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燕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從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角度深化高職院校校企合作
李石燕 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目前,許多專業畢業生往往達不到企業的用人要求,這當中,校企人才供需錯位是原因,但缺乏職業素養才是畢業生被企業拒之門外的最主要原因。本文針對當前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初期在工作過程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從而探討職業素養的涵義及其重要意義,并提出從深化校企合作的角度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
從歷年學校統計的就業數據來看,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情況不容樂觀。一方面許多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大量企業嘆息“招不到合適的人才”。看來,現今大學生就業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知識和技能的欠缺,而是職業規范和職業意識等職業素質的欠缺。一名大學生畢業生能否順利上崗并適應崗位的需求,與畢業生本人的職業素養水平高低直接相關。通過了解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質量跟蹤調查,結果顯示基礎理論扎實、實踐動手能力強、職業素養高的大學生受到社會各領域企事業單位的廣泛青睞。由此看來,對在校學生進行職業素養的培養對高等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來說至關重要。筆者有十幾年的企業工作經歷,曾在企業負責過人力資源的管理工作,結合目前在高職院校的從教經歷及當前畢業生在就業中出現的問題試探索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途徑。
職業素養包括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如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大多企業界人士認為,至少職業素養應包含兩個關鍵因素:敬業精神及合作的態度。敬業精神是什么呢?敬業精神就是指在工作中將自己作為公司的一部分,做什么工作都一定要做到最好。合作的態度是職業素養的核心,好的態度如負責、積極、自信、建設性、欣賞、樂于助人等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由此可知,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企業需要的,也是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是大學生進入企業的“金鑰匙”。
目前,很多企業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素養的要求通常用“冰山理論”和“大樹理論”來做形象的比喻。
企業把一個員工的職業素養比作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是顯性素養,包括職業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這可以通過各種學歷證書、職業證書或者專業考試來證明。而潛在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是隱性素養,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和職業態度。正是這八分之七的隱性素養,在更深層次上影響著員工的發展,這就是“冰山理論”。企業認為職業素養中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行為習慣是一棵樹的根系,而職業技能是枝、干、葉、型,一棵樹要想枝繁葉茂首先要求根系發達。因此從企業來看,只有高的職業素養才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就是“大樹理論”。由此可見,企業對于員工的職業素養高低是非常注重的。
筆者在近年的教學工作中擔任專業課程教學,因而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即將畢業的學生,也曾替部分優秀畢業生介紹過工作,通過和學生及用人單位的溝通交流發現當前的畢業生崗位適應能力方面確實存在問題,這也引起我作為教育者的反思。當前高職院校作為人力資源“生產者”大多比較注重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在實踐中也很重視就業指導和校企合作,但缺乏對“用人單位”滿意度的提高,缺乏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在學生剛畢業的初期就出現了以下一些具體問題,使得畢業生由一個“高職生”轉變為具有較高職業素養的“職業人”的過渡期延長從而大大增加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其一,某些在學校各科目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表現有些反常,比如營銷專業的學生在展銷會上面對眾多的競爭對手和川流不息的準顧客竟不好意思開口吆喝,在向顧客推銷的過程中也表現的極度不自信和不自如。
其二,某些學生在學校是屬于比較聽話的那一類,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得也比較積極主動但普遍只關注做了什么而不關注做成了什么,關注過程而往往忽略結果,習慣于讓上司和老板來承擔行動力不足所帶來的結果。而在企業更多的主管往往重結果而不管過程,就好比在很多企業將《致加西亞的信》奉為職工必讀書一樣,從而造成很多學生在畢業的頭兩年在企業的留存率很低且用人單位滿意度也很低。
其三,某些學生在工作中缺乏職業責任感,往往更多的關注“用人單位能給我多少”往往忽略“我能幫企業做什么”,很難做到換位思考。
其四,某些畢業生畏難情緒很嚴重,剛開始做某項工作的時候熱情很高但一旦工作過程中遇到困難就畏首畏尾,停滯不前甚至打退堂鼓,缺乏面臨逆境的承受力和反應力。
其五,在即將畢業的學生中眼高手低的不在少數,自我期望值偏高而自我綜合素質和現實的就業環境又不是很好,這也就造成了很多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重不滿意。
以上這些在實踐中所表現的具體問題可能有些并不是很普遍但卻反映出作為教育者、作為學校除應加強學生的專業和技能培養外,一定不能忽視學生的職業素養的提升。對企業來說職業素養所表現出的“軟實力”往往比專業技能所表現的“硬實力”更重要。
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提升,不僅要重視專業知識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人文素質的教育。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殿堂,所以學校首先必須重視專業教育。同時,學校也不能忽視學生其他方面的培養,如吃苦耐勞精神、團隊意識、創新精神、專業認同意識等方面。對于這些,學校就必須通過人文素質教育來培養學生內在的、隱性的職業素養。而對于企業而言,更加注重的是學生除了專業技能之外的潛在的、隱性的職業素養。所以高職院校在重視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也要重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加強。對于畢業生而言,在工作崗位上只有做到做人、做事兩不誤,才能得到社會、企業的認可。學校應把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自我激勵、情緒控制、人際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職業心理素質融入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讓學生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很強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同時學校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把培養學生服務意識、創新精神、團隊精神、心理素質的內容融入到課堂中,使學生具備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的能力,為將來更好地就業、創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真正做到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融為一體的高職人才。
在工作中具備的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工作作風,首先是從學校課堂教學中逐步養成的。因此教師課堂教學的人格魅力、職業素質會對學生的成長產生關鍵性的影響。既然教師自身的職業素養對學生的影響非常大,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學富五車”還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多采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擬法等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性課程教學中,嚴格按照操作規范要求,重視每一個細節,使學生通過實踐的全過程,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和團隊精神。在學生的日常管理中更多的用“理”而不是強制的“管”,將學校的校園文化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管理中。
當然,學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僅僅依靠教師的課堂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僅僅在校園內也是很難完成的。雖然各高職院校都重視實訓工作,但在實際教學中更多的實訓是在校園內進行,很難讓學生親臨一線,切身感受并能有所感悟和改變。作為高職院校都在宣傳加強校企合作,但能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來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并不多。我們可以考慮在前兩年專業+技能的培養后,在第五個學期依托校企合作平臺分專業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依據個人的職業規劃安排實習單位,委派專業老師進行實踐指導(包括畢業論文)將課堂延伸至企業;也可以考慮推行學生導師制,即一定數量的學生配備一名指導老師,同時作為專業教師也可以據此深入企業,為不斷改善專業培養方案收集用人單位的意見,在實習單位的安排上作為學校應不求統一,不求利益,不求規模,因為有些文科類專業是很難作到一兩家企業能安排一個班的學生的實習。建議不要僅僅把校企合作當做學校的一個職能部門而是要轉換成一個類似于實訓中心的教學單位,讓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企業人脈”,真正讓“關門”辦學變成“開門”辦學,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將大大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讓校企合作成為“育人單位”和“用人單位”的橋梁和紐帶,促進校企雙方步入共同發展的良性合作模式。
總之,高職院校作為專業技能人才的培養和輸送基地,要為廣大企業打造適用、好用、能用的人才隊伍,需要我們所有高職院校教育者不斷努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培養出企業滿意的人才。
[1]湯華東.談高職教育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J].中國成人教育,2013,(03).
[2]鄭巍,曹晶.論高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J].教育與職業,2014,(28).
[3]艾曉玉.淺談職業素養教育體系之構建[J].職業圈,2012,(20).
[4]劉曉波,吳小平,張敏敏.高職人才核心職業素養教育的意義及內容淺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
[5]胡文靜.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的三條途徑[J].江西教育科研.2013,(09).
李石燕(1977-),男,湖南隆回人,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一級人力資源師,企業法律顧問,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市場營銷,企業經營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