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楠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
宋代法律對于家長權的維護及其原因
徐曉楠
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2
家長權作為一種家長特有的權利其與公權力互相補充,管理和控制著整個家庭。從古到今,中國家庭都重視倫理和身份,比較不同的是,古代政府把這種倫理和身份法制化為父權家長制。宋代的法律更是賦予了家長諸多的權利,對父權家長制進行維護。而本文也將重點探討宋代法律對于家長權的維護以及原因。
宋代法律;家長權;原因
自古至今,中國家庭都重視倫理和身份,比較不同的是,古代政府把這種倫理和身份法制化為父權家長制,一方面賦予他們相對的權利,另一方面要求家長對戶內的賦役、婚姻和若干犯罪行為負上連坐責任。而法令則是維持家長權重要的支柱。公權力與家長權的關系十分密切,在相當大程度上,公權力可以說是家長權的補充和代理。“當家長權有所不足時,公權力便代位補足。”[1]
探討宋代法律對于家長權的維護,重要的是明白宋代的法律賦予、維護了家長的哪些權利:
(一)教令權
對于違反這一法令的人,執法者都會歸咎于“不尊父兄之教”。[2]父母的吩咐無論合法與否都是教令,對于違反教令的子孫,政府容許父母體罰,即使重創,只要不死,父母無罪。“若子、孫違反教令,而祖父母、父母毆殺者,徒一年半;以刃殺者,徒二年。……即有違反教令,依法處罰,邂逅致死者,亦無罪。”[3]宋代許多法令中,都體現出了對于家長權利的維護,家長們在法律條文的允許下,充分地維持著家庭的秩序與和諧。
(二)子孫不得控告、斥罵父,不能與父母別籍異居等
宋代法律將這些歸結為不孝,古語有云“十惡不赦”,在宋代這“十惡”便是指十種遇大赦也不能豁免的大罪,而在這十惡中“七曰不孝:謂告言、詛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若供養有闕;居父母喪,身自嫁、娶,若作樂,釋服從吉;聞祖父母、父母喪,匿不舉哀;詐稱祖父母、父母死。”[3]不孝者,即犯十惡,十惡則不赦。
(三)財產權
所有屬于家長的財產,未經家長同意,卑幼不能擁有,更不能動用。違反者將所得歸公按所得財物的價值接受懲罰。“凡是同居之內,必有尊長,尊長既在,子孫無所自專。若尊卑不由尊長,私輒用家當財物者,……罪止杖一百。”[3]這些維護家長財產權的法令,充分保障和維護了家長的權利,在經濟上樹立了家長的威嚴。
宋代的法律在很多方面都對家庭中父母的權利加以維護,不為夸張的說,無論父母對錯,其子孫都不得維護家長的意愿,與今天的價值觀相比,其中不少法令是極難以理解和容忍的,但這樣的法令卻確實存在并運行于宋代社會,這不得不引起世人的關注和深思。究其原因,我認為在一下兩點:
(一)禮制與法治的結合
從思想的異同來說,儒家和法家屬于對立的狀態,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法律條文中多融有儒家禮的思想。儒家重視尊卑、長幼、親疏的差別,講孝弟倫常,于是聽訟必原父子之親,宜輕宜重,一以服制為斷。“儒家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于是律許相隱,首匿不為罪,不要求子孫為證,更不要求子孫告父祖”。[4]由上便不難得出,法律為何會對強調父父子子、長幼尊卑的家長權如此維護。
(二)維護封建統治
前文提到說公權力和家長權是相互補充的關系,然而,公權力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能延伸至個人。個人構成家庭,而家庭又是構成一個社會的最基本要素,在儒家“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的理論指導下,歷代封建統治者都把維護家庭秩序作為鞏固封建統治的重要環節。為了管理公權力所延伸不到的個人,公權力便賦予家庭中家長種種權力,進而形成一種家長權,使家長對家庭進行管理。
在宋代,由于封建士大夫的提倡和推動,出現了累世同居共財的大家庭,但更普通的是一夫一妻制為基礎的個體家庭。不論是大家庭還是個體家庭,其家長都享有充分的權力,這種權力使他們維持著家庭中‘“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男為女綱’的不平等關系。”[5]而這種“不平等關系”又是法律所允許和規定的。正如世間萬物必有其因,宋代法律對于家長權維護的原因有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所形成的外部因素,也有為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而有意對家長權進行維護的體制內因素,但不論何種朝代的何種原因,家長權自誕生之日起就生生不息地運行于中國古代的各個朝代。
[1]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宋]佚名.名公書判清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7.
[3][宋]竇儀等.宋刑統[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M].臺北:里仁書局,1987.
[5]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D
A
2095-4379-(2017)21-0244-01
徐曉楠(1992-),女,漢族,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中國古代史專業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