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霞 董耀豐
芮城縣委黨校
推進山區農業縣綠色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以山西省芮城縣為例
張景霞 董耀豐
芮城縣委黨校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深入研究山區農業縣的跨越式發展,對我國如期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解決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走訪調查芮城山區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情況,分析對比芮城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問題,最后得出山區農業縣綠色發展的啟示,為山區農業縣綠色發展的理論及模式提供了實證。
綠色發展 生態文明 產業優化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是地球的本色,更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推進綠色發展,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鮮明提出綠色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又進一步提出推進綠色發展,為今后山區農業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也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提供了更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論指導。山西省芮城縣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正在探索符合山區農業縣的生態文明建設模式。雖非生態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但通過較早地在縣域經濟中實施綠色發展戰略,先行先試,初步探索出一條山區農業縣綠色發展的新路。
美麗中國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很關鍵。因為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后,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短板”就是資源與環境。我國是個多山的國家,山區占國土面積的70%,人口約占全國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國家級省級貧困縣80%在山區。到2020年,脫貧攻堅是全國最大的政治任務,最大的發展任務,脫貧攻堅刻不容緩。山區農業縣大多空氣清新,生態優美,農業、林業、太陽能等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綠色發展空間和潛力。當貧困問題與生態問題相互交織,生存問題與發展問題矛盾突出的時候,發展生態產業,就成為了脫貧攻堅與綠色發展必然的結合,那就是讓守著綠色寶庫的貧困人群發展綠色生態產業,推進林地、坡地等資源優勢向種養殖業優勢轉化,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生態綠色產業,將為貧困人口的脫貧鋪就一條綠色通道。山區農業縣的小康進程大體落后全國平均水平5年,只有努力在十三五時期內保持快速發展,切實解決好趕超和轉型的雙重任務,才能縮小與全國的差距。
芮城縣位于山西省西南端,處于晉陜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中游“金三角”地帶,是山西省的南大門。全縣地貌由北向南分為三個地貌單元,即基巖山地區、山前傾斜平原區、黃河階地區,是以山、丘、溝、川、灘為特色的地貌。過去由于傳統的粗放式發展模式影響,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荒漠化比重高,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縣域發展舉步維艱。
如今,芮城縣之所以能夠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關鍵在于深刻理解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文明觀。習近平總書記常講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如果這二者不可兼得,我們寧要綠水青山,因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礦產資源匱乏,山河阻隔,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滯后等一系列問題,芮城立足產業結構合理,旅游資源豐富,文化教育發達,生態環境良好的發展實際,以“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縣”為總體目標,形成了以“全域布局綠色化、輿論引導綠色化、產業轉型綠色化、考評機制綠色化”為特征的綠色發展新格局,加快了山區農業縣綠色發展的步伐。
芮城縣經過多年深入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縣情,樹立了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摒棄過去粗放、掠奪式發展模式,實行 “一個統領、二個關鍵、三產融合、四化互動、五大突破”的總體思路,探索了一條代價小、效益好、可持續的發展新路子。即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統領,以加快發展為主基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主線,大力推進工業集群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城鄉生態化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打造“全域資源、全面布局、全境打造、全民參與”的綠色發展模式;全縣上下呈現出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改革創新亮點紛呈、社會和諧穩定、民生持續改善的大好局面。
為創建綠色文化,引領綠色生活,該縣開展綠色學校等創建活動,促進生態文明意識轉化為全民意識。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等新聞媒體,廣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生態文明建設的輿論和科普宣傳。確定每年的3月29日為全縣“生態日”。將生態文明知識納入黨政干部培訓教育、考試、競職的內容,針對具體產業單位進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農業、旅游環境保護與生態旅游、工業生態與循環經濟教育,加強對企業法人代表及相關從業人員的生態文明知識培訓,使生態文明建設知識知曉率達到98%。
十多年來,芮城縣堅持以“強基礎、優環境、興產業”為主攻,通過實施 “交通、城建、林業、工業、農業、旅游”六大生態工程夯基礎,有力地推進了國家級生態文明縣創建進程。建立完善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考評機制,實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以農村環境整治為重點,開展了以清理農村公共場所、房前屋后、村莊周圍、城鄉結合部、路邊、林帶的積存垃圾為重點的專項治理活動。各村對影響鄉村容貌的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寫亂畫、亂貼亂掛、有色垃圾等突出瓿進行重點整治。同時將鄉村清潔工程納入年度工作考核的一項主要內容,考核實行硬件、軟件建設相結合,定期檢查與隨機暗訪相結合的辦法,在全縣營造了“人人重視鄉村環境,人人參與環境整治”的良好氛圍。
黨的十九大報告講要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這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根本方向,而且也是山區農業縣實現經濟騰飛的必由之路。芮城縣突出融合,圍繞綠色抓發展,在工業上按照園區化發展、集群化招商發展路徑抓龍頭鏈條。堅持以現代醫藥為主攻,以亞寶、宏光為龍頭,不斷抓大扶小,配套延伸,加快推進工業集群化、集群園區化、園區社區化、社區城鎮化,努力打造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現代生態工業體系。在農業上著力加強農業產業板塊頂層設計,按照“土地規模化、組織公司化、技術現代化、經營市場化”要求,以提水、穩糧、強果、養豬、擴棗、培椒“六大工程”為抓手,以工業化思路經營農業,不斷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實現三產融合。此外,芮城縣順應文化旅游發展大勢,樹立“人人是旅游形象、處處是旅游景點”的全域旅游理念,重點發展以觀光采摘、農家樂為主的旅游農業。
加快綠色發展的根本途徑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如何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是芮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由于芮城典型的山區地貌,太陽總輻射量在4600~5040MJ/m2·a之間,是全國太陽能資源豐富地區,能保證有較高的發電量,有較好的開發前景。根據這種典型的山區地貌特色和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優勢,芮城將建成了全國唯一一個縣級光伏領跑技術基地,項目規劃總投資88億元,項目建設過程中,將采取農光、林光互補模式,大力推廣種植油牡丹、連翹等中藥材,實現光伏發電、農業種植及休閑觀光旅游的有機結合。項目建成后,每年可為農民帶來800萬元收入,每年可增加地區生產總值5億元,增加財政收入1.5億元,真正實現荒山荒坡荒草地綜合治理,可以說,既強縣富民,又綠色無污染,將成為芮城縣綠色發展的標志性、支柱型產業。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生產與生活的基本條件。綠色發展的關鍵是生態環境保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作為典型的非礦產資源型農業地區,芮城縣致力于發展有機循環農業,牢固樹立“經營農業”的理念,大力發展山區水果和干果經濟林,蘋果、紅棗、核桃等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加快認證力度。尤其是溫氏集團落戶芮城,意味著將徹底改觀過去傳統畜牧養殖的環境污染,引領形成“種養加”一體化發展的有機循環農業生產鏈,促進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建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為了更好的建設生態文明,芮城縣將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目標任務納入全面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系,堅持“一季一監督、半年一考核、年終總評比”的考核方式,探索完善了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了水資源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同時,將生態文明建設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單位和個人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將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占黨政績效考核的比重由10%提高到25%—30%。通過這些創新考核方法,更好的激勵了單位和個人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1]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建議》。
[3]中共中央、國務院2015年9月印發的《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4]《芮城縣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紀實》,《山西日報》2015年12月21日。
[5]十九大報告《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第九部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
張景霞(1981.03-),女,漢族,山西省芮城縣委黨校,講師職稱,研究方向:黨建、縣域經濟發展;董耀豐(1970.11-),女,漢族,山西省芮城縣委黨校,高級講師職稱,研究方向:縣域經濟發展、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