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音好 中共沅陵縣委黨校
鄉村振興戰略如何落實落地
李音好 中共沅陵縣委黨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揮鄉村五大功能、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構建現代農業體系、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三農”工作隊伍、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等方面抓落實。
協調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 實施路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為新時代農村事業發展勾畫出新的藍圖。那么,鄉村振興戰略如何才能落實落地呢?
鄉村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長期以來片面強調鄉村對城市依附性的經濟功能,導致鄉村發展積累了系統性問題:人才流失;經濟缺乏活力;社會不穩定;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這些成為國家現代化發展的薄弱環節。鄉村振興戰略則牢牢把握中國現代化的薄弱環節,重構我國鄉村發展的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戰略手段,開啟了我國農村現代化的新時代,為我國到2035年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重要保障。其中,我國鄉村發展目標由“農業現代化”轉化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中央對新時代鄉村發展地位表述的重要創新,大幅度肯定和提升了鄉村在國家現代化發展中的整體價值。
國家現代化在空間上表現為城市現代化與鄉村現代化的統一。城市化是城鄉發展的主導力量,由城市現代化帶動鄉村現代化,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特別是伴隨著中國進入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凸顯了鄉村現代化和鄉村系統發展的重要性,凸顯了重構鄉村整體性復合功能的戰略意義。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一總要求涵蓋了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方面面,為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們要緊扣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產業興旺作為根本、生態宜居作為基礎、鄉風文明作為關鍵、治理有效作為保障、生活富裕作為目標,統籌思考謀劃,狠抓落實落地。
鄉村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五大功能,必須在鄉村振興中得到充分發揮。
第一,糧食安全功能。鄉村產業發展關系到國家糧食安全,關系到中國人的飯碗問題。
第二,經濟發展功能。鄉村產業發展仍然是鄉村現代化的核心內容之一,關系到鄉村居民的就業和提高收入。
第三,生態保護功能。鄉村是指非城市空間區域,是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本底區域,是國家自然資源和自然生態保護依托的區域,鄉村地區的生態保護是國家建設良好生態環境的根本。國家進入生態文明新時代,鄉村地區的生態保護功能遠遠大于價值創造功能。生態保護也是新時代建設美麗鄉村,增加鄉村魅力的有效舉措。
第四,文化傳承功能。鄉村文明是完整傳承中國文明體系的載體,是豐富多彩地方傳統文化保存的空間依托,也是承載現代化中后期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促進城鄉交融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空間載體,鄉村文化功能建設可以更好地滿足新時代城鄉人民群眾走進大自然,體驗傳統文化,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
第五,社會進步功能。到2035年,中國在初步實現現代化的同時,進入城市化的成熟階段。屆時我國總人口約14.45億,城市化水平70%,鄉村人口大致為4.3億,是2015年美國人口的1.3倍,德法英意合計人口的1.59倍。這意味著在我國完成城市化以后,仍然有巨大規模的人口生活在鄉村,鄉村社會依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不能僅限于維護“社會穩定”,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健全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4億多鄉村人口建構積極進步的、以中等收入為主體的、繁榮民主文明和諧開放美麗的鄉村社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開始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制度。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肯定了農村土地家庭承包的重要意義。1984年中央一號文件將土地承包期限延長至十五年以上。2003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村土地承包法》進一步規定耕地的承包期為三十年。土地承包制度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不斷深化完善。穩定的土地政策對進一步做好“三農”工作,進一步增進農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延長土地承包期給廣大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有利于增進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權益得到保障,對未來的信心不斷增強,有助于農民在較長時期內合理規劃農業經營,合理投入資金。延長土地承包期,還可以實現種地與養地相結合,農民擁有長期的土地承包權,就可以采用更為合理、有效、安全的耕種方式,實現土地資源最優利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管經濟怎樣發達,如果糧食安全有問題,社會的發展和穩定就會出現問題。糧食安全是一個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第一,要保持糧食自給自足的能力,糧食自給率要非常高。第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在實施耕地“休養生息”的同時,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糧食安全問題永遠是一個重要方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我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國。但由于農業基礎較為薄弱,生產效率較低,農業技術配套等不太完善,使得我國在邁向農業強國,完全實現農業現代化方面還有一定距離。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尤為必要。
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首先要明確這種規模經營究竟是誰的規模經營?實踐中,我們所強調的農業規模經營,主要是指農業經營者(主要是農戶或農業勞動者)的規模經營。毫無疑問,農業的規模經營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基本途徑,但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并非是規模越大越好,而是要從具體的農業產業技術、經營方式和產品的特點出發,注重農業規模經營的適度性和類型多樣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我國過去十多年來特別是過去五年來非常重視的一項工作。三個產業的融合發展也能夠創造很多就業機會、發展機會和財富增長的機會。當然,促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也是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方向。要以農業為核心,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開發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服務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保護和打造更多具有地理標志的產品,創農產品名優品牌。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關鍵所在。一些黨的農村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不作為,甚至亂作為,嚴重影響了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損害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松。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治理能力如何,是否真正理解執政為了誰,執政依靠誰,直接關系到鄉村振興戰略能否得到有力貫徹和實施。農業要成為有奔頭的產業,鄉村要成為美麗的鄉村,惠農富民政策要落到實處,一個擁有優秀治理能力的基層黨組織是重要保障。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為群眾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對于踐行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根本政治理念,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只有懂農業,才能對農業有認同感,全力發展農業;只有愛農村,才能對農村有歸屬感,長期扎根農村;只有愛農民,才能對農民有親近感,一心造福農民。這樣一支隊伍,要心隨黨心、心系民心,堅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增進農民福祉放在心上。這樣一支隊伍,要懂農業有擔當,堅決做現代農業推動者;要愛農村守初心,堅決做振興鄉村實踐者;要愛農民付真情,堅決做農民增收助力者。這樣一支隊伍,要作風優良、能打勝仗,有信心有能力在不斷變化、日趨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中推動“三農”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我國“三農”工作干部隊伍還較薄弱,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員不足、視野不寬、年齡老化、本領恐慌等問題,農村青年人才外流較多,農技人員能力參差不齊,能適應農業新產業新業態的新型人才尚顯不足,能開拓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推進我國農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復合型人才更顯稀缺。當前,我們要把“三農”工作隊伍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全局中通盤考慮,鍛造一支攻堅隊、戰斗隊來做好農業農村各項工作。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把鄉村現代化納入城鄉融合發展、建構城鄉良性互動機制的框架下持續推進,符合發展中國家解決二元結構難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律,是新時代我國實現鄉村振興的根本性方法。
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就是要實現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重大突破,給農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改革發展進程、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建構以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要內容的城鄉融合發展機制,為鄉村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有效的多元化路徑。
首先,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統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三,建立城鄉融通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勞動力和各類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動,以全國空間規劃體系合理安排我國城市群和各級各類城市的空間格局,以城市品質建設吸引企業家以足投票,以產業發展引導就業的空間分布,建立全國城鄉之間就業和人口有序流動的新秩序。
第四,我國城市群、特大城市以及發達地區要承擔城市責任,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扭轉我國巨大規模人口長期兩棲生活狀況,促進城市的人力資本積累,增強城市創新創業能力。同時,以全國統一的城鄉空間規劃為依托,探索建立城鄉之間人口自由遷移制度,在鄉村人口城市化的同時,吸引有志于鄉村建設和發展的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和就業,徹底扭轉鄉村“386199”的人口結構,建立富有創新能力的鄉村發展主體,為鄉村現代化提供人力資本支撐。
[1]陶金鈺.農村新型社區居民的市民化問題研究——以山東省萊蕪市雍和園社區為例[D],山東大學.2015.
李音好(1963.11-),男,本科學歷,湖南省沅陵縣委黨校副校長、高級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