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慶凱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
論兒童犯罪處理之困境
閆慶凱
黑龍江大學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近年來少年犯罪的比率不斷提高,特別是14周歲以下兒童的犯罪比例不斷攀升,對于這部分犯罪兒童如何處理,我國刑法沒有明確的規定,這給司法實踐造成了困境,其他國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兒童犯罪;保護處分;細化程序
我國沒有關于兒童的具體概念,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應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為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不滿14周歲,為無刑事責任能力人,不負刑事責任。從而可推出兒童的年齡上限為14周歲,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1983年(關于目前辦理拐賣人口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簡答)可以認定兒童年齡的下限為6周歲。因此可以認定6—14周歲為兒童。
(一)現狀
2013年重慶10歲女孩在電梯內對素不相識的1歲男童李某進行毆打,之后女孩將李某帶到25樓自己家中繼續進行毆打,將其帶到陽臺玩耍時,從陽臺墜落造成重傷。由于該女孩不滿14周歲,屬于完全無刑事責任年齡,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不予立案偵查。此外還有,2015年湖南邵陽3名少年(其中最大的只有13歲)為了謀取錢財,將50多歲的女教師殺害,被送往工讀學校上學。這樣的處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得不到維護,也不利于預防犯罪。
(二)反應出的問題
1.缺乏專門的少年法律體系,由于立法的缺失導致司法實踐中無法可依,對許多案件無法做出有效的處理。
2.非刑罰處罰措施缺乏,并且已經做出規定的處罰措施,沒有細化程序在實踐可操作性不強。道歉、訓誡等方式在實踐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大;隨著勞動教養制度的取消,可供法院選擇的措施更屈指可數,面對不滿14周歲的犯罪兒童,大多數是被送到少管所、工讀學校,但是由于沒有詳細的程序規定,一段時間后基本上都被放回家。這樣根本達不到矯正教育的目的,也不利于預防再犯。
其他國家對兒童犯罪的研究較早,相對來說制度比較完善值得我們借鑒,以日本為例。
(一)制定獨立的法律《少年法》
《少年法》的立法理念“是為了促進少年健康發展,對施行違法行為的少年,采取以矯正性格和改變環境為主的保護性措施。”因為少年的人格還未完全定型,相比成年入更容易教育改造;并且實施違法行為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家庭、社會的原因,其本身也是受害者。日本《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的人是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這部分人觸犯了刑法也不能認定為犯罪行為,于是這部分人其的規制對象之一。
(二)確立了嚴格的組織體系和審判程序
1.發現和移送,對于發現不滿14周歲的觸法兒童,由兒童福利事業的部門,兒童咨詢所根據《兒童福利法》的程序處理,經審查處理后,認為有必要移送家庭審判所處理的,由兒童咨詢所得所長或都、道、府、縣知事移送家庭審判所才能審理。
2.審查。家庭審判所受理后,將兒童送往少年鑒別所收容,不立即開庭審理,而是先進行調查。法律調查由審判法官自己進行,主要是根據搜查機關移送的證明文件來判斷違法事實發生的可能性。社會調查由少年鑒別所和調查官進行,少年鑒別所運用相應的科學技術對兒童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進行鑒定,把調查結果提交家庭審判所;調查官通過與監護人進行交談、調查社區環境、走訪學校等方式了解兒童的性格特點,判斷兒童犯罪的危險性、矯正的可能性,尋找適合的改善措施,最終向法官提交報告書。
3.審理。法官在法律調查和社會調查的基礎上開庭審理,審理過程應在溫暖平和的家庭氛圍中進行,法庭審理主要圍繞犯罪事實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應該采取保護措施展開。
4.判決。法官根據審理做出不處分決定或保護處分決定。不處分決定包括不能準確的認定犯罪事實、雖然能夠認定犯罪事實,但不具有采取保護處分的必要兩種情況。保護處分決定主要包括三種:一保護觀察,將兒童放在社會內,由保護觀察所的保護觀察官對其進行指導、監督和幫助。二移送兒童自立支援機構或兒童養護機構,這一措施主要針對的是家庭生長環境惡劣的兒童,如沒有父母或受虐待的兒童,一般措施有:對其監護人進行訓誡;讓兒童或其監護人接受兒童福祉司的指導;幫助兒童認養父母或讓兒童進入兒童自立支援機構生活。三移送醫療少年院,主要是針對有明顯身心障礙的兒童,配備心理醫生為其治療,收容期原則上到20周歲,如果期滿沒有完全康復,家庭裁判所可以申請延長收容期,但不得超過26周歲。
(三)規定了消滅前科制度
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保護處分期屆滿,經鑒定無再犯的風險,消滅所有的犯罪記錄,使其免受社會的歧視更好地回歸社會。
[1]張秋.淺析農村“留守兒童”犯罪原因及預防對策[J].銅仁學院學報,2010(04).
[2]韓瑞峰.兒童犯罪處理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5(03):24-25.
[3]廖露蕊.少年犯處遇非監禁化研究[D].武漢大學,2005.
D922.183;D
A
2095-4379-(2017)21-0243-01
閆慶凱,黑龍江大學法學院,法律(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