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榮嬌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阜新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分析及建議
段榮嬌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本文以對阜新地區農村轉移勞動力抽樣調查所得樣本數據為基礎,從轉移勞動力素質、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本地區吸收能力、以及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問題,并提出建議。
農村 勞動力 轉移
1.轉移勞動力素質偏低。本文分別從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衡量勞動力素質。在文化水平方面,該地區農村轉移的勞動力中,文化水平為小學及小學以下約占25%,初中約占50%,而高中及高中以上占25%。在職業技能方面,只有21%的農村勞動力具備專業的職業技能,而有79%的農村勞動力比不具備專業的職業技能。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多數農村轉移勞動力為初中甚至小學文憑,并且其中包含部分年齡較小、因輟學而轉移年輕勞動力。當這部分轉移勞動力的數量增加時,可能會產生低文化素質勞動力轉移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是指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技術素質較低,大多數提供體力勞動,其技術含量不高。文化素質偏低,技術素質較差,使得該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無法高效的進行。
2.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單一。本文以轉移渠道和從事行業組織化程度指標。首先,就轉移渠道而言,該地農村勞動力通過同鄉人介紹轉移占轉移總數40%;親朋好友介紹占轉移總數36%;自尋門路進行轉移占轉移總數12%;而僅有8%的轉移勞動力把政府等中介作為轉移渠道,因此說明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比較單一,多為熟人介紹。其次,在從事行業方面,該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到各行業所占比重由達到小依次為建筑業、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運輸業。而從事除以上幾類的其他行業的人非常少。結合與被調查者的深度訪談可以發現,在農村轉移勞動力從事上述行業的過程中,以提供體力勞動為主,而提供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勞動的人非常少。
3.本地區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吸收能力不足。經過調查發現,農村勞動力在本縣(區)內部轉移占轉移總數的11.17%,本市內轉移占37.23%,省內轉移占71.54%,省外轉移占28.46%。可以看出,在該地區,農村轉移的勞動力大多向市外進行轉移,在本市內進行轉移的數量較小,在本縣(區)內轉移的勞動力更是屈指可數,即阜新地區對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吸收能力較差。在大多數農村勞動力都向外地轉移的情況下,將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首先,從本地向外地轉移意味著拉大與家人之間的距離,無法及時照料家人,著一定會增加農村轉移勞動力的心里壓力,使其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其次,當該地區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向外地進行轉移,必將造成當地人力資本的不斷流失,繼而將不利于本地區經濟發展。
4.勞動力轉移帶來的留守兒童與孤寡老人比重大。經過調查發現,該地區由于勞動力轉移后,產生留守兒童和孤寡老人并存的問題。從各自所占比重上看,父母外出打工,將孩子留在農村的轉移勞動力占總轉移勞動力的51%,子女外出打工,將年邁的父母留在家中的轉移勞動力占總轉移勞動力的58%,二者均超過了轉移勞動力的一半。綜合兩種情況,可以進一步發現,兩類問題同時存在的情況占43%,即在許多存在勞動力轉移的家庭中,年輕人外出打工,而將年幼的孩子與年邁的老人留在家中。這種情況的存在不但會使孩子的成長受到影響,而且老人的生活受到干擾,對家庭和社會來說都是巨大的成本。
1.提高農村勞動力綜合素質。在現階段,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和技術水平比較低,有待于提高。一方面,應注重農村基礎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尤其是年輕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政府等有關中介部門組織農村轉移勞動力進行科學、合理的專業技術培訓,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技術水平,使其有能力去承擔更多行業的工作。希望從以上兩方面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綜合素質,促使該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更加有序的進行。
2.加強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農村勞動力轉移組織化程度比較低,多數是以周圍認識人為媒介進行自主轉移,轉移渠道狹窄。為了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效率,有必要通過政府等中介部門,拓寬勞動力轉移渠道。首先,政府等中介部門及時收集、宣傳可靠的就業信息與就業渠道。其次,定期組織農村勞動力向各類行業轉移。最后,對于各類轉移情況進行及時反饋,進一步增加農村勞動力對其理解與認識,豐富農村勞動力轉移渠道。
3.大力發展鄉鎮企業。為了使阜新地區農村勞動力更好的進行內部轉移,減少該地區人力資本的流失,促進該地區的經濟更好的發展,應該大力發展鄉鎮企業。一方面,應該進行招商引資,通過外部的資金、技術的引進,發展本地區的第二、三產業,為本地區轉移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通過電視、報紙等媒介為該地區農村勞動力提供切實、可行的創業信息,同時給予農村勞動力相應的技術支持和物質鼓勵,來促使農村勞動力在自己所在的鄉鎮內進行自主創業。
4.建立留守群體扶住機制。隨著農村勞動力的大量轉移,留守兒童、孤寡老人已成為了社會性問題,加大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成本,需要制定具體方案對該類問題進行合理的處理。政府應該建立留守群體扶住機制,一方面,加強留守老人的贍養機制,建立并完善養老院等機構,加強老年人生活娛樂所需的基礎設施建設與保持健康所需的醫療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建立關愛留守兒童的機構組織,定期對留守兒童進行身心健康教育和學業知識輔導。當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的問題得到解決后,不但會給兒童、老人帶來好的影響,而且減輕轉移勞動力的心里負擔,使其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中,從多方面減少勞動力轉移的成本。
[1]陳陽,汪莉霞.土地流轉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機制、問題與對策[J].農村金融研究,2017(10):63-66.
[2]李曉梅,王珊,何懿.農村轉移勞動力實現穩定就業的路徑分析[J].農村經濟,2016(12):88-94.
[3]匡遠鳳,詹萬明.選擇性轉移、轉移成本與中國城鄉收入差距變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08(26):125-134.
段榮嬌(1992-),女,漢族,遼寧阜新人,研究方向:國民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