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穎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
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機制研究
李昭穎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科技的迅猛發展催生了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食品為全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但是,與此同時,轉基因食品所帶來的諸多便利背后卻蘊藏著巨大風險。文章通過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必要性的研究,對我國轉基因食品的立法現狀進行分析,指出我國現行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機制存在的缺失,并通過借鑒國外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規制,提出完善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保障機制的建議。
轉基因食品安全;現狀分析;保障缺失;完善建議
通過生物工程技術進行基因改良獲得的轉基因食品抗蟲害、抗干旱的能力顯著增強,因此產量更大,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口感和品質更加優良,具有較高的營養成分和更漂亮的外觀等。此外,轉基因技術所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體現在食品上,轉基因技術在醫療上治療疾病以及解決能源問題,均具有顯著意義。
盡管到目前為止,科學界對于轉基因食品具體對人類有何威脅仍沒有得出結論,但是轉基因食品所帶來的巨大社會效益背后的風險問題不容小覷。這種風險概括出來包含兩方面的因素:一個是對人體健康的威脅;二是對生態環境的損害。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可能具有毒性;二是可能造成營養結構發生變化;三是可能存在抗生素抗性的風險;四是具有使人體的產生過敏反應的可能。此外,由于轉基因食品都是經過基因改良,對整個生態系統來講應歸于“外來物種”,其不僅通過自我繁殖與近品種雜交造成基因污染,時間越長越還可能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
(一)保障消費者的生命健康權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規定,消費者若因購買的產品人身財產權利受到損害,享有向經營者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而轉基因食品對消費群眾生命健康具有巨大健康風險,因此,對其安全性進行法律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二)保障消費者的自主選擇權與知情權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規定,消費者對其所購買的產品享有自主選擇權和知情權。因此,消費群眾有權知悉自己所購買的食品是否屬于轉基因食品并在此基礎上對是否購買作出選擇。
(三)保護生態環境健康、可持續發展
良好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社會存在與進步的前提條件,一旦生態系統被破壞,人類將陷入生存困境。盡管轉基因食品確實給社會帶來很多社會效益,可是其背后潛藏的對風險必須予以重視。
(一)我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現行法律保障機制
我國《食品安全法》中規定轉基因食品同意適用本法。該法中對食品安全的風險評價、記錄、標識、追蹤、召回及法律責任等進行了規制,這些同樣適用于轉基因食品。此前,我國政府陸續頒布一系列層級較低的法規。1996年,農業部頒布《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2002年頒布三個辦法,即《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與《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衛生部為增大監管轉基因食品力度,同年4月頒布對其衛生安全的管制辦法,從而使廣大消費群眾的健康權與知情權得到充分保護。
(二)我國現行法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保障的缺失
1.缺少對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的專門立法
盡管我國《食品安全法》將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保護上升到法律層面,但該法中保護轉基因食品的規定太籠統,沒有作全面細致規定,不能對其進行有效監督管理。
2.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不健全
《食品安全法》僅用一般性制度來規制轉基因食品安全,這樣籠統粗略的規定不利于國家對其安全保障。《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中僅規定對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以及轉基因農作物的加工品等注明其屬于轉基因產品,沒有標注其所含轉基因成分有對人體健康產生怎樣危害的風險,因此,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與健康權不能得到充分保護。此外,我國列入標簽體系的轉基因農產品僅5類17種。因此,我國對轉基因食品標簽的規范強度較弱,規范內容太窄。
3.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制度有缺失
《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中規定只要是轉基因食品就必須加以標識,僅當最終產品中不含轉基因成分的情況下,可不予標明。即無論食品在制作、加工還是運輸等環節中含轉基因成分,只要終端產品中有轉基因成分都屬于轉基因食品。這說明我國采取全面強制“零閾值”標識,這樣嚴苛的安全評價制度帶來的是踐行上的困難。
4.責任機制不完善
我國法律主要對生產經營者違法行為規定法律責任,處罰力度也較輕,政府問責機制不完善。而對于涉及到公共利益維護上政府的責任更重大。政府應負責執行法律的規定,監督法律的執行狀況。在強化政府監管職權的同時,也應加強政府責任。此外,對生產經營者違法行為處罰力度太輕,導致生產者為了利益敢于以身試法。
5.行政監管主體權限劃分不明
我國《食品安全法》堅持分段監管原則為主、品種監管原則為輔的多機構分階段監管原則,這種監管機制在實踐中卻產生諸多問題。過細的分工造成各監管部門職能交叉、含混不清,既浪費了行政監管資源,同時也降低了行政監管效率。
6.食品追蹤、召回等救濟制度不完善
經營商需在轉基因食品包裝處標注轉基因標志,含轉基因成分不同的產品標注需不同,消費者在購買轉基因食品時應留下個人信息,便于追蹤含轉基因成分不同的產品給購買它的消費者帶去哪些影響。我國對食品追蹤制度規定尚存缺失,而召回等救濟措施屬于食品追蹤的后續程序,仍需加以完善。
(一)標識和可追溯制度
歐盟法律規定,不論終端生產出的食品中是否包含基因被改良的成分,只要在生產、流通和消費中包含改良基因成分,都必須予以明確標識和披露。當然,特殊情況為如果改良基因成分含量低于0.9%,要么終端食用產品中的轉基因成分的產生非必然的,要么是從現有科技水平來看必然發生的,允許不作標注。
(二)違反相反規定的責任制度
歐盟相關制度規定了違反轉基因食品安全相關規定的產品責任,如果與基因被改良生物相關各種經營活動對個體身體或者財產造成損害,權利受損方能夠依法提起訴訟請求侵權方予以損害賠償。
(三)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進行專門立法
日本頒布的《轉基因食品檢驗法》規定:為了保證從國外進入本國的轉基因食品的妥當性,須在其入境時進行檢測;此外,日本當局又頒行關于標簽制度的法律,其中有5種基因被改良產品被制定詳細的標簽方式。
(四)上市審批制度
日本法律規定:基因經改良食品最初應于封閉空間內開發,在上市流通前,須對其食用及環境安全性進行檢測,經檢測認證安全時,方得上市流通,否則,禁止進口或在日本銷售,從而保障流通到市場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制定一套針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專門立法
我國需針對基因改良食品制定專門性法律,在《食品安全法》已存框架內對所存缺失作更加細致的規范。如建立完善的基因改良產品風險評估、標識以及監管機制,對基因改良產品的檢測標準及妥當標準作統一規定。
(二)健全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
第一,我國應對標識的具體內容予以規定,而不是僅標注某一食品屬于轉基因食品。如該食品所含轉基因成分可能具有致敏性,從而更能使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及健康權得以保障;第二,由于我國僅有少量農業轉基因生物被列入標識制度范圍內,因此,我國應將標識范圍拓寬,才有利于保障轉基因食品安全性。
(三)完善轉基因食品安全保障制度
第一,應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標準及檢測標準作統一規定,建立上市審查制度,健全基因改良食品風險評價、安全監測體系;第二,標識轉基因食品的“零閾值”標準過于嚴苛,很難在實踐中得到實現。我國應該借鑒歐盟0.9%的閾值規定,考慮到技術上免不了的非故意摻入的轉基因成分,應允許少量轉基因成分存在。
(四)完善問責機制
我國法律主要是針對生產經營者的違法行為規定懲罰措施,對于政府責任卻鮮有規定。我國法律應當完善政府問責機制,對政府監管不到位的行為規定責任承擔方式。此外,為提高基因改良食品安全度,法律應加大懲罰力度。
(五)行政監管體系的合理化
真正做到無縫監管并非監管部門越多越好,冗雜的監管部門會造成多頭監管、職能交叉的局面。我國法律應設置統一協調機構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進行監管,精簡機構,進行科學合理的職責分配,使行政監管更加有效。
(六)完善食品追蹤及召回等救濟制度
完善救濟制度是對基因改良后食品安全的進一步保障,并對其來源和去向進行完整記錄的追蹤制度,能很好地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形成信息鏈,便于發現并及時追回問題食品,避免問題的進一步擴大。
[1]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轉基因30年實踐[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
[2]黃錫生,許珂.論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完善[J].現代食品科技,2006(03).
[3]薛達元.轉基因生物安全與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2):231.
[4]黃鈺.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J].廣西大學學報,2013(06).
[5]蔣慧.論我國食品安全監管的癥結和出路[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11(06).
[6]胡天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規制[J].中國經濟報告,2014(01).
[7]陳俊紅.日本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體系[J].食物安全,2004(1).
D
A
2095-4379-(2017)16-0036-02
李昭穎(1993-),女,四川廣元人,四川大學法學院,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