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3D打印技術下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構建
劉 璐
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新興的3D打印技術即快速增材技術是利用數據將材料粉末逐層疊加獲取物品的新技術,它使得制造同種物品更加便利,但同時也引發專利間接侵權問題。如修復與重造的界定、圖形和數據參數的侵權,都是需要我們深思,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建立迫在眉睫。而間接侵權制度的構建目前呼聲最高的則是“獨立說”和“刪去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構成要件”學說,通過對兩種學說的利弊進行深入的分析,對制度的構建提出合理化建議,平衡好各方利益。
專利間接侵權;生產經營;獨立說;3D打印技術
3D打印技術即快速增材技術,是利用對實際物品掃描獲取的CAD數據資料,將物品材質例如塑料粉末、金屬粉末、陶瓷粉末等材料用快速堆疊技術,逐層疊加,獲取相同物品的制造技術。與傳統工藝中制造部件在進行組裝相比,免去了組裝關鍵技術,降低了難度,使得制造該物品的制作周期縮短,更減少了人工成本。3D打印技術必將被人們所傾愛,快速走入日常生活中。
3D打印技術只需擁有物品的CAD數據文件,就可以通過3D打印機用相同的材料打印出來。若打印物品是尚未到期的專利產品,就會出現侵權的爭議。如果個人出于對物品的好奇心或需求,以非營利為目的就可以不算侵權的任意使用專利人的勞動成果,在3D打印設備價格逐年降低,3D打印技術被越來越多人們所知曉的背景下,若某個物品為家庭生活所必須,個人完全可以通過3D打印設備將獲得的數據或材料說明,將物品打印出來,這樣需要該物品而購買的人數就會大大降低,使專利權人本應獲得的利潤大大減少,專利權人就會被迫承受著巨大的損失。
我國《專利法》第11條規定,為生產經營目的制造、使用、銷售、進口專利產品構成專利侵權。其中“使用”、“銷售”、“進口”等詞語目前都沒有歧義,真正需要再分析討論的是“制造”一詞。在新興技術的沖擊下,人們在制造物品時,與我們傳統認識上的制造不同,更多的是傾向于傳統“復制”的概念,跳出了傳統的思想框架,僅用原先的法條加以約束是不夠的。
(一)修復與重造的界定
如果想要修理一件受專利保護的物品而自行配置零件,這種行為是否屬“制造”的范疇,構成侵權,都是一個尚不清晰的界線。這一問題在未來3D打印等新興技術不斷發展下,將越來越被擴大。基于3D打印的特點,個人利用3D打印技術打印一些零部件或將產品的數據上傳到網絡上進行銷售,都將顯得很平常。這樣對于產品零部件進行替換或修復,使產品重獲新生并正常運轉。在“修復”和“重造”之間如何界定,也是現行法律制度急需修正的。
(二)3D作品中的圖形和參數問題
互聯網的普及使得幾乎任何資源都可以在網上被找到,若某人將受專利權保護的產品進行3D技術掃描處理,將收集到的產品參數和3D圖形發于網上時,是否構成間接侵權的問題由此產生。以手機為例,當一個人將手機的主板部分利用3D打印機將掃描數據實體化,將已經淘汰掉的手機更換主板,手機就煥然一新了,又可以重新使用,這種不帶任何商業行為的個人方式,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不屬侵權,但是將新型手機的主板圖形及數據參數發布到網絡上或是進行販售,這種行為是否構成間接侵權呢?則是目前我們急需考慮的問題。
專利權人的利益能否被保護與間接侵權制度的構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間接侵權行為人能否受到制裁,3D打印技術的推廣與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在網絡大環境下,由于3D打印技術導致的侵權案的大量泛濫之初,急需修正現行的間接侵權制度,才能適應科技發展的需要。
(一)專利間接侵權的“獨立說”
在司法實踐中,專利權人一般會把直接和間接侵權人一起列為被告。而在處理網絡環境下3D打印產品的網絡共享行為人及其侵權行為則不十分適用。由于打印人多以個體、家庭的使用為目的,而不以生產經營為目的,而根據《專利法》規定,不存在“直接侵權行為”,而出于共同侵權原理而訴于間接侵權的理由就不復存在,“獨立說”就此產生。“獨立說”是指專利間接侵權不在依附于直接侵權,可以獨立進行判定,在這種理論下處理3D打印侵權案時,專利法的適用才能更加得心應手。
遵循“獨立說”對間接侵權制度進行重新構建。如果為專利產品提供的零部件方視為侵權,就會嚴重阻塞公眾獲得這些零部件的合理渠道。并且,眾所周知,我國是加工、組裝的外向性經濟產業的大國,“獨立說”的間接侵權制度的建立會被我國的經濟格局受到不小的打擊。若一味追求“國家利益”而放棄這一制度改革,會使專利權人的利益受損,降低創新熱情,3D打印的普及也會使我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岌岌可危,必然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所以“獨立說”雖有一定的可取之處,但它的弊端也是值得我們注意并深思的。
(二)刪去“以生產經營為目的”構成要件
從實踐中看,“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解釋存在模棱兩可性。一方面,企業以營利為目的,在研發新產品時實施他人的專利技術,這種行為實施他人專利技術是以研究為目的的,但研究的最終目的便是以生產經營營利為目的,是否符合“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構成要件的,其解釋是模糊的。另一方面,若經營者以消費者的身份購買專利產品后再利用專利技術經營,這是否能歸結為“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也存在爭議。遂有學者提出刪去“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構成要件。
若刪去“以生產經營為目的”的構成要件,如何保證專利權人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平衡,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一方面,刪去構成要件并非過度保護專利權人的表現,在3D打印普及的大環境下,這是為保護專利權人原有合理利益不受侵犯的一種保守行為。《專利法》的立法目的是為了用法律保護專利人在一定期限內用發明創造的產品優先搶占市場份額,保持其領先地位。若刪去構成要件,僅是保護其原有的市場份額不會縮減,并不會造成市場份額擴大的優勢,因此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刪去要件并不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也不會阻礙技術的革新。禁止用3D打印設備打印專利產品,不會對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造成影響,并且它可以激發人們創造熱情,只要設計出物品就可以通過3D打印快速的制造出來,免去了尋找制作工廠的麻煩和時間,是創造出的物品更早的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另外從司法實踐來看,若不刪去要件,免不了要有許多因為CAD數據文件而打印物品專利間接侵權案件,這些案件的被告都是從網絡上獲取的數據,被告分散且數量多。若刪去要件局可以從根源上避免這些案件。
對新興3D打印技術的間接侵權案件,如何規避,我們可以效仿美國,在3D打印機打印之前設計一款“生產控制系統”,在每臺3D打印機打印前先與專利庫中的數據進行比對,若重復比例過大,就必須輸入特定指示代碼,否則就無法打印,對于網絡服務平臺也可以適用專利權人發現,申請移除,后臺刪除的規則,若后臺不予刪除則可以向人們法院提起訴訟。
[1]王澤鑒.民法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
[2]姚強,王麗平.“萬能制造機”背后的思考——知識產權法視野下3D打印技術的風險分析與對策[J].科技與法律,2013(2).
[3]王桂杰,湯志賢.3D打印的九大知識產權挑戰[J].中國對外貿易,2013(6).
[4]楊震暉.論3D打印技術所帶來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J].北方工業大學學報,2013(4).
[5]王遷,王凌紅.知識產權間接侵權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吳漢東.知識產權法學(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王遷,王凌紅.知識產權間接侵權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8]安雪梅.專利侵權行為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9]崔國斌.專利法:原理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D923.42
A
2095-4379-(2017)29-0162-02
劉璐(1990-),女,滿族,吉林吉林人,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專業,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