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一
江蘇大學,江蘇 鎮江 212013
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
張天一
江蘇大學,江蘇 鎮江 212013
本文將對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進行粗淺的探討,以求對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有大致的認識。
冒名行為;法律后果;法律關系
傳統民法理論體系中,并沒有冒名行為的概念,該行為是指冒名者以被冒名人的名義實施相關法律行為。理論學界中,一直存在對冒名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的爭議。事實上,由于冒名行為在立法中的缺失,使得司法實踐中對該行為的認定存在不同的判決。
(一)以被冒名人的角度確定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
持該說的主要以德國民法學家梅迪庫斯為代表。其認為,冒名行為是指行為人冒用某個特定人的姓名,且使姓名人承擔法律上的后果。因此,行為人并不表明自己與被冒名人不是同一主體,即從事冒名行為的人會表示他就是被冒名人。①冒名行為需考慮兩種不同情況。
1.被冒名人同意行為人冒用自己姓名實施相應的行為
在這種情況下,應當有被冒名人來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如果是冒名人享有代理權,但在實施具體行為時冒名人冒用被代理人的姓名簽名,被冒名人也因此享有權利,承擔法律后果。
2.被冒名人沒有同意行為人冒用自己姓名實施相應的行為
在該情況下,應當適用無權代理的規定,即被冒名人可以在事后通過追認的方式,將冒名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歸于自身。如果被冒名人拒絕追認,則相對人可以要求冒名人承擔責任。
(二)從相對人的角度確定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
另一名德國學者弗盧梅認為,冒名行為取決于冒名人所做出的表示。②具體可分三種情況:
1.若相對人并不介意對方為何人,則基于該行為的冒名行為應當由冒名人自己承擔法律后果。例如通過現金方式作出的交易行為。
2.如果相對人的身份具有決定性意義時,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應適用以他人名義實施行為的規定。如信貸行為或者部分債務關系的情形。
3.相對人希望與冒名人和被冒名人雙方同時實施行為。在該行為下,既不能認定冒名人的行為,也不能認定為被冒名人的行為生效。
同時,臺灣民法學家王澤鑒也是從該角度對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進行劃分:1.冒名人實施冒名行為的目的是為了自己訂立契約,相對人對法律效果的歸屬在所不問,愿意同具體行為訂立契約,這種情況下,契約對冒名人發生效力。2.相對人意在與被冒名人發生法律關系時,原則上應類推適用無權代理的規定加以處理。
(三)從冒名人的角度確定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
我國學者李永軍認為,應當從冒名人所實施的冒名行為是為自己實施,還是為被冒名人實施的角度確定該行為的法律后果:一,冒名人所實施的冒名行為,意在將該行為的法律后果歸于被冒名人,適用無權代理的規定。二,冒名人所實施的冒名行為,沒有將該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歸于被冒名人的意思時,視為冒名人自己的行為,不適用代理的規則。
上述觀點均有其各自合理的部分,對于尚無法律規定的冒名行為有著很大的啟示作用,但仍存在著部分的不足。
第一,從被冒名人的角度確定該行為的法律后果,雖然清晰易懂,但在具體實踐中仍有一些問題。首先,該觀點雖然充分考慮了被冒名人的意愿,但卻未考慮在法律關系中處于同等重要位置的相對人的意愿。在這種情況下,相對人處于一種不安的狀態,因為主動權完全在被冒名人的手中,法律關系的確認,取決于被冒名人是否授權以及未授權時是否進行追認,這將極不利于相對人。其次,被冒名人同意冒名人使用其姓名,實際上就是隱名代理的一種,本質上不屬于冒名行為。
第二,從相對人的角度確定該行為的法律后果。弗盧梅認為冒名行為存在三種情況,王澤鑒認為存在兩種情況,但他們均沒有考慮相對人的善意與否,以及被冒名人的真實意愿。
第三,從冒名人的角度確定該行為的法律后果。首先,冒名人的主觀意圖即意在將該法律后果歸于何者的判斷在技術上較難判斷。另外,這種判斷標準完全沒有考慮另一方當事人的意愿。
筆者認為,對于冒名行為,應當以相對人是否知情作為判斷冒名行為法律后果的標準。關于冒名行為的法律后果,僅有三種制度可以選擇,即表見代理、無權代理和善意取得。這三種制度實際上就是在保護被冒名人的利益還是保護相對人的利益進行衡量。如果適用善意取得的規定,那么可以認為,只要相對人支付了相應的對價,冒名人進行了交付或者變更了登記,則相對人即可獲得標的物的所有權。但是,如果被冒名人完全沒有任何過錯,則適用該規定顯失妥當。善意取得如果可以毫無條件的使用,則過于偏重對交易安全的保護,從而忽視了實際權力人的利益。“民法上的善意信賴保護均以犧牲權利人的利益為前提,在保護制度確立時須考慮各方利益的平衡,而不能將其簡單抽象為凡是善意的都應犧牲他人利益進行信賴保護的原則性規定”。本文認為,冒名行為應當首先考慮相對人的信賴利益保護,并同時兼顧實際權利人的利益。具體實施方法是,為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應先考慮相對人對冒名行為是否知情,相對人如果是完全善意的,即對冒名行為完全不知情,則應當予以保護;如果相對人明知該行為為冒名行為,則不應當對其進行保護。然后再考慮冒名行為在哪兩方當事人之間生效。判斷冒名行為的當事人是相對人與冒名人還是相對人與被冒名人,需考慮被冒名人與相對人的意愿。基于此,可以對雙方的利益都有一定的保護。
[注釋]
①[德]迪特爾·梅迪庫斯.德國民法總論[M].邵建東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694.
②[德]維爾納·弗盧梅.法律行為論[M].遲穎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929.
D923.2
A
2095-4379-(2017)29-0237-01
張天一(1993-),男,江蘇南通人,江蘇大學,2016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社會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