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英建
天津融匯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100
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中的法律實務問題探討
邢英建
天津融匯律師事務所,天津 300100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現象越來越常見。并購重組是上市公司做強做大的一個主要途徑,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雖然并購重組能為上市公司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是并購重組的同時也牽扯了很多的法律問題。筆者從實務的角度,對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過程中的法律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并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一些意見和解決對策。
上市公司;并購重組;法律;實務;問題;探討
在最近幾年,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現象日漸活躍,但是由于資本信用制度不健全以及相關問題的立法比較滯后,出現了很多惡意重組、虛假重組的現象,這對證券市場的公信力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本文通過對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中的法律實務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就相關的解決對策展開論述。
(一)投資者違規超比例增、減持上市公司股份問題
自從2008年以來,我國有越來越多投資者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或者證券交易所競價交易系統超比例買賣上市公司的股份,沒有及時履行公告、報告等相關義務,這種行為嚴重違反了《證券法》中的相關規定[1]。
例如,“茂業系”公司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該公司超比例增持超過三家以上上市公司股份,分別為深國商、商業城和渤海物流,購買的方式主要通過交易所的競價交易系統。在買進股權之后,“茂業系”有關公司分別占深國商、商業城和渤海物流5.09%、8.63%、6.68%的股份,這三個股份都超過了5%,“茂業系”有關公司在股權達到5%的時候均未履行有關的公告和報告義務,也沒有停止增持。因此,上交所和深交所對“茂業系”有關公司分別作出了相應的紀律處分,并且要求其限制一個月的交易[2]。
(二)特殊機構投資者交易限制和持股變動信息披露問題
目前,我國的證券市場上活躍著一大批具有特殊性質的機構投資者,比如境外BVI公司、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證券投資基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這些機構投資者買賣上市公司股票問題,也觸及到了《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和《證券法》的收購批準標準和權益變動[3]。
例如,東吳價值成長基金對于國投中魯舉牌的時間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在4月7日,國投中魯發布公告,公告宣稱東吳價值成長雙動力基金截止到4月5日,已經持有國投中魯的股份高達955.2991萬,占據國投中魯所有股份的5.78969%。到了4月10日,東吳基金發出公告,東吳價值成長基金通過二次市場持減國投中魯股權低至2.1730%,在這短短幾天之內,東吳價值成長基金從中收益高達1500萬元,導致投資者紛紛要求將上述的收益歸給國投中魯。
(三)持股高于30%投資者繼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信息披露問題
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如果收購人已經披露收購報告書,要在披露之日起六個月之內,因權益的變動需要再次公告和報告,可以就一些與前次報告書不同的地方進行公告和報告。因此,對于持股高于30%投資者繼續增持上市公司股份的信息披露問題,應當嚴格按照以下兩點進行簡化處理:
第一,如果投資者在增持之前并不是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者第一大股東,而增持之后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者第一大股東,不需要編制收購報告書,只需要編制詳細的權益變動報告書即可。
第二,如果投資者在增持之前已經是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者第一大股東,而且股份比例已經高于30%,如果需要繼續持增,只需要進行簡單的公告或者編制權益變動報告即可,不需要編制收購報告書。
(一)明確并購重組風險的法律責任并加以規范
法律責任主要是為了懲罰破壞游戲規則的人,如果缺失有效的法律責任,就會導致并購重組中各方行為發生失控現象。我國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過程中引發的法律責任規定主要體現在法律法規當中,而且側重于部分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在民事賠償方面還缺少相關的規定。上市公司以及有關部門要對此加強重視,加強公司并購重組民事賠償法律制度的構建。民事賠償一般常見于在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中因侵權、不當干預、不適當披露、虛假信息、欺詐等而遭受到損失的情況,其發揮的主要作用是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所無法取代的。因為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一般偏向于社會利益和社會秩序的救濟,主要防止和懲罰違法行為,而民事責任注重對受害人的損失進行補償,讓正在被侵害或者已經被侵害的權利狀態得以恢復。
(二)建立完善的協議收購制度
協議收購的方式在當前比較流行,主要存在于上市公司中股東占有絕對的股權地位但是股權卻又不能流通的情況之中。協議轉讓雖然有著較多的優勢,但是轉讓過程涉及面比較廣,包含對二級市場投資價值的發掘和判斷、上市公司控制權的轉移和評估、國有股權運作的監管和特殊性、對股權價值的判斷和評估等。因此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存在比較大的靈活性和不確定性。如果只有一般的原則性規定對協議收購方式進行監督,配套實施細則也就缺乏較強的可操作性,在運轉的過程中有著比較大的彈性空間,這就會導致協議收購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扭曲等情況,從而導致一些大股東借助上市公司收購的題材進行黑箱作業或者內幕交易,趁機對市場進行操縱,造成股價的大起大跌。所以很多國家并不允許協議收購存在。我國為了解決國有股份的流通問題,可以允許協議收購的存在,但是為了防止發生上述問題,我國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完善的協議收購制度,將協議收購的方式控制在一定的國有股范圍之內,不允許其擴大。與此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利用法律嚴格控制協議收購,比如,規定上市公司協議收購要經過特別批準,并且對收購的程序、審批程序、審批機構等進行明確規定。收購人在要約同時進行協議收購,但需要注意的是,協議收購價格不能高于要約價格。如果協議收購價格高于要約價格,要進行適當調整,將要約價格提高到協議收購價格同一水平。
(三)增強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中的信息披露義務
雖然《證券法》對于大量持股以及其變動作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其發布公告,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并購者使用資金的來源和大股東持股的目的等方面的信息,《證券法》中也沒有對此進行明文規定。在發出收購要約之前,《證券法》也只是簡單規定并購方要將收購報告書送到證券交易所或者證券主管部門,而不需要向目標公司的股東披露信息。即便是報送的收購報告書,也只是規定了8項記載內容,沒有包含對于投資判斷等財務信息,這種信息披露明顯是不夠充分的。
另外,中小股東持有很少的股份,在實際過程中無法參與到公司的經營管理之中,一般來說,都是由大股東控制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因此,有必要增強上市公司并購重組中的信息披露義務,為中小股東的利益提供重要的保障。筆者認為,上市公司在進行信息披露時,要嚴格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即真實準確性原則、充分完整性原則和及時性原則。上市公司并購重組過程中,無論是被并購方還是并購方,都要向中小股東公開與并購重組有關的重要信息,禁止誤導和欺詐。除此之外,還要完善相關的法律制度,對相應的責任進行明確。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的經濟處在轉軌的過程中,并且還會長期處于這樣的狀態。上市公司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做大做強的同時要重視相關的法律問題。有關部門也要對此加強重視,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上市公司重組并購活動的順利開展創造一個健康的外部環境。
[1]李耀華,崔黎娜.論我國上市公司并購的法律解讀[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22):34-35.
[2]賴偉.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的若干法律問題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02):75-76.
[3]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工作規程(2011年修訂)[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16):33-34.
D922.287
A
2095-4379-(2017)29-0138-02
邢英建(1974-),女,漢族,本科,法學學士,天津融匯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投資并購、反壟斷、公司法律風險防范、合同管理、勞動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