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太極拳傳播的文化解讀分析
李 浩
(河南理工大學體育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3)
目前階段,太極拳在國際領域中的廣泛傳播已經成為值得人們關注的一種文化現象。對此現象的深刻認知,必須基于本土文化與民族文化歷史背景展開進一步審視。太極拳在晚清時期經歷了社會化的轉型,并且在術風的影響之下,從鄉村逐漸進入到城市,從民間的低品位文化向高位文化的方向發展。在此基礎上,太極拳也實現了從北方向南方的傳播,經過其運動形式的有效變革,使太極拳傳播文化的層次以及習練的人群規模都明顯擴大。為此,有必要深入探討太極拳傳播的文化內涵。
太極拳;傳播;文化;解讀
太極拳的傳播已經成為當前值得進一步探究的文化現象與學術性問題,雖然在太極拳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始終沒有站在本土文化以及民族文化角度考察與定位。為此,本文將以此為切入點,對于太極拳傳播現象進行文化解讀,希望能夠全面地認知太極拳傳播這一現象,為我國武術的國際化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太極拳之所以實現了世界范圍的傳播,與晚清時期太極拳傳播者適人需求改革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太極拳中,舍己從人這一推手的特點,并不僅僅彰顯出技術特點,同樣也是實現太極拳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根據唐豪先生對太極拳起源的考察與論證發現,太極拳于明末清初產生,并且在晚清時期,楊露禪創建了楊氏太極拳。而太極拳集中了明代民間與軍事中諸多流行拳法,同時與導引術以及吐納術有機結合,最終形成內外俱練的一種拳術。其中,太極拳在陳氏外傳以后,便從鄉間農村進入到城市,為全國范圍的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之不斷演化并形成諸多流派。
我國的民間武術以封建經濟為重要基礎發展,并形成文化形態。現階段所流行的拳種有很多都由農村環境孕育并形成。在鴉片戰爭發生以前,封建社會始終處于停滯狀態,因而民間武術只能夠以農村為主要場所。特別是在嘉慶后,清王朝腐敗愈加嚴重,諸多秘密宗教與結社都隨之活躍,而且習拳練械的現象愈加頻繁,在鄉鎮村莊普遍成立武館與武場等。
而在爆發了鴉片戰爭之后,民間武術在農村地區的發展情況明顯改變。由于中國已經成為半殖民地與半封建社會,且外國資本侵略力度加大,資本主義近代工業取得了進一步地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傳統的自然經濟解體,農村的經濟趨于破產,影響了社會的穩定性。基于此,民間武術開始向城市方向轉移發展,而鄉村民間流行的拳種也隨之活躍,特別是在其實現城市化發展的基礎上,各個拳派的名家交流現象普及,并開始面向社會大眾授藝。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各個拳派的傳播,實現了武術流派分化。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晚清到民國時期是太極拳的社會轉型關鍵階段。所以,太極拳的發展從農村到城市,實現了北方向南方以及南方至海外的傳播。
太極拳自產生并進入到城市中發展,其始終處于民間的低位文化層次,只有江湖小道拳術才能夠進入到高位文化士大夫階層。其中,以楊氏太極拳為典型代表,廣泛地傳播于王公貴族中,為此使其不斷實現了高文化層次的發展,并且有所改進,太極拳的拳架更為舒展,有效地實現了太極拳的修身健體作用,與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
伴隨太極拳拳派的多樣化發展,促進了太極拳理論與實踐的完善和進步。其中,太極拳前輩有機結合了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元素,對其理論與實踐合理地運用,將諸多傳統哲學理論融入至太極拳理論中,促進了太極拳實用性的發展。此階段太極拳理論的發展,最明顯的特點就是哲學和拳理的有效結合。發展至清朝末期,拳術也不再僅僅只是一種技擊術、健身術,實現了與道的融合。由此可見,太極拳不再僅關注實戰而忽視理論的重要作用,其理論升華已經完成,徹底脫離了原有的低位文化,被高位人群所關注。
在太極拳產生之前,天下是冷兵器時代,而且在武術典籍中,通常記載的都是軍事武藝,很多會對拳術進行詳細地記載。由此可見,在此時代背景下,拳術并沒有地位,同樣也沒有記載的價值。
借助拳術在武術體系中所占據的地位,太極拳實現了全面地發展,同時也獲得了“十八般武藝”之冠的地位。伴隨冷兵器時代的毀滅,軍事武藝逐漸進入到民間,使兵器典籍被人們所忽略。在這一社會背景下,拳譜受關注程度不斷提高,因而形成了諸多流派的拳譜,甚至是民間抄本也經常出現。基于此,拳術地位實現了根本性轉變,一躍成為諸多武藝的冠軍。此后,拳種也逐漸成為了器械與拳術的代名詞匯,屬于流派的統一稱謂。隨后也隨之形成了諸多拳派,并且以拳作為派別的名稱。以太極拳形成為重要代表,我國武術體系逐漸從以器械為核心轉變成以拳為核心,同時也代表了中國武術進入到全新的發展時期。
值得注意的是,太極拳形成已經引發了中國武術運動方式的改變,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太極拳以傳統本土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與社會背景存在緊密聯系。而且,太極拳的形成也同樣創造了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運動方式,實現了武術運動向儒雅方向的發展,不僅能夠修身健體,同樣可以作為攻防技擊的運動形式。在這種情況下,拳術也隨之出現在高文化水平的人群中,為其全面傳播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在我國古代時期,重文輕武是十分突出的文化偏向,并且延伸到明清時期,導致晚清階段的士大夫多是體弱多病且四體不勤。在清朝中期,養生與導引術實現了全面發展,大部分士人開始關注健康的重要性。而楊氏太極拳正于此時在王公貴族中傳播,為此,對太極拳進行了相關性的改革,以確保能夠滿足士大夫鍛煉身體的實際需求。所以,太極拳也逐漸開始向著緩慢、儒雅的運動方式發展,備受達官貴人以及平民百姓的認可與喜愛,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太極拳的傳播。
在太極拳運動中合理地融入太極與陰陽之法,實現了太極拳運動形式的變革,使其儒雅運行形式更加明顯。最重要的是,借助“動”來展現“靜”這一理念廣泛流傳,不僅與傳統理學文化相吻合,同樣與理學家的觀點一致。而太極拳運動本身具有一定的神秘感,蘊含諸多豐富的傳統文化,更關注剛柔并濟等。特別是運動的形式,講究頗多且細微之處更加吸引人。
之所以太極拳具備了中國特色,究其原因,就是和歷史文化背景緊密相連。目前階段,太極拳廣泛傳播于世界范圍,不僅與其緩慢且輕柔的運動方式有關,同樣和太極拳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存在緊密的聯系。而外國人熱愛太極拳,從本質上來講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一種喜愛,運動中涵蓋了豐富的傳統哲學思維與歷史文化。其中,太極拳關注以意領身,需要有機結合心理與軀體的運動。通過對太極拳的練習,使人們能夠感悟到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和諧精神,同樣也是西方體育項目難以比肩的。基于人們對于身體健康的追求,在休閑的社會背景下,人類也同樣開始認知自身精神與道德領域中的空虛與缺失。正是因為太極拳緩慢的運動形式,加之其蘊含的和諧理念,處于高生活頻率與緊張生活的人們來說,是一種極為有價值的心態放松方式。而太極拳的廣泛傳播也體現了人們對于一味追求物質的反抗,希望能夠回歸創造精神與審美能力,并且形成精神與情趣的信仰。
在世界范圍內傳播太極拳,不僅是要以本土文化與民族文化為歷史基礎進行審視,同樣需要結合其文化母體以及特定時代背景對太極拳進行全面且深刻地認知。在此基礎上,也應當將太極拳合理地納入到世界文化交流領域進行考察。在太極拳形成初期,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并沒有受到地方理念影響。在晚清時期,中華的民族傳統體育理念已經趨于成熟。即便在那時尚未具備現代體育形式,但活動的具體內容就已經涵蓋了現代體育中的武術,不僅融合了競技、健身與娛樂和表演等現代體育所具備的價值功能,同樣能夠修身養性,這是超出體育運動的教育價值。在有效結合武術和練氣的基礎上,武術具備了民族特色,更多有關于武術拳種的理論機制也更具哲理化以及系統化特征,并且于近代初步實現了太極拳的民族體育化發展。在太極拳產生與發展的背景下,傳統體育近代轉型初具特征,而且太極拳正處于近代民族傳統武藝實現體育化轉型的領先地位。太極拳借助獨特的運動形式,將中國人的體育人文精神真實地表達出來,并且通過運動展示中國人的思維方法以及健康意識。
需要注意的是,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需要有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而在太極拳世界傳播的過程中,同樣也會面對西方文化與體育文化的嚴重沖擊。在世界領域的傳播,使得太極拳探尋出文化交流的共通點,進而與世界健身文化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進一步提升并豐富自己,始終保證自己文化本位,并遵循文化傳統,有效地規避文化在交流過程中出現本根文化斷裂的問題發生。而這也正是太極拳在傳播方面始終所具備的東方文化特征,蘊含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備受外國友人的關注與認可。在外國人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不僅可以體會到東方傳統文化的美感,同樣也能夠感受到中國人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
在了解太極拳在世界領域傳播這一文化現象的過程中,一定要從本土文化與民族文化背景入手進行探討。在太極拳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其發展歷程相對復雜,但始終都向理想的方向發展。其中,太極拳經歷了從鄉村至城市、從低位文化至高位文化、從北方至南方、南方至海外這一過程。伴隨冷兵器時代的消失,太極拳形成并且逐漸發展成所有武藝的冠軍之位。在此基礎上,太極拳實現了對于拳術運動形式的全面變革,使得傳播文化的層次以及習練的人群規模都明顯擴大。特別是在傳統武藝成熟的背景下,太極拳同樣以最快的速度進入到全新的發展時期,并且實現了近代民族傳統體育的轉型發展。
由此可見,對于太極拳傳播文化現象的認知,一定要將歷史與文化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通過多個角度來審視內在文化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把握好太極拳傳播的內在動力。在此基礎上,為太極拳在世界范圍內的進一步傳播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指導,這同樣能夠為中國武術國際化的推廣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近年來,太極拳的傳播效果可觀,傳播的范圍也更加廣泛,實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全面推廣與發揚光大。在研究太極拳領域同樣取得了理想的成績,但需要注意的是,以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為背景的太極拳研究并不常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認知太極拳傳播文化的效果。為此,為了能夠進一步了解并掌握太極拳這一獨具中國特色運動形式的內涵與文化,文章將本土文化與民族文化作為切入點,展開了全面且深入地探討。主要的目的就是正確地認知太極拳帶給世界文化的影響,同時也為增強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1]楊素香.太極拳在美國的傳播:一項基于美國大眾媒體語料庫的研究[J].體育科學,2017,37(3):68-78.
[2]呂旭濤,孟田.文化地理學視野下楊式太極拳傳播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7):62-67.
[3]李吉遠,郭志禹.太極拳傳播現象的文化解讀[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27(2):186-189.
[4]陳曉丹.太極拳在普通高校傳播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體育學院為例[J].湖北體育科技,2017,36(3):243-245.
G852
A
1674-151X(2017)18-147-03
投稿日期:2017-07-19
李浩(1972—),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文化學。
10.3969/j.issn.1674-151x.2017.18.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