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玉梅
[青海民族大學, 西寧 810007]
以《導淮工程計劃》和《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看李儀祉治水理念
⊙沙玉梅
[青海民族大學, 西寧 810007]
李儀祉是我國第一位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來治水的水利學專家,在我國的水利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直接影響了我國水利現代化的時代進程。作為著名的水利學家,李儀祉先后對黃河流域、江淮地區等地的水利工程提出了科學的治理建議,并針對太湖流域以及浙江海塘地區的水利問題發表了意見,建樹頗豐。本文主要從“導淮”與“治江”兩個方面出發,結合李儀祉的相關作品,分析了其對我國江淮水利建設做出的偉大貢獻。
近代水利工程 李儀祉 水利建設 導淮 治江
李儀祉,出生于陜西蒲城,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水利專家、教育家、愛國主義者。曾于1909年赴德留學,專攻土木工程專業,在留學的過程中,他與志同道合的好友共同游歷了歐洲諸國,對當時歐洲的水利建設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這對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比我國落后的水利情況,李儀祉下定決心要振興我國的水利事業。因此在學成歸國之后,他首先對家鄉陜西的水利情況進行了調查,并針對陜西眾水系以及黃河水患問題提出了重要的治理措施,由他編撰的《導淮工程計劃》和《江漢上游之概況及希望》詳細地記錄了水患的治理和成就。
隨著1855年黃河的決堤,對淮河流域造成極大的沖擊,直接影響了流域內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對居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淮河從此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害河”。淮河流域的水澇災害引起了眾多有志之士的注意,紛紛提出了治理主張,主要分為“復淮”與“導淮”兩大派系。“復淮”派主張通過開挖新的河道,將壞水重新引流回到原有的水道,以保障受災地域的安全。但是這一主張卻由于黃河水道的高峻而無法實施,新道開挖的工程量十分巨大,以當時清政府的經濟、技術實力是無法辦到的,因此“導淮”派逐漸壯大起來。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先后發表了疏導淮河的相關規劃,并對淮河流域加以測量,在《江淮水利施工計劃書》中提出了將淮水“七分入江、三分入海”。盡管張謇的導淮計劃已經趨近完善,但由于局限于各方面因素并沒有得以實施,但是卻為后來“中華民國”時期的治淮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后來,國民黨人繼承了孫中山的導淮要略,于1928年組建了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李儀祉擔任總工程師。從此,李儀祉開始了其江淮流域的治水工作。
在李儀祉任職期間,曾多次率領技術人員與國內外專家對淮河水域的水文狀況進行了考察,并組織工作人員對相關地理資料與水文材料搜集與整理,進而編纂出了一部《導淮工程計劃》,為導淮計劃的實施奠定了理論基礎。李儀祉的《導淮工程計劃》繼承了張謇的《江淮水利施工計劃書》,二者有著一定的聯系性,但又存在較大的差別。其繼承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李儀祉的《導淮工程計劃》中,所涉及的實地考察數據有一部分是借鑒前人所搜集到的淮河流域地理數據,“淮河流域地形河道及水文測量工作與整治計劃等,先后由江淮水利測量局……自民國紀元前一年起,迄今已十有八年……測量最佳”。李儀祉認識到這些數據時間跨度較大,部分數據已發生了變化,“時過境遷,實有重勘復測之必要……遍歷淮河、運河、沂、沐、汶、泗及黃河各處……并附以何種圖表,以資佐證……”因此又率領工作團隊重新進行勘察工作。
張謇提出了將淮水分開進行疏導的主張,“七分入江,三分入海”,這一主張具有相當的可行性,同時也被導淮委員會所采納,李儀祉將《導淮工程計劃》中張謇所獲得的相關數據換成了近年來測量結果,并將整個方案進一步細化。“自洪澤湖蔣壩三河頭起,經柏家澗、高寶郡伯諸湖至六閘,穿運河出歸江十壩,經董家溝、廖家溝至三江營而達于江。”從這里看出,淮水分流所經過的地區較多,且路線合理,能夠有效地達到疏導的目的。入江路線總長為152.674公里,“由張福河廢黃河至套子口入海”,李儀祉科學地選擇了黃河舊河道作為淮水匯入東海的水道,以減少對水道周圍土地的征用,保障農業生產。
相較于張謇的計劃書,李儀祉的《導淮工程計劃》已經具體地落實了下來,同時導淮技術方面又有了新的進步,更加注重水道周邊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通過分析對比每條線路的可行性來選擇最優入海水道,符合時代進步的特點,具有科學性。
長江流域于1931年暴發洪水,造成了嚴重的水災,導致了重大的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李儀祉再次臨危受命,被聘請為總工程師。他親自對長江決堤處的災害情況進行了實地勘察,同時制定了相應的河堤修復方案。之前的導淮計劃可以看作是長江治水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長江下游的洪水治理提供了保障。經過長時間的考察,李儀祉主要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治理建議。
減洪措施。長江沿岸湖澤較多,但與長江并沒有連接到一起,使得長江洪水無法排泄。李儀祉指出,湖澤盡管地勢低洼,引入洪水之后可能造成一定的溢出倒灌,但權衡利弊,其優勢是更加明顯的。但治江工程復雜,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因此需要先從漢口段進行減災治理的工作,從而為整個長江流域的治理奠定基礎。在對長江進行治理之前,李儀祉首先對漢江沿線進行了實地考察,他在《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中寫道:“漢江及其支流航道關系極為重要,國家……先設……以為他日……更有可以注意者……洪水打發,最為揚子江之害,……尤為顯見……”李儀祉認識到在長江的各大支流中,漢江、揚子江的水患災害是最為嚴重的,因此提出了“治江要治漢”的方針。
蓄洪措施。李儀祉在《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提出要將江水兩岸的洼地、沼澤、湖泊等進行治理,以提升其蓄洪能力,并避免出現洪水倒灌的情況,再引水入田,在保證流域內農業生產正常運作的基礎上,利用蓄洪措施來進一步實現農業的增收。“無論淤之來自由或自江,要皆在沿湖之際,非在湖之中心……使隨水流以達田間……所得頗足以償之……”他認為,不管淤泥是從何處來的,都會堆積在湖泊的周圍,而不會達到湖中心,因此可以在湖澤周圍修建堤壩,用水中淤泥來為農作物增肥、增水,以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裁彎取直。為了使水路有所縮短,需要對河道進行優化,而最方便的措施就是裁彎取直,不僅能夠發展沿岸的水利以促進農業工業的發展,還能夠進一步提升長江的航運能力,與此同時,裁彎取直還能夠使江水中的泥沙自動淤平,促進沿岸農業生產的發展,他在《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寫道:“為農業人治江,不必注重航道……則先問所保障之農田面積有幾何?是否有他法……取直之后……以供農用?”這一措施,李儀祉主要借鑒了在國外游歷時所吸取到的水利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此外,在對河道進行整改之后,由于河道的距離會相應縮短,就必須在優化之后在河岸修建護岸工程,以保護兩岸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
李儀祉畢生致力于我國各大水系的水利建設事業,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的水利技術,結合當時中國的水利情況,進一步推動了近代水利事業的發展,同時為現代水利技術的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中國近代第一位水利專家,他的理論與措施實現了我國治水方式從傳統向現代化的過渡。例如,傳統治水往往是為航運事業服務的,但是在李儀祉的觀點中,是將水利建設作為農業生產發展的必要途徑,在防治水患災害的同時,兼顧農業生產以及航運服務的共同發展。
《導淮工程計劃》和《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中所提出的水利方案具有較強的全面性,并非僅僅將治水當成一項單獨的任務,而是綜合了防洪措施、蓄水工程、灌溉計劃、航運發展等各個方面。從全局出發,實現了綜合性的治理,既是對固有自然條件的有效利用,同時又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了人為的改造,將水利工程與防洪工程相結合,具有科學性。由此,總的來說,《導淮工程計劃》和《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對于江淮水利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李儀祉的《導淮工程計劃》與《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這兩部著作中,首次提出了將水利治水、防災、興農、通航相結合的綜合性水利建設理論,符合現代水利建設的要求,在江淮水利史甚至是中國水利史上都具有開創性的歷史意義。李儀祉所主持修建的一系列治理長江、淮河的工程,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江淮流域的水利條件,其中涉及的理念與當前的水利技術不謀而合,對現代水利建設的發展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1]蘇全有,張明水.對近代中國水利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2(3).
[2]李儀祉.導淮工程計劃[R].導淮委員會,1929.
[3]漢江上游之概況及希望[G].黃河水利委員會.李儀祉水利論著集選.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88.
[4]胡峰,胡曉靜,潘華元.殊功早入河渠志,遺宅仍規水竹居——李儀祉治水思想淺談 [J].河南水利與南水北調, 2013(13).
作 者:沙玉梅,青海民族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