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新
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
論法律保留原則在我國行政給付中的困境及突破
曾 新
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法律保留原則是依法行政的本質要求,我國行政給付中適用這一原則存在諸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法治政府的建設,有必要對其進行完善,筑牢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法治基礎。
法律保留;行政給付;弊端;進路
法律保留原則起源于19世紀的“干涉行政”,又被稱為積極行政原則,最早由奧拓·邁耶引入憲法領域,其經典意義是指行政機關如果要對私人的財產和自由進行干預,必須得到議會所制定的法律明確授權,否則就構成違法。后經學者對其不斷完善,現代法律保留原則的內涵是:特殊范疇內行政事務的規范權只可隸屬于立法者,若無法律之明確授權,行政機關不可擅自規范前述行政事務。可見,這一原則劃分并確定了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在法律規范制定方面的權限范圍,有利于體現國家立法的權威性和推進行政立法的規范化。在憲政社會,這一原則具有普適性,當下,我國正處于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重要階段,其背后是行政給付職能權重的增加和法律保留原則向行政給付領域的拓展,回眸現實,我國行政給付中適用這一原則的現狀令人堪憂。因此,為提升行政給付法治化水平,本文對我國行政給付中適用法律保留原則的有關問題進行探析。
盡管法律保留原則在我國取得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在行政給付適用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首先,公民基本權利和自由保障無法落實。目前,《立法法》對基本權利的法律保留主要集中于侵害保留,范圍極窄,缺少對基本權利法律保留的一般規定。大量的給付立法只停留在行政立法、部委規章及其他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層面上,實踐中,行政給付通常依據縣級政府規范性文件,而這些規范性文件無嚴格審議程序,效力低,公民的基本權益保障難以落實。其次,法律保留原則在行政給付中適用缺乏相應制度保障,造成有關行政給付規范不受這一原則的約束。最后,行政給付制度不完善,給付內容單一,局限于物質權益層面;給付方式無互動性,僅是行政主體的單方面給予。毋庸置疑,上述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行政給付的法治化進程。
法律保留原則對整個行政法起著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作用,為更好規制行政權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增強我國行政給付的效能,針對其存在的突出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加強理論研究
目前,我國理論界對法律保留原則研究水平有限,重視力度不到位,通常只把它作為依法行政的附屬原則,并未充分認識到它對規制行政權的積極作用,因此,行政法理論工作者應積極借鑒國外成熟的行政法理論,加緊對這一原則的本土化研究,為我國行政給付的立法、執法提供完善的理論基礎。
(二)細化行政給付種類
根據行政給付的目的,應把行政給付分為生存型行政給付和發展型行政給付,以“重要性保障理論”為指導,前者適用于法律保留原則,后者則不適用,在行政給付立法時,對于生存型行政給付,全國人大應以行政法規為基礎,科學吸取各地行政給付中的成功經驗,加快立法進程,充分保障公民的醫療、養老、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權益;對于發展型行政給付,國務院應在全國人大的監督和指導下,積極制定行政法規,切實促進社會弱勢群體的發展。
(三)建立法治化監督機制
結合我國行政給付的立法實際,實行行政給付法治化監督機制應從下列兩方面進行:其一,強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預算監督權力,重點監督預算中行政給付經費使用,確保此類款項使用合乎行政給付的宗旨;其二,全國人大要加強對國務院所制定的行政給付法規合憲性審查。惟其如此,公民的基本權益才有可能實現。
(四)進一步完善行政給付的內容、方式
根據行政給付的內在要求,我國應將物質給付與非物質給付都規定為行政給付內容的組成部分;同時,將行政相對人的付出和行政主體的給付作為行政給付方式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這樣,才能體現行政給付的全面性、科學性、實效性。
(五)健全權利保障救濟制度
至今,我國尚未建立違憲審查制度,這既不符合我國的國家性質,又同法治國建設背道而馳。為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和有效規制行政權,應盡快建立中國特色違憲審查制度,賦予公民憲法訴愿權利,這是我國行政給付走向法治化的必由之路。
總之,法律保留原則適用于行政給付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要立足實際,總結經驗,充分借鑒域外成功做法,健全行政給付法律制度,實現建設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的雙贏。
[1]陳新民.行政法總論[M].臺北:臺灣三民書局,1995.
[2][德]平納特.德國普通行政法[M].朱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德]彼得·巴杜拉.行政法之任務[A].陳新民.公法學札記[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4]葉必豐.行政法的人文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D
A
2095-4379-(2017)21-0224-01
曾新(1978-),男,漢族,陜西旬陽人,甘肅政法學院法學院,2015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