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珍桂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淺析中國古代不孝罪
熊珍桂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孝觀念從產生開始,到不孝罪入律,孝文化對中國古代社會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統治者大力提倡孝道有其一定的政治、經濟、思想以及社會原因。道德與法律各行其道,共同推動著社會前進,要建立和諧社會,道德和法律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當今中國,不孝行為的頻繁發生,如何學習并利用古代孝道中的精華,對整合道德和法律有著重大的借鑒意義。
尊祖敬宗;不孝罪;維護統治秩序
(一)西周以前及西周時期,孝觀念已經初步發展
通過對史書的不斷研究以及考古的不斷發現,我們對不孝罪的發展歷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孝最初產生于父系氏族社會末期,孝產生之初內涵僅為“尊祖敬宗”,發展至西周,孝觀念發展成為孝文化。特別是西周的宗法制對孝文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宗法制把孝涂上了濃重的政治色彩,使其成為維護宗法統治的重要手段[1]。
(二)秦漢時期,孝文化逐步法律化,但具體罪名還未確定
對于不孝行為的處罰,漢統治者遵循了秦代的先例,并且有所發展。漢代統治者以“孝治天下”作為基本的治國理念,漢代獨尊儒術,大力提倡儒家思想,以致漢代的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有著孝的影響。
(三)隋唐時期,罪名入律,刑罰法定[2]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局動蕩,統治者想穩定內部的政局,更是提倡忠君,而忠君是孝的結果,是孝的發展,因此,統治者傳承漢代的“孝治天下”的治國理念。這個時期,統治者實施一系列措施,如大力宣講《孝經》;大力推行舉孝廉,將孝作為考核官員的一個標準。從中可見,隋唐時期統治者仍然將不孝行為作為與謀叛、謀大逆等危害封建統治行為危害性相當的行為。
(四)唐代以后:不孝罪罪名固定,不同的只是量刑
唐代作為中國古代法制發展的頂峰,是中國古代法律發展史上明珠,唐代的法律具有承前啟后的地位,特別是《唐律疏議》是各代立法的集大成者,直接影響了后世法制的發展,是后世封建國家立法的典范。因此,唐代以后的朝代都沿襲了唐律的規定,不孝罪的罪名沒有再改變,只是在量刑上各個朝代有所不同。
不孝罪對維護封建皇權統治、穩定社會秩序、發展小農經濟有著積極作用。
不孝罪入律的主要原因是統治者維護和鞏固自身統治的需要。中國古代國家的特色之一是家國同構,個體家庭是小家,國家是大家,在家庭里,父親擁有絕對權威,在一個大的國家,君主擁有絕對權威,在家服從父親,在外服從君主,君主是所有人的父親。在家強調孝,對于國家,則強調忠,而中國傳統思想中,忠孝是一體的,忠要求孝,孝的進一步發展則是忠。統治者利用不孝進而打擊不忠,不孝罪正是解決不忠不孝的有效手段[3]。
不孝罪對穩定個體家庭、發展小農經濟、穩定社會秩序、維護封建皇權的統治,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個體家庭是國家的基礎,只有在穩定個體家庭的前提下,國家才有可能實現穩定,社會才能向前發展。不孝罪打擊各種不孝行為,強調子女要絕對地服從長輩的管理,不能違背長輩的決定,如對于婚姻,采用的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為原則。不孝罪對于建立封建倫理秩序起了很大的作用,對于穩定社會秩序也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孝提倡敬老、尊老,讓老年人頤養天年,不孝罪入律對古代良好社會風氣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響。孝提倡從小家開始,培養人們對長輩自覺地服從和敬愛的意識,然后“移孝作忠”,把孝推廣到社會政治領域,使人們自覺地服從和衷心擁護封建政府的管理,不孝罪入律對于維護封建皇權統治也有積極作用[3]。
鑒于現今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子女對父母的依賴逐漸下降,不孝行為時有發生,傳統孝觀念受到了巨大的沖擊。道德和法律各行其道,共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雖然它們調整的內容有所重合,但它們不可相互替代,我們不能打破它們的運行軌道,這樣可能會引起更多的社會矛盾,對社會秩序的穩定產生不利影響。對于不孝行為的懲罰,本人認為還是應該在道德的范圍內進行,當今社會,每個人都在與不同的人發生聯系,通過道德方式,即輿論譴責等方式對實施不孝行為的人來說已經能產生巨大的心理壓力,從而使其放棄繼續實施傷害父母的行為。另外,使用刑罰手段并不一定能徹底化解矛盾。
當然不孝罪并不是毫無可取之處,我們應該吸收其先進的因素,摒棄其糟粕。古代孝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的發展,其中合理性的東西仍然值得我們借鑒。當今社會,要減少不孝行為的發生,道德感化的作用還是比法律手段作用大。當今社會,我們需要拋棄古代孝文化一味要求子女服從等封建的內容,對于其中提倡敬老、尊老的文化仍然需要我們傳承。
[1]林明.傳統法制中的孝道文化因素釋義[J].法學論壇,2011(06):45-52.
[2]徐敏.中國封建社會不孝罪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
[3]張功.秦漢不孝罪考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12-19.
D924.3
A
2095-4379-(2017)29-0227-01
熊珍桂(1992-),女,漢族,四川富順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非法學)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