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對我國近10年排舞科研狀況的調查研究
陳 娟
(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41)
本文通過對近10年我國排舞科研狀況進行統計分析,總結出我國排舞科研的成果、特點,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根據不足提出研究展望。
我國排舞;科研狀況;不足;建議
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公開發表于2008—2017年5月近10年間的排舞相關文獻為研究對象和研究基礎,篩選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論文進行研究分析。
2008—2017年5月我國學者對排舞的研究發表相關文獻共計331篇,總體來看,科研成果的數量呈現起伏增長的發展趨勢。究其原因,隨著排舞的深入推廣并普及到各級工會、社區、單位,由此激發了廣大學者的研究興趣,特別是普及范圍深入高校,而高校體育專業教師作為排舞科研的主力軍參與其中,從而助推了排舞這一全民健身運動項目的科學研究。
根據我國的學科體系以及排舞科研文章的數量統計可知,自然科學領域1篇,占總數的0.3%;農業科學領域0篇;醫藥科學領域5篇,占總數的1.5%;工程與技術科學4篇,占總數的1.2%;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 321篇,占總數的97%。
2.3.1 研究方向 對文獻資料整理分析及歸類可知,我國排舞的科研文章涉及的研究領域大致可以歸為以下6類:關于排舞項目推廣及可行性的研究有122篇,占36.9%;排舞功能價值及項目理論體系的研究有98篇,占29.6%;排舞教學研究有53篇,占16 %;排舞發展現狀及趨勢的研究37篇,占11.2%,排舞的創編及競賽規則研究有13篇,占3.9%;排舞與廣場舞等項目比較研究8篇,占2.4%。
2.3.2 主要研究內容評述 (1)排舞項目推廣及可行性研究。此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排舞在全民健身和學校體育課程的推廣普及可行性方面。陳燕(2008)發表了作為我國排舞研究中發表時間最早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排舞的健體、健心、健腦、健美和終身鍛煉價值,并提出了學校推廣排舞課的實施對策。隨后,焦敬偉等(2008)提出了排舞具有較高的社會推廣價值,對排舞作為我國全民健身項目的推廣提出更為宏觀的總結和具體可行措施。王美等(2014)分析了我國排舞運推廣的途徑,總結了我國排舞良性開展的同時存在舞曲創編上呈空白區、過多借鑒國外舞蹈和音樂元素、沒有突顯本國的傳統文化特色等弊端,深度分析了排舞在我國的推廣策略。常蕾等(2016)提出了我國排舞推廣的創新策略選擇,論證了“互聯網+”時代帶給排舞運動發展的新契機,以及從思維模式、網絡技術手段、認知途徑以及推廣環境等方面進行不斷創新,才能與國際排舞相接軌,為我國排舞的長足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部分學者的研究成果對我國不同地區及學校開設排舞課程可行性進行分析論證。
(2)排舞功能價值及理論體系的研究。排舞自傳入我國之后,以其自身特有的價值迅速在全國推廣,并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和中華全國總工會的統一組織和推廣,可見其在全民健身中的重要價值。關于排舞功能價值及項目理論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①對排舞項目的界定與介紹;②對排舞興起原因的探析;③對于排舞功能價值的研究;④排舞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排舞對學生體質狀況及生理機能的影響以及對中老年人身體機能的影響。
(3)排舞教學研究。排舞教學的研究層次不盡相同,研究內容多圍繞高校排舞教學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但對教學考該和教學評價的研究很少,53篇研究中排舞課程研究就有17篇。例如,石蘭萍(2012)提出了排舞課程資源開發的價值優勢,從實踐、理論、校園活動、比賽以及師資五方面資源途徑對排舞課程進行開發;唐曉義(2015)對排舞教材的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等方面的常見問題進行探討;傅芳香等(2016)對普通高校排舞課程的總體框架進行了構建,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方面對排舞課程教學具體目標進行設計和教學實踐。
(4)排舞發展現狀與趨勢研究。該方面的37篇研究文獻中共有32篇是對排舞在我國市區、高校的開展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和前景的研究。另外5篇以全國排舞大賽為契機,對我國排舞教練員和裁判員、參賽運動員以及老年人參與排舞的現狀的調查研究。在研究對象和研究地域上,多數作者選擇單片區域為調查源,都分別以所在地為調查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和學校,針對排舞在農村的開展的研究僅有1篇。如王明明(2013)指出我國高校排舞教學存在專業教師少且教齡短、教材緊缺、教學大綱不統一 、教學實施不完善等問題,并針對高校排舞教學問題提出了建議;李忠梅等(2015)提出了我國排舞將走向人才培養、競賽訓練、產業化、生活化及社會化發展模式,排舞的文化內涵需要不斷豐富.
(5)排舞的創編及競賽規則研究。排舞的創編的研究領域涉及的內容相對較少。鮑其安(2010)認為音樂的選擇、樂曲的分析、舞曲圖表的制作、舞蹈要素的確認、舞蹈間奏的編排、舞蹈水平的準定、后續工作的確保作為排舞創編策略和方法;李遵(2012)提出了排舞創編應把握結構、風格、舞步、舞譜4個創編要素特征;蘇丹(2014)提出了我國本土民間特色排舞創編的基本步驟及創編思路。
(6)排舞與健美操等項目比較研究。排舞這一健身項目傳入我國,作為新興的流行元素,在我國的發展進程中勢必對我國本土廣場健身舞以及傳入我國較早的發展較成熟的健美操、體育舞蹈項目相勢必產生一定的影響。由此產生相關的比較性研究研究成果有8篇,其中李鵬鵬(2013)通過對健美操和排舞的比較分析,認為排舞負荷特點更適合于中老年人,而健美操其項目特點更適合于年輕人;廖敏(2015)對排舞和廣場舞的起源、特征、分類、功能、競賽規則進行了比較;王欣等(2010)認為排舞發展的空間非常大,且比健美操和體育舞蹈具有更好的交流特性,但是排舞運動過程中隨意性較大,雖易被接受,但降低了觀賞性。
2.4.1 科研成果服務于排舞推廣與發展排舞科研成果科學地總結了排舞在全國、各省市和學校的推廣普及的理論經驗和不足,為排舞這一新興的時尚健身項目在我國能夠快速健康推廣和普及提供了助力。
2.4.2 科研成果的社會公益性強 排舞是作為我國全民健身及高校教學中的新興項目,其發展惠及受眾廣泛。排舞科研要履行“為全民健身服務、為排舞發展指引”的職責,其科研成果也必定要體現公益性,具有服務大眾和公共性等主要特點,要為全民健身、排舞進校園提供有力的理論指導。
2.4.3 科研成果的應用性強 排舞科研成果已經并將會廣泛應用于排舞創編、推廣及發展過程中,具有指導及規范作用。研究成果需要及時得到轉化,解決排舞在我國發展中實際存在的問題,為保證排舞在我國的更適應時代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撐。
3.1 近10年在中文期刊上發表排舞文章數量,相比較健美操、廣場舞等項目的發表文章數,居于下游,雖然自2008年起呈逐年遞增趨勢,但2016年起文章數量已呈現下滑,顯示出科研體系和管理缺乏規范和成熟的一面。其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排舞項目本身發展不夠成熟和完善,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強組織領導、學科建設和排舞專業人才的培養。
3.2 核心刊物發表排舞科研文章缺乏,基金項目比例較低,被全國體育科學大會錄取極少;2008—2017年間發表在核心期刊14篇,基金資助論文8篇,其中國家級課題1篇,省、市級管理課題為7篇;在2015年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上,錄用排舞方面的論文僅3篇,分量之少可見一斑,這說明我國對排舞的科學研究基本是以自發性研究為主,研究層次不夠深入且研究質量需要提高。
3.3 我國排舞的“基礎理論”研究觀點相對較多且零散,深入研究較少,只是從單純的工具視角進行論證而較少從文化內涵中進行分析;只注重單純的資料挖掘而沒有借助其他學科進行綜合研究,且研究方法較單一,與相關學科如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的交叉研究較少。
3.4 排舞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介紹和推廣普及方面,在應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論介紹,相應的實證研究缺乏。研究方法和管理方法的文章數量太少,成為排舞科研的瓶頸。此外,研究創編的文章較少,而對排舞如何與國際接軌的研究欠缺;
3.5 外文文獻引用較少,對排舞研究視野不開闊,排舞的國際化研究欠缺。中國排舞走向國際化,是排舞在我國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讓世界排舞引領我國排舞發展,使中國排舞具備國際范式。與此同時,如何提升中國排舞的文化品性,如何創編充滿民族特色的原創排舞,使排舞成為宣傳與弘揚中國文化的載體,需要我國排舞研究者進一步探討。
3.6 研究作者地域分布不均且重復研究較多,對欠發達及農村地區科研開發不夠。農村體育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如何在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促使排舞這一具有群體特征的項目成為農村體育文化的建設和繁榮的重要路徑,期待排舞學者的深度開發。
3.7 在我國互聯網和科技跳躍式發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通過新媒體模式,信息化、科技化地將不斷出現的新的舞曲和舞步進行傳播和推廣,以排舞在我國推廣效率和發展水平,值得我國排舞研究者進一步深入研究。
[1]鮑其安,周亞軍.研制排舞競賽規則的原則和方法[J].福建體育科技,2010(1):20-23.
[2]李遵.排舞運動興起的四大因素探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4):54-57.
[3]白光斌,高鵬飛.“十一五”以來我國農村體育研究述評與展望[J].體育與科學,2012(3):105-109.
[4]孫林.排舞運動的發展及其文化品性[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6):22-23.
[5]李遵.排舞運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
[6]常蕾,馬鴻韜,王艷.比較視野下排舞的推廣過程、推廣模式及其策略創新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6(11):41-45.
G83
A
1674-151X(2017)18-061-02
投稿日期:2017-07-25
陳娟(1983—),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