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向東 中共福州市委黨校
科技創新引領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葉向東 中共福州市委黨校
海洋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海洋生物育種和健康養殖、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裝備等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面對科技創新能力亟待加強、高端制造能力相對不夠、資金投入不足和產業瓶頸等制約因素,建議福建省在政策規劃、科技攻關、體制機制、專業化基地建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戰略性新興產業 科技創新 發展對策
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舉措。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對促進福建省海洋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省,必須進行技術創新,提高海洋經濟科技含量。海洋深度開發對科技進步具有高度依賴性,應全面啟動“科技興海”規劃,緊緊圍繞這個中心環節,促進海洋綜合開發整體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大力發展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并以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海洋產業,以科技創新引領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和造就海洋科技人才,穩定海洋科技隊伍。通過健全海洋教育培訓體系,培養出大批優秀的青年海洋科技人才,優化海洋科研人才結構。根據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建立由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聯體的科技研究院以及一批福建海洋科研院所,并充分利用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廈門大學海洋院系海洋科教力量,加快培養一批海洋科技人才。進行海洋科普教育,提高公眾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意識;另一方面,推進海洋科技創新,使企業成為海洋科技創新主體,進行海洋科技攻關,提高海洋經濟創新能力,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建立國家和省重點涉海實驗室、中試基地,加強對海洋科技的研究開發。圍繞我省海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向,重點加快海洋生物制藥、海洋信息業、海洋化工、海洋能利用和海洋環保產業等新技術的引進、消化和自主開發,增強海洋科研開發能力,努力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產品。并努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精心組織實施海洋與漁業科技推廣工程,盡快把一些能顯著增產、增效的先進技術大面積推廣到生產中去。還要積極推進海洋科技產業化,加強技術成果的商品化。
海洋是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新空間。我省海域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3752公里,面積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1374個,均居全國第二,海岸線曲折率1:7.01,為全國第一。蘊含著豐富的海洋生物、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可再生能源、濱海旅游等資源。2016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8003億元,比2015年增長13.1%,比全國平均增長速度高出6.3個百分點,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穩步發展,加快培育和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必將對我省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我省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業、海洋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并已經逐漸形成一定規模。此外,就全國角度而言深海工程裝備制造業、深海戰略資源開發取得了較大的成就,這些成就的取得有利于我省在相關領域做好技術儲備并進行產業化聯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省戰略性海洋新興產業年均增速在26%以上,但其發展規模尚未形成集成群團效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洋產業相關政策相繼出臺,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以海水利用業、海洋生物醫藥業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為代表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漸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不斷加強。5年來,國家海洋局會同相關部門研究編制《海洋領域“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全國科技興海規劃(2016年~2020年)》《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積極推進海水、海洋能、海洋生物等海洋新興產業的標準制定和修訂。深化海水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的研發,促進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和產業化。進而引領帶動海洋新興產業逐步成為先導性產業,推動海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綠色循環和可持續發展。5年來,福建省出臺了《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福建省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福建省海洋海洋現代服務業發展專項規劃》等相關規劃,有力促進了我省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
目前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礎較好、潛力巨大,但要達到快速發展,實現質的飛躍,仍然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
1.高端裝備制造能力不夠。目前制約我國部分海洋戰略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是重型裝備的制造能力弱,許多設備以及大部分核心部件依賴進口。例如我國的深海技術產業,深潛器大部分零件有的仍需要進口。我國在大洋鉆探,技術裝備比較缺乏,在深海油氣田開發方面基本還處于發展初步階段,比較缺少必要的深海鉆井、開采、生產設備和人才。
2.資金投入不足。戰略性新興產業前期需要巨大的、持續的資金投入,而無論是債務市場融資還是資本市場融資都難以滿足其巨額資金需求。除中船集團、中船重工、中石油、中石化等少數企業外,我國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總體實力不強,單純依靠自身積累很難負擔核心關鍵技術攻關所需的巨額投入。以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為例,目前我國一個三類海洋新藥的研發經費約為500~800萬元人民幣,而國家給予一般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新藥基礎研究經費不足,這就比較難以完成一個新藥的研發。
3.產業化瓶頸。我國部分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尚處于研發、試驗階段,要大規模實現產業化還面臨一些技術和政策方面的瓶頸制約。例如,我國海水淡化的推廣面臨進入市政管網和價格體系瓶頸,以及規模示范和產業化發展瓶頸,且成本仍高于自來水價格。海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標準體系還不完善,示范試驗規模不足,而這正是海洋可再生能源裝置從工程樣機走向規模化應用的關鍵環節。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規模仍然很小,產學研結合不緊密,知識產權保護滯后。另外,中試環節投入不足,也嚴重制約了海洋高新技術成果的有效轉化。
從海洋科技工作的層面看,未來五年要堅持以科學發展為手段的戰略方針,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海洋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海洋產業結構、轉變海洋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原始創新能力和再創新能力。因此,未來五年的重點還應放在繼續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和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個方面。
一是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發展海洋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加強重大海洋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己規劃的重大海洋科學工程,是以“大科學”為出發點對科學技術創新的支撐。同時,繼續深化海洋科技體制改革,調整優化海洋科技結構,整合技術資源,加快建立海洋科技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國家級海洋科技研究機構,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有效機制,也應當是“十三五”期間我省深入實施“科技興海”戰略的重要方面;二是建設海洋科技創新體系,強化海洋高技術開發和應用轉化;大力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針對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共性技術難題,著力建設海洋生物活性產物分離純化產業化、海洋功能產物化學修飾產業化、海洋中藥材產業化、深海大洋基因資源利用產業化、海洋微藻利用產業化、海水養殖技術產業化等一批富有特色的中試平臺;三是培育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高海洋科技隊伍整體素質;從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出發,把科技隊伍和人才培養放在優先位置,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要求,啟動一批重大專項,培養一批具有學術創新能力的學科帶頭人。組織各種技術領域具有創新能力的技術專家,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技術;整合專業技術隊伍,提高科研人員的業務知識水平和科學素質,從整體上提高和進步;四是加強自主創新,提高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率;五是繼續實施科技興海戰略,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建立軍民融合的海洋科技和裝備開發體系,結合軍民兩方面的科研資源,突破海洋開發所需要的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六是建立專業化基地和園區,加速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化;七是積極打造海洋人才高地;加強海洋人才培養;八是加快培育和發展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著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積極發展海水綜合利用業、集約發展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高附加值、高市場占有率的海洋勘探、海底工程、海洋環保、海水綜合利用、海上儲油設施及油氣生產平臺、大功率風機、港口機械等海洋工程設備,支持工程機械零部件的技術提升,形成特色產品優勢突出、配套較為完善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體系。加快推進行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重點研究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關鍵共性制造技術、關鍵原材料及零部件,逐步提高裝備的自主制造比例。
葉向東(1963.7-),男,福建壽寧人,教授。
福州市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2015B01);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9B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