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輝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解決國際保理業務法律問題的建議
陳少輝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保理業務在中國發展迅猛,但是存在諸多法律問題,使得中國的保理業務遭遇瓶頸,無競爭優勢和發展利處。本文主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包括理論和實踐),針對存在的法律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保理業務;法律問題;解決措施
中國近年來保理業務發展迅猛,但是由于起步較晚,且加上國內的制度環境和法律規定給保理業務的發展帶來很多法律問題,以下將針對存在的法律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商業銀行可以從整體經營環境、引入外資及監管政策方面改革。2003年底,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率先進行了實質性改革,從原來的準國家性質的銀行逐步改變成為真正的企業化銀行,使得商業銀行成為股份制銀行,且陸續的將不良資產剝離,使商業銀行完成徹底改制,除此之外,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也在發生變動,有的商業銀行開始小范圍的從事中間業務,如建設銀行成立了中金公司,中國銀行也成立中銀國際公司,都涉及中間業務的開展。對此,監管者也發布了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的暫行規定,用來規制中間業務的開展,這說明我們國家對于分業經營的限制已經不是很嚴苛,但商業銀行在中間業務的開展上還受到很多管制。《商業銀行法》的重新修改為以后進行混業經營創造了可能性。商業銀行的全方位改革為中國開展完整的國際保理業務掃平了制度障礙。
保理業務中,保理商能有效應對信用風險主要是依托于一個國家的良好信用制度體系,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國際保理業務的順利開展需要社會征信體制的配合,因此國家應當從宏觀上建立完善的國家信用體系,增強國際保理商的風險防御能力。通過建立完善的社會信用管理體制和建立良好的企業內部信用征信體制,打牢整個社會的信用基礎。保理商在與出口商簽訂協議時,往往都會考察企業內部的信用風險管理制度如何,以此來確定和核定客戶的信用額度,從而達到降低信用風險的目的,保理商會通過一套嚴格的審批程序,來規避信用失控,通過專業化的管理和嚴格的制度化管理來控制信用風險。
在國際保理合同的簽訂中,正確適用《國際保理通則》的規定能規避很多法律風險,從通則的整體規定來看,是更加有利于進口保理商的,但是《國際保理通則》規定,當出口保理商與進口保理商的協議與通則規定不一致時按照合同的約定進行,因此根據這一規定,出口保理商可以在簽訂合同時針對性的增加對己方有利的條款,并且應該盡量使合同明確,避免涉及到沖突規范的選擇和法律適用的風險,就出口商而言,出口保理商應當在合同中規定出口商也應當遵循《國際保理通則》的規定。
(一)防范合法性風險
應對出口商主體進行審查,確認其具有法人資格及具有進出口經營權,審查其經營范圍及出口貿易是否為禁止或限制出口貨物;審查其過往記錄,確認未被外匯管理局納入“真實性審核名單”,未因違法經營被監管部門處罰等,以確保所受讓應收賬款債權的合法性。
(二)防范可轉讓性風險
為防范此類風險,保理銀行需要審查基礎交易不存在法定限制轉讓和依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情形,并重點審查出口商提交的貿易合同,確保其中無限制轉讓條款。另一方面,在出口保理合同中明確要求出口商承諾除了已經向銀行披露的因素外,一開始就不存在任何阻礙債權可轉讓的因素,在保理協議期間也不會產生任何阻礙;債務人將擔保每一項出售給保理商的債權都不受阻礙。
(三)防范權利瑕疵風險
銀行應要求出口商保證對每筆交易出具的正本發票均附有說明,表明該發票涉及的應收賬款已經轉讓并僅付給作為該應收賬款所有人的進口保理商。銀行保理商應要求出口商保證在保理協議期限內,未經銀行書面同意,出口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將應收款抵押給第三人;出口商應進一步承諾:在簽訂保理協議后,促使其附屬機構以同樣的條件與該銀行簽訂協議,防止出口商從中作弊,將高風險的業務轉給銀行。
根據《國際保理業務通用規則》第10條的規定:“出口保理商與進口保理商成員之間的糾紛均應按照《國際保理商聯合會仲裁規則》進行解決,且該仲裁結果為終局性的并具有約束力。”因此,可以借鑒《國際保理商聯合會仲裁規則》的相關規定,制定我國保理行業仲裁規范等進行規范引導。
各國的國內法應當明確保理糾紛合同的基礎法律關系,否則實踐中會出現同案不同判的現象,不同法院會將相似案例界定為不同的基礎法律關系。
雖然在國際上已經形成了幾部調整國際保理業務的統一規定,但大部分靠國內法調整,會存在法律沖突的問題。因此應在國際保理業務上形成國際統一實體法規范。
[1]衷鳳英.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國際保理業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金融市場,2015.
[2]程倩.我國保理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4.
D996
A
2095-4379-(2017)29-0218-01
陳少輝(1992-),男,漢族,河南嵩縣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