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威
新疆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
我國管制刑的理論思考及問題研究
王龍威
新疆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國際刑罰的大趨勢儼然已經是行刑的社會化以及刑罰的輕緩化。眾所周知,管制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刑法體系中主刑的一種刑罰方式,是我國所特有的一種限制人身自由的輕刑。而管制刑恰恰迎合了國際刑法學界此種趨勢。毋庸置疑的是它也體現了我國刑事政策中“寬嚴相濟”的要求,印證了刑法的“謙抑性”特點即更好地保護國民權利、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本文主要分為三個部分,首先闡述我國管制刑的特點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第二部分說明我國當下管制刑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最后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對策和建議。以期對今后的刑罰司法實踐有所裨益。
管制刑;合理性;易科制度
以為我國刑法所規定的管制刑作為一種量刑種類。依據我國刑法第三十八條之表述,它指的是對罪犯不予關押,但要限制其一定的自由,對于依法判處管制的犯罪分子,實行社區矯正。這里首先要明確的是,與拘役以及有期徒刑等不同,管制并不是剝奪犯罪人人身自由的刑罰,但也要與免于刑罰處罰相區別開來。其次,社區矯正的執行機關應當是司法行政機關譬如司法局,而非公安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對管制犯罪分子所執行的禁止令,它是基于特殊預防的需要,在不影響犯罪分子正常生活前提下對其進入特定場所、會見特定人員予以限制的一種刑罰措施。禁止令并不是管制的內容,更不是管制的執行方法。從刑罰理論上講,而是一種保安處分措施。根據刑法分則中關于管制刑的規定情況來看,管制刑的適用范圍較廣,針對罪行不重的刑事犯罪分子而言,只要是刑法分則條文在其法定刑中列有管制這一法定刑期,人民法院就可以根據案件的性質和情節,在認為其犯罪尚不夠判處徒刑等限制自由的刑罰或者以不宜關押的其他理由為宜的基礎上,但是又需要對其自由加以限制作為處罰的,都可以判處管制。
不可否認的是,在新的社會形勢下,我國現如今管制刑的判處在司法實踐領域中運用地愈來愈少,筆者也認為管制的一個較為重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制約機制,難以執行到位。再者還有架空緩刑的適用之嫌疑。其實關乎管制刑的存廢之爭,如火如荼由來已久。其爭議的焦點不外乎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這一問題上。其實在1979年制定刑法典的時候學理屆關于管制刑的存廢問題就已經爭論地不可開交,到后來在1997年修改刑法典時候又成為管制刑的修改過程中有作為熱點被關注。這么多年過去了,學術理論界有關管制存廢的爭議依然難以達成一個統一觀點??陀^地承認我國當今的管制刑適用確實有較大弊端。可是縱觀國外立法改革實踐的趨勢潮流,改革刑罰使其輕刑化就是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這一方向不可倒轉。而我國在這一方面,我們首創了管制刑,可以說是已經走在了當今世界的前頭。鑒于此,筆者具體闡述我國管制刑存在的合理性:
(一)管制刑目的契合了行刑社會化理念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刑罰的發展演進中,經歷了以死刑、肉刑和自由刑的過程,刑罰追求打擊重心逐漸轉移,與之相配套的刑罰理念就是從報應、威懾到警戒、防衛、再到重返社會,封建主義刑罰的隕落,那些推崇管制刑無用論的學術觀點,不免陷入了“退步主義”,我們可以清晰地遇見在不遠的將來,在罪行不是很嚴重的前提下,在不是必須采取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情況下,人們會逐漸認識到監禁刑的局限性,這一類將限制人身自由作為執行形式的自由刑,將逐漸被社會化行刑方式的教育矯正類的刑罰所替代。試想一下,在一個可預見到的短期刑罰范圍內,犯罪分子的悔過程度應當是與監禁時間成反比。人身危害性卻是有增無減,這無異于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浪費了司法資源。其次,短期刑期監禁犯也會對未決犯產生重大影響。勢必會造成交叉感染。應當說將犯罪分子投入監獄監禁起來是為了犯罪分子“再社會化”的目的,以上闡述種種事由,顯然沒能達到那種目的。再就是從刑罰特殊預防角度來看,將犯罪分子長期隔絕社會,會使其出獄后日益艱難地融入社會。出獄后難以回歸現實生活,最終依然是社會不安定因素。這一點從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老布的遭遇,可見一斑。我國管制刑采用開放式的行刑方式,對犯罪人采取的教育矯正的手段預防其再次犯罪,既可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又有利于實現犯罪人的再社會化。在人權保障潮流的影響下,刑罰目的從早前重視對罪行的報應轉向對犯罪人的教育矯正,以幫助犯罪人重返社會為目的的行刑社會化理念成為西方國家監獄行刑的主要理念。行刑社會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刑罰觀念,對于實現刑罰目的有著良好的收效。[1]
(二)管制刑相比監禁刑更加節省經濟成本
這里談的節省成本,并非是為了節省成本一味地追求管制刑,而將打擊犯罪。保護國家、集體與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利益置于不顧地位。這里所說的節省成本是在酌定諒刑情節下,判處管制監外執行禁止令的情況下,著實會比判處監禁在監獄執行會節省成本很多。我國每年大約有上百萬人在監獄服刑,這些犯罪分子的一切開銷等無疑會對財政開支造成巨大挑戰。這只是看得見的固定成本,這些犯罪分子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管制犯的好處是依然在居住地或工作單位同工同酬,這樣既保證了政府財政開支壓力的減輕,也同樣維持了犯罪分子家庭的生計,將因為貧困潦倒而產生的不安定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當下我國在實現全面小康、攻堅脫貧、實現“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將社會資源成本節省下來用于國家的建設發展。此舉可謂“一石三鳥”經濟實惠。
(三)管制刑豐富完善了我國刑法體系
我國刑法體系的特點是:統一性、科學性、以及獨創性。我國所獨創出來的管制刑體現了獨創性,這里就不在贅述。筆者認為一部完善的刑法體系,確實是一定要體現出統一性和科學性的特點。管制刑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刑罰體系中的一部分,正日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梢赃@樣理解,管制刑很好地起到了連接自由刑和非自由刑的紐帶作用,使我國刑罰體系更加完善,更加合理。
(一)理論層面的困境
可以這樣說,主張管制刑廢除的那些學者,為管制刑的廢除進行了深入的學理探究。為準備管制刑的廢除可謂做足了功課??陀^地說,管制刑存在的歷史政治基礎已經不復存在。管制刑當初設立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鎮壓反革命分子。應當說這是我國政權初步時期應對當時的歷史戰爭環境而不得已為之的權益之計。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尤其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的實行,管制刑所依賴的整體社會環境已經不復存在了。而且在一個高度層面上諸如整個刑罰體系上來看,管制刑的存在有其矛盾的。它雖然輕于拘役的刑罰,可是實際上它的嚴厲度并不比拘役刑緩和一些,管制刑的存在,在刑罰科學性與整體性來說,它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了我國刑罰體系由輕到重這一排列順序的科學性,這謂之理論層面的困境。
(二)司法實踐層面的困境
在司法實踐也表明管制刑的適用存在諸多困境。有學者提供了江蘇省1997年至1999年的管制刑適用率數據,其中1997年管制刑適用率為0.44%、1998年為0.79%、1999年為0.87%,[2]學者曾經以蘇州這一城市為例,管制刑適用率最低的年份2001年只有0.07%,即便是最高的年份1999年也只有0.44%,管制刑在這五年5年共適用了47例,適用率平均為0.2%;緩刑適用率最低的年份1998年為10.02%,最高的年份2000年為17.2%,緩刑適用率平均為14.82%,緩刑適用率高出管制刑適用率74倍。[3]由上述數據可知,管制刑由于本身的固有缺陷,在司法實踐中管制刑幾乎陷入被虛置的境地。也有人對某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及全區十個縣市人民法院1980年1月1日舊刑法實施以來至1992年12月在刑事判決中適用管制刑的情況進行了一些調查統計,該地區所屬法院適用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共九名,其中中級法院判處過三名犯罪分子的管制,十個縣市法院中運用過管制性的只有四個法院,六個法院也沒有運用管制刑,這九例適用過管制刑的案例都是在1984年11月之前審理判決的,1984年之后,該地區所屬法院沒有運用過管制刑,而對罪行較輕的犯罪分子,大部分都適用拘役和有期徒刑的緩刑。這一情況的出現,帶有一種普遍性,證明了管制刑已不適應司法實踐的具體實現。我國管制刑的存在,不僅妨害了緩刑制度的完善,而且使緩刑流于形式。更進一步說,管制刑也不利于對犯罪分子進行改造并且重返社會回歸正常生活中的。因為“與其他限制自由刑相比較,管制刑因為缺乏足夠的嚴肅性與懲罰性,所以其很難對犯罪分子起到威懾作用和打擊作用”。
如前所述,社會的發展進步暴露了管制所表現出的滯后性以及一些弊端,如今對管制刑不主張廢除的學者也認為應當對我國管制刑進行完善。以便于應對修改以適應司法實踐。筆者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增加“社區服務勞動刑”
我國《刑法》第39條規定的管制犯的義務難免有流于形式的嫌疑,筆者試想能否增加一項刑名謂之“社區服務勞動刑”,即參照西方社會“安排有勞動能力的管制犯在不影響管制犯正常工作和學習的情況下,在適當的時間段強制其進行一定時間的社區服務勞動”。那么到底多長時間較為適宜呢?有學者認為規定為60至360小時比較合適,筆者比較贊同。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執行呢?這就關乎管制刑的長短,至于執行內容即社區服務。這里的社區服務是明確的具體的。包括為敬老院孤兒院,基金會等社會福利機構進行公益勞動。既減輕國家財政支出的壓力,也對犯罪分子對社會的愧疚與傷害做了緩釋彌補。
(二)社區矯正的完善
應當說抨擊管制刑弊端的學者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管制執行機關的不作為,導致的管制服刑人員仿佛成為了不受法律制裁的自由身份,于法理或者公眾輿論而言,都會造成極大的影響。而且,管制刑的執行力度不夠,監督監管不到位。也會導致賄賂執行機關執行人員等一系列惡劣事件的發生。這都是值得注意的現實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前文所述在社區矯正的立法完善層面有所建樹之外,即除了增加“社區服務勞動刑”之外,還應當更加明確刑事執行主體的責任,采取責任倒追機制,問責到個人。從這一點看,我國有學者提出的要制定“刑事執行法”的觀點不無道理。第二點就是要增強社區矯正的執行力量。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當下社區矯正執行隊伍良莠不齊,作為社區矯正的執行機關-司法局等機構,理論上講是要比過去的公安機關更加職業更加通曉管制刑的執行規律。但現實往往背道而馳。所以充實社區矯正機構的人力資源以及完善社區矯正人員的培訓和選拔,著力重視基層群眾組織的監督作用。建立健全社區矯正的社會參與機制,并輔之以必要的經費支持,應當是未來相關執法機關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三)建立管制易科制度
國外大多數國家在刑罰執行上有易科制度,但我國目前卻無此規定。因此筆者大膽設想,在我國飽受爭議的管制刑方面,是否可以也去借鑒國外刑罰的易科制度進而來完善我國的限制自由刑制度呢?鑒于易科制度的雙向對流性質和獎懲的特質,我們可以將監禁中表現優異而且執行了一定監期的犯罪分子轉化為管制刑;同理,被判處非監禁未限制自由刑的的犯罪分子倘若不作為或者犯罪的,毋庸置疑也應當轉換為監禁刑期。此外,關于管制期易科制度的構建這一問題,除了要到注意易科與管制之間行刑時間的轉換。具體可以依照我國《刑法》第41條規定的刑期和羈押日期之間的折抵方式,限制自由的羈押一天可以轉換為管制刑期的二天,確保監禁刑的剩余刑期應當在一年以內;進行管制向徒刑刑罰轉處時也應遵循管制的刑期折抵方式,將未執行的管制期限轉換成徒刑的監禁期限。對管制的刑罰轉處執行具體程序上,司法執行機關可根據罪犯的日常表現定期向人民檢察院提出易科建議和反饋,人民監督機構同樣有權利根據評估報告提交到人民檢察院,以上建議和評估報告均由人民檢察院匯總向人民法院提出易科建議。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管制刑的撤銷必須要嚴格慎重,考慮到刑法的“謙抑性”不放過犯罪分子,但也不隨意踐踏國民權利。要對管制撤銷的條件以程序進行嚴密的規劃與監督,真正做到將權利關在制度的籠子里,防止司法機關濫用權力。
[1]邱興隆,許章潤.刑罰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吳宗憲等.非監禁刑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472-473.
[3]李贊.管制刑若干問題研究[EB/OL].http:/ /www.china-lawedu.com / news /2003_12 /5 /1702495325.
D
A
2095-4379-(2017)16-0091-03
王龍威(1993-),男,河南鄭州人,新疆石河子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