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金霞
河北百盛律師事務所,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股東認繳出資加速到期的法律研究
裴金霞
河北百盛律師事務所,河北 石家莊 050061
2013年《公司法》修訂,最大的亮點就是認繳制度的出臺。眾所周知注冊資本認繳制放寬了設立公司的門檻。認繳制度體現在新修的公司法取消了最低注冊資本制度、首期出資額度的要求以及對于剩余注冊資本繳付時間的限制,并且取消驗資的特殊法定的法律程序等。很明顯的作用是降低了公司的設立門檻,減輕了投資者的負擔,特別是對微小企業、創新型企業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認繳制下公司設立時的一切事宜均由股東自行協商確定,市場監督管理局在企業設立登記時,不再進行任何強制行為,即公司自治權利過大,就有可能導致公司股東出資出現問題,對債權人的權利造成威脅,甚至對公司誠實信用產生相應的影響。所以,本文圍繞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改革對公司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影響,結合《公司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司法實踐,對股東加速出資進行嘗試性探索,希望對以后的立法能起到一點點的建議作用。
認繳制;法人人格獨立;誠實信用;加速出資
我國自1993年頒布《公司法》到2005年對《公司法》進行修改之前的這一階段,我國公司資本制均實行嚴格的注冊資本實繳制。這種實繳制又可以稱為全額實繳制,即投資者必須全額繳納所認繳的出資額。2005年《公司法》修改制定了公司資本制度的分期繳納規則,即公司在合法成立后,投資者可以在一定的時間內分次繳納其所認繳的全部出資額。我國2005年修訂后的《公司法》雖然規定了公司注冊資本的分期繳納規則,但不會影響我國法定資本制的根基。采用公司注冊資本分期繳納制度增強了設立公司的便利性以及投資者融資的彈性,相較于嚴苛的法定資本制來說已經是飛躍性的改革。但是這一階段公司資本制度中仍規定了三萬元、十萬元等不同的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以便保障債權人和公司的利益。但是處于動態的公司資本會隨著公司營運的不斷增加或減少,并不能真正起到保障債權人和公司利益的作用。因此,2013年立法者再一次對公司法資本制度進行了全面并且大幅度的修改。在此次公司法資本制度修訂中,取消了原來的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的限制、取消了股東繳納出資期限的限制、取消了股東出資的驗資程序,賦予股東更大的自主權限和公司更多的自治空間,體現了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現代化,便于投資者靈活運用手中的資金,鼓勵投資,增加就業。但是,實行注冊資本認繳制對我國法定資本制中關于資本的要求并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我國仍然是法定資本制度國家。根據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務院的明確規定,尚且有27類行業不能實行認繳制度,而必須走實繳登記的程序。
新公司法對股東出資制度的變更,由實繳制變更為認繳制,極大的緩解了投資者,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創業者的創業資金不足、企業設立成本過高的現實困境,但不可否認的是,認繳制度的變更并非沒有缺陷,該制度在為公司股東增設權利的同時,并沒有與之相適應的增設權利濫用的防范舉措,導致司法實踐中,債權人面對股東濫用認繳出資權利以侵害債權人利益的行為,缺乏必要的救濟措施,導致股東出資權利和債權人利益保護之間出現失衡。
以筆者代理的某起合同糾紛案件為例,甲公司承攬了邢臺某展覽館的總包工程,與乙公司簽署了部分展覽館音響設備的購銷合同,由乙公司賒銷音響設備,待工程建設完工后再行付款。后因發包單位資金鏈斷裂,甲公司施工完畢后未取得工程收入,導致一直拖欠乙公司的貨款未結。此后,乙公司向人民法院起訴,在訴訟過程中,乙公司向人民法院提交了甲公司的工商檔案資料,并依據甲公司章程載明的公司注冊資本300萬、各股東認繳未出資的事實,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甲公司的股東作為共同被告參與訴訟。筆者代理了甲公司股東一方參與訴訟。本案經人民法院審查認定,股東認繳出資是股東的合法權益,乙公司直接起訴甲公司股東償還貨款,缺乏法律依據,并違反了公司法人人格獨立的屬性,一審予以駁回訴訟請求。后乙公司提起上訴,二審人民法院經審查,維持了一審法院的裁判結果,駁回了乙公司訴訟請求。
本案中,筆者作為代理律師,是知曉甲公司已經人去樓空的客觀事實的,乙公司申請追加甲公司股東作為共同被告,也是知道甲公司缺乏償債能力后的無奈之舉。但限于律師執業道德,筆者不能向對方透露公司的經營信息,雖贏得本案訴訟,但深感債權人面臨認繳制下追償債務的無奈,而試圖去追究公司股東的法律責任,不僅缺乏法律依據、還違背了法人人格獨立的基本原則,債權人的合法利益不能及時的得到法律保障,是認繳制出資制度缺憾與不足。
筆者通過檢索分析我國目前的法律規定,發現債權人能夠不受限于股東出資時間,而要求其加速履行出資責任的法律規定僅有兩條,一是《破產企業法》第35條規定,二是《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的規定。通過筆者分析,目前兩條法律規定因受限于我國司法實踐,均不能夠有效的保障債權人的利益。
(一)我國《破產企業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后,債務人的出資人尚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管理人應當要求該出資人繳納所認繳的出資,而不受出資期限的限制”①。本條規定明確了只有在公司破產的情景下,股東出資責任的履行才不會受約定的出資期限的限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于2016年12月7日召開的全國法院執轉破工作視頻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審委會專職委員杜萬華法官的介紹,“2007年企業破產法實施以來至2015年,每年進入法院的企業破產案件數量僅為2000至3000余件,而同期工商行政機關每年吊銷、注銷的企業數量均為70至80萬戶。兩相對比可以看出,破產程序啟動難問題十分突出,破產法律制度這一重要的市場主體救治和退出機制的功能遠未充分發揮。破產程序啟動難已成為嚴重制約企業依法破產和破產法律實施的瓶頸問題”②。根據杜萬華法官的講話,我們可知,目前司法實踐中通過破產程序追加股東責任,要求其加速到期承擔責任的情形甚是渺茫。
(二)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適用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規定三)第13條第2款規定:“公司債權人請求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在未出資本息范圍內對公司債務不能清償的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③
筆者認為,《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13條第2款能夠適用,需滿足兩個條件:1.追加股東應當屬于“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2.公司對該筆債務不能清償。只有在兩個條件均滿足的情況下,本條司法解釋才可能適用。
1.“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指的是一種拒絕出資、不能出資、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未完全履行和不適當履行的違約行為,不包括股東尚未到期的未違約出資情形。根據《公司法司法解釋三13條第1款》規定,進行體系解釋可知,“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實質是指一種違約行為,在同一法律中的同一文字不能做不同的理解,所以,13條第2款中的表述含義與第1條相同,均指一種違約行為。同時,本次《公司法》修改的主要目標是放松對市場主體準入的管制,降低準入門檻,優化營商環境,促進市場主體加快發展。所以,《公司法》取消了對股東出資期限的限制,并授權公司股東自主約定。如果未到期出資股東還要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責任,則沒有達到減輕股東負擔的目的,這與本次修法目的也是相違背的。
在認繳制下,股東約定出資時間未到的情況下,是一種法律賦予股東延緩出資時間的合法行為,并不是拒絕出資、不能出資、虛假出資、抽逃出資、未完全履行和不適當履行的任何情形,所以,在股東不存在對公司出資的任何違約行為的情形下,不屬于公司法司法解釋三13條2款規定的情形。
2.關于“公司不能清償”,指的是“與公司的債權債務糾紛經審判或仲裁,并就公司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的情形”。在債權人和公司之間的債權債務未經訴訟確定、且作為被告的公司資產未經執行確定是否有無償還能力的情況下,債權人直接將被告公司股東作為被告的行為,也不符合公司法司法解釋三13條2款的規定。
首先,基于公司法人人格的獨立屬性,公司債權債務與公司股東是相互獨立的,債權人必須要經過對公司債務的強制執行后仍然不能獲得清償的,才能獲得股東的賠償,在訴訟過程中,雙方債權債務金額都未確定的情況下,是沒有任何標準判斷公司不能清償債務的。
其次,在《<公司法>司法解釋(三)》出臺之前的一些地方性規范意見也是這樣規定的,例如2006年的《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條第2款規定,“不能清償”是指對公司的存款、現金、有價證券、成品、半成品、原材料、交通工具、房屋、土地使用權等可以方便執行的財產執行完畢后,債務仍未得到清償的狀態。④
最后,《公司法》修改的立法目的之一就在于減輕股東的出資難題,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所以修改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的相關要求,將注冊資本實繳制修改為認繳制。在認繳制的出資制度下,如果公司正常經營過程中產生債權債務糾紛,第三人在起訴過程中未經執行公司財產就直接將公司股東作為被告要求承擔連帶償還責任,則公司法人人格獨立的立法基礎就會蕩然無存,也明顯違背了公司法修改的立法目的。
從公司法的歷來修改,可以看出我國公司法并沒有有效的解決公司、股東的誠信問題,我認為其實導致債權人利益不能被有效保護的根本原因還是公司股東出資問題。也就是說我認為公司法還應該對公司股東的出資問題進行規定,不能一味的放任。我認為,首先,應規定股東出資的期限,雖然不能是以前的設立二年內,但也不應無限期,有的公司章程居然約定,股東在100年內出資完畢,試想,有誰能活到一百歲,并且設立公司時,股東已經活了幾十年了,再讓他活一百歲,那不是笑話嗎?我認為,起碼應根據我國人口的平均年齡進行設置,股東距離平均年齡還有多少年,就應該在多少年內完成出資義務。其次,應該由法律規定股東雖然根據公司章程規定還未到出資期限,但在一定條件下,經債權人請求,股東需要提前出資,以有效的保護債權人利益。這里的一定條件,主要指公司現有資產難以清償到期債務,但申請破產的條件還未達到的情況。最主要的是,我認為公司現有資產難以清償到期債務的標準是,公司作為債務人,已有被法院立案進行強制執行的案件未在一年內順利執結,所有的債權人(包括已立案強制執行的債權人)就可以此理由申請在執行程序中或在訴訟程序中申請公司股東提前履行其在公司章程中承擔的出資額。如果不能及時出資的,股東應在公司章程中承諾的出資額范圍內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注釋]
①<破產企業法>.
②2016年12月7日杜萬華法官在“全國法院執轉破工作視頻會議上的講話”.
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
④2006年<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趙旭東.從資本信用到資產信用[J].法學研究,2003(05).
[2]李中原.論民法上的補充債務[J].法學,2010(03).
[3]林曉鎳,韓天嵐,何偉.資改下股東出資義務的司法認定[N].上海法治報,2014-12-17(B06).
[4]趙旭東.資本制度改革與公司法的司法適用[N].人民法院報,2014-02-26(007).
[5]趙旭東.資本制度變革下的資本法律責任——公司法修改的理性解讀[J].法學研究,2014(05).
[6]王東敏.公司法資本制度修改對幾類民商事案件的影響[J].人民司法,2014(05).
[7]羅書臻.全國法院執轉破工作視頻會議召開[N].人民法院報,2016-12-08(001).
[8]杜萬華.充分認識執行案件依法移送破產審查工作重要意義[N].人民法院報,2016-12-11(002).
D922.291.91
A
2095-4379-(2017)29-0133-03
裴金霞,河北百盛律師事務所,律師,石家莊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河北大學,法學學士,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