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皓琪
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論死刑的價值及局限性
孫皓琪
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1
死刑作為一種古老的刑罰,從產生至今有著很長的發展歷程。一直以來,它通過結束罪犯的生命,發揮著懲罰的功能,為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它對于打擊及預防犯罪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局限性。因此,死刑的存廢成為一直爭議的話題。實際上,至少在現階段不能廢除死刑,我們應當根據國情利用死刑,并對其局限性進行改革和完善,使其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死刑;價值;局限性
自古至今,需求是促使事物產生的根本,就如每一種發明都源自于該方面的需求,法律法規的制定也同樣來源于需求。
就我國來說,死刑在原始社會就已初現端倪,而到了末期,就基本確立存在。究其原因,則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變化,物質及財產成為了維系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特權階層的根本利益的維護,各種刑罰相應而生,而死刑的威懾力決定了其保護私人財產的有效性,成為統治階層最得力的工具。
而當社會矛盾不那么強烈的時候,統治者就大多使用休養生息的方式鞏固統治,他們為了百姓的支持和擁戴,會減輕定罪量刑,死刑的使用頻率也大大降低了。在歷史上的很多時期,比如唐代繁盛時期,國庫充盈,百姓相對安居樂業,違法犯罪率減少,也就沒有了大肆使用死刑的必要。但是在戰亂較多,群雄割據的時期,罪犯橫行,死刑的使用就十分頻繁,甚至其執行也會更加嚴酷,方式種類也發展多樣。
發展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經廢除了死刑,大部分國家也都極少使用死刑,這不得不說是世界范圍內的進步,是文明社會潛移默化的結果。
因為我國自身國情決定,沒有辦法馬上廢除死刑,但是嚴重罪犯數量在不斷減少,死刑的使用越發謹慎,使用方式也不斷向人道主義化邁進。
首先,作為最嚴酷的刑罰之一,單單從威懾力而言,它的存在就具有很大的價值。
立法者利用人對死亡強烈的畏懼心理,將死刑作為犯罪者進一步犯罪的屏障。如果在潛意識里認為殺人的會釀成重大后果,甚至死亡,罪犯在犯罪前就會斟酌考量。雖然即使沒有死刑,嚴重犯罪也會發生,但死刑的存在,更多地使人們形成了“不敢殺人”的觀念,這種威懾力,對降低犯罪率有重大作用。
而且,死刑不僅僅是法律條文中的概念,更是立法者打擊違法犯罪的態度。對殺人犯實行死刑,是對逝者及其家人的尊重,也是對社會公民們的交代。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對民眾的保護,保護他們減少受到傷害的可能性。
死刑實施的主要對象大多數為殺人犯。他們奪取了被害人的生命,以死亡作為懲罰,似乎是理所應當的,死亡與死亡是對等的。而如果犯罪者無法受到大家心里預期中的“公正處罰”,民眾很可能對政府是否可以有力打擊犯罪有所懷疑,人們如果對法律產生懷疑,也就不會嚴格遵守,那么,由法律維護的井然有序的現狀也可能一夜崩塌。
所以,從另一角度考慮,死刑也保障了一定的社會秩序。
當代社會是文明開化的產物,人類從歷史長河中走到今日,從封建到思想解放,從四肢觸地到直立行走,思想也在不斷成熟和改造。當我們搬走壓迫著我們的“三座大山”,推翻封建統治,意味著我們也開始用現代文明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
死刑作為由來已久的刑罰,是在社會混亂,嚴重犯罪頻繁,急需治理的需求下產生的。它以剝奪生命的方式懲罰罪犯,不但奪取了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身體上的痛苦也是對他們人權的極不尊重。
我國對于死刑,不持廢除與抵觸態度,而是不斷規范和修改。我國目前對死刑的基本政策是在保留死刑的基礎上謹慎使用。通過對死刑適用對象,使用方式,判決條件的嚴格把控,利用其威懾力,減少犯罪,并且將死刑與緩刑密切聯系起來,使法官判決有據可依,讓死刑犯也能夠有機會重新融入社會。
死刑產生以來,學術界對于其存廢問題一直爭論不休。死刑在打擊犯罪、預防犯罪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也發揮其他刑罰無法比擬的功效。所以,應當繼續實行及保留死刑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應當在立法和司法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完善死刑制度,使其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當然,死刑是否存留更重要的是與社會現實和社會經濟發展方向相適應,今后在社會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逐步廢除死刑也并非不可能。
[1]王光.當代中國死刑觀念變革的策略與進路[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
[2]趙軍.死刑存廢的民意維度[J].法學研究,2015(02).
[3]何顯兵,郭希西.當代中國死刑存廢之爭的焦點分析[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3).
[4]史向陽.淺談我國死刑制度的保留及對待死刑的態度[EB/OL].中國法院網,2013(06).
D924.13
A
2095-4379-(2017)29-0231-01
孫皓琪(1998-),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建筑大學法學院,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