的目的,就要發揮法官思維的價值,要正確地使用法官自由裁量權,要把握好量刑規范化與法官思維之間的關系。
量刑規范化與尊重法官思維之間并不矛盾,甚至在一定層面上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關系。量刑規范化改革與給予法官自由裁量權他們的出發點與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實現司法公正,為了維護民眾對法律正義的信賴。這兩者看似南轅北轍,實則殊途同歸。
量刑規范化中含有對法官思維的考慮,規范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量刑規范化的重要內容。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有其存在的堅實基礎與必要性,是尊重量刑規律之必然。量刑并不是抽象法律規范在具體案件中的簡單對號入座,而是把抽象的法律規范與具體的案例事實相結合的這樣一個動態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個案與個案之間又存在諸多不同,需要對案件事實、社會環境、道德倫理等諸多因素進行考慮,這就需要給予法官一定的空間,讓他能夠運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做好法律規定與當前社會現實和案件事實的邏輯銜接,這是機器所不能達到的。
但是這個空間也應該是有限度的,是有一定標準的,不然將會面臨權力被濫用的風險。所以,要想正確的使用自由裁量權,發揮其量刑方面的應有價值,就必然會以量刑規范化為前提。過于側重量刑規范化勢必會在實務中產生量刑機械化、形式化話的問題,而過與側重法官思維對審判的作用則也必然會出現濫用自由裁量權的現象。所以,將量刑規范化與法官自由裁量相結合是實現實質正義的最好方式,這樣能夠讓法官在一定限度下有彈性地處理個案。
[1]石海經.“量刑規范化”解讀[J].現代法學,2009.03.
[2]黃笑君.量刑規范化與法官自由裁量權的衡平[J].河北法學,2007.12.
[3]黃笑君.論法官的法律思維[J].廣州大學,2012(03).
D924.3;D
A
2095-4379-(2017)21-02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