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泓宇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北京 100083
論現代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與局限性
孟泓宇
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北京 100083
民商法,見字見義,即是為“民”為“商”的法律。這種法律在經過不斷的實踐提升之后,最終由舊走向了新,并且還在繼續創新,適應社會。本文旨在從現代民商法的“新”出發,分析該種法律的先進性,并探討該法現存的局限性,從而提出解決對策,為其今后的持續發展貢獻綿薄之力。
現代;民商法文化;先進性;局限性
在當代,人民面臨的社會環境逐漸變得復雜,簡單的社會道德制約已經不能滿足人們自我保護的需求,將“無形的制約”轉變為“現實的約束”已經刻不容緩,這就為民商法的形成提供了需求基礎。發展至今天,社會的復雜化仍呈現上升趨勢,因而,將現實約束具體化、細密化就成為了今天法律發展的新方向,這也就促進了更加全面具體的現代民商法的形成。民商法由舊到新的過程,是一條漫長的路,但也是前景廣闊的路。它不會止于眼前,還會繼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了解其先進性,對其繼承并發展,分析其局限性,不斷突破自我。
(一)社會進步性
民商法,見字見義,中心在“民”和“商”兩處,也說明了該種法律是為保護人民的經濟權益而生的,在經濟權益保護之下,該法律還兼護著人民的名譽等權利。
但是,在舊民商法中,法律的功能側重明顯。這主要表現為三點:第一是“商”“民”側重,舊法律在運作過程中不以“民”為中心,反以“商”為中心,這就使得法律的屬性轉變,成為企業的“家”法,而不是人民的“公”法,很多企業與人民的矛盾由此滋生。第二是“商”權絕對,在舊法律中,物品、職能等的所屬權利是絕對的,不存在中間階段或者過渡階段。也就是說,舊法律將所有物品、職責等的歸屬都固定化了,只能屬于當事人,且不允許外人接觸。第三,契約自由。舊法律認為,企業或者人民之間的交易都屬于其自己的任務,是自由的,因而應該賦予他們自由協商決定的權力。這種規定的出發點是為了保護交易的自由,但卻為“買賣欺壓”等行為提供了罪惡的養料。
而在經過了不斷的實踐反思、經驗積累之后,法律意識到了自身“短板”的不良影響,進而自我提升,改變了舊法的功能分化和側重局面。首先,“民”“商”并重,新法在處理糾紛時,從“正義”角度出發,在維護“商”的權益時,兼顧“民”的權益,尋求二者的利益契合點,并進行溝通協商,使二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證。其次,權力相對化。對于物品、利益的享有,不再是固定不變的,它可以適時根據環境、需求變換,使得企業交易變得靈活自由。最后是契約限制,新法中對企業或者個人的交易行為進行了約束,具體表現形式則為合同的簽訂,雙方在保證利益共贏的基礎上,將條例形式化、法律化,一旦條例生成和簽訂,就不再能輕易變動,這種限制的產生,為交易的公平提供了法制保障[1]。
從側重到并重,由絕對到相對,以及自由到限制,不得不說這完全適應了國家發展的步調,與新型社會文化中形成了良好的繼承和對接關系,實屬民商法的在社會變動中的一大進步。
(二)適用性
民商法,見字見義,既是解決“民”的問題,也是解決“商”的問題,而“商”的所屬又分為很多行業。想要將法律精神和法制保護落實到每一個“商”的分支上,就要對“商”進行全面的技術分析,了解各“商”的行業內容和性質,分析其中的問題常見點,并對其制定系統完善的法律保護條例。只有這樣,當“商”出現利益紛爭時,該法才能有核驗糾紛的技術支撐,才能擁有對其實行保護措施的依據[2]。
以船舶業為例,它的主要應用是運載貨物,而在運載前夕,該行業都要與“雇主”進行合同簽訂,明確風險的承受者、風險的適用范圍等,這就產生了對船舶進行性能、技術等的航前測試,法律的適用性也就得以實現。在具體檢測過程中,法律要對船舶進行一系列的技術測試,評估其航行的風險度,以此來決定風險的承擔者。在這個過程中,法律要實現最終的風險評估,就要對其進行技術檢測,這就是法律的技術支撐,表現了法律對“商”的全面性保護,體現了它的適用性特點。
(一)局限性
理論是行為的先行兵,具有什么樣的理論,就會從中產生怎樣的行為表現。將理論與實踐進行“捆綁銷售”,似乎已經成為人們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在生活實際中,這種“理論+實踐”的形式,卻沒有被完全體現,法律就是其中之一。
民商法制定的本意,是為了給人民利益建立起一座“保護塔”,減少外界對塔中區域的損害。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塔中區域”,是將整個人類社會囊括在其中的,它的對象是“全部的人”,也就是說,該法的原則制定不受社會階級、金錢等的影響。但是,該法在將理論“化實”的過程中,卻沒有將這種“不受限制”原則真正貫徹到實處,最能體現這一點的是經濟影響[3]。
以農民工討薪為例,農民工在付出實際勞動之后,經常面臨著薪水的難發、不發問題,而在遇到這種問題后,訴訟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最優方法。但是,當他們在辯訴時,卻發現成功的可能性極低。這是因為,他們面對的“對手”實力強大,尤其是經濟實力。農民工沒有強大的經濟后援,難以維持代理律師費用,在打“薪水仗”時,時常因實力懸殊,草草落敗。這樣,本來在糾紛中占據“正義”位置的一方,卻因為經濟實力的影響,沒有得到法律的有效保護,使得“正義落敗,邪惡取勝”。
除了經濟實力的影響,申訴能力也是影響法律正義性的因素之一。在法律申訴中,通常人們不會將自己作為申訴的主要行動人,而是將自己的權力授予專業律師,利用其專業的申辯能力和完備的法律認知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種全權委托,也就間接地將權益申訴變成了律師的實力廝殺,而法庭則是他們廝殺的戰場,法律是其廝殺的工具。因而,律師實力也就成為這場糾紛的成敗關鍵,而法律本身的“正義性”則沒有完全顯現,對正義一方的保護原則也沒有得到有效的體現。
(二)解決措施
在今天,民商法的“保護塔”建設已經漸趨完善,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這座塔有層級之分,且層級越下,“塔”的保護能力越不穩定。因而,“保護塔”的內部建設還需繼續努力。
首先,對于“塔”的層級之分,法律要不斷對其進行消除,強化自己的“保護”職能,真正實現“理論+實踐”的模式,讓法律的職能回歸“本真”。同時,強化自己的“適用性”原則,完善自己的技術能力,提高對“正
義”的辨識能力。
其次,對于“塔”的基層建設,法律要對其進行適時的鼓勵和援助,為實力不足、能力有限的人們提供必要的法律之手,做到“法無差別,同等對待”,真正讓“法”成為所有人的“法”,成為“公”法。開通綠色途徑,為弱勢群體提供申訴、維權的真正有效通道,改變他們在維權中的被動地位。
最后,促進“家”法向“公”法的轉變,不僅需要法律自身的職能強化,還需要“塔”中所有人的努力,基層者不斷完善法律認知,明確法律對自己的保護范圍,穿好“防護外衣”。上層者更要嚴肅認識法律的危險性,守好本心,堅決不觸碰法律紅線[4]。
總之,民商法相當于人民的“保護外衣”,這層外衣,不管什么時候,不管何時何地,都會籠罩在人們周圍,保護人們不受侵害。因而,這層外衣要不斷強化自己的保護功能,與時俱進,將自身發展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提高自己的時效性和保護性。同時,為了促進自身發展的持續性,民商法還要不斷突破自我,打破局限,實現完美蛻變,真正實現“家”法向“公”法的轉變。
[1]師睿.淺談現代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商,2016(18):242.
[2]吳小燕.對現代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和局限性的探討研究[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7):00225.
[3]沙巧.淺析民商法文化的先進性與局限性[J].經濟管理:全文版,2016(11):00238.
[4]李玉生.當代中國民商法制發展概覽——兼論中國民法法典化問題[J].法制現代化研究,2001.
D913
A
2095-4379-(2017)29-0165-02
孟泓宇(1990-),男,漢族,安徽人,中國人民大學,在職研究生,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科員,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