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潛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
淺析音樂改編作品的著作權
劉靜潛
西南政法大學,重慶 401120
中國現行《著作權法》并未明確對音樂改編作品的權項做規定,近年來因音樂改編引發的權利糾紛越來越多。本文將對音樂作品的改編權、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做出區分,并就不同情況下音樂改編作品是否應享有著作權做出判定。
音樂作品;改編權;著作權
改編權,即改變作品,創作出具有獨創性的新作品的權利。判定是否成立改編作品的兩大要件:第一,改編作品必須是在原作品的基礎上完成;第二,改編作品中必須有自己獨創性內容,其獨創性不能只是依靠原作品微乎其微的創造性,程度必須能與原作品相區分。兩個要件必須同時滿足,若僅利用了已有作品沒有獨創性或者有獨創性但沒有利用已有作品,都不屬于改編作品的范疇。修改權,是著作權人享有的人身權利之一,該權利的限制較改編權更為嚴格,極易與改編權發生混淆。修改行為只能針對作品做出細小的修改,比如刪減或增添,但不涉及原作者的表達方式,不形成新作品;但是改編行為主要是改變的原作品的表達形式,添加具有獨創性的內容,形成新作品。改編行為包含修改行為,在對音樂作品進行改編時不可避免會對原作品刪減或者增添,這種修改性改變是必然的。改編權與修改權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形成有獨創性的新作品。
根據我國知識產權學界的觀點,“保護作品完整權,是指保護作品不受歪曲或者篡改的權利,其中既包括作品內容的完整性不受篡改,也包括作品標題的完整性不受篡改。保護作品完整權是著作權人享有的重要精神權利之一,該權利側重于保護著作權人的人格與精神感受,維護著作權人與作品之間思想與感情的一致性,著作權人將思想感情寄托于作品表達,任何人不得對作品進行歪曲篡改使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著作權人的創作意愿不一致。改編只對作品的表達方式進行改變,不能改變原作品的思想情感,若超出這個界限,則會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簡而言之,保護作品完整權側重于作者精神權利的保護。若改編行為,既形成了新作品,但是又造成了了原作者精神權利的損害,則改編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會發生競合。
區分音樂作品改編權與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有重要意義。其一,改編權屬于財產性權利,有保護期限;修改權與保護作品完整權屬于人身性權利,不受保護期限限制。當音樂作品著作權人的改編權保護期限既過,該音樂作品屬于公共領域,在不損害原作者人身權利的前提下,任何人都可以對其進行改編。其二,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第十二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备木幷邿o論侵權與否,是享有著作權的。若不對權利進行區分,盲目將改編行為認定為修改行為,則改編者付出的智力創作勞動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這與《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相悖;若將改編行為認定為侵犯保護作品完整權的行為,兩個權利的救濟補償方式不同,對改編者不公平,沒有從司法角度達到當事人利益平衡的局面。
《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獨創性是指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付出了智力性的勞動,并且這種勞動須具有創造性。具體而言,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獨立完成,即作品中具有獨創性的部分必須是由作者通過自己的構思、篩選而形成的思想和見解。二是創造性,即作品必須有一定的創意,具有差異性,但只要求表達形式上的差異性,不是思想、理論上的創新。由于每個人的性格特征、學識程度和成長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對同一思想的表達方式也不同。三是必須精神判斷結合智力勞動,作品蘊含著作者的思考和判斷,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寄托。純粹的技術勞動和機械操作無法創造出具有思想情感的作品。
音樂作品的構成包括作詞、作曲、編曲。編曲是指編曲者根據自己的審美和技術,通過對樂器、音色及節奏搭配對樂曲進行編配,使音樂用一種適合它的方式表達。作詞、作曲與編曲都能體現智力創作性。音樂通過對節奏的急緩、旋律的起伏、音色的差別、音高、演奏的方式等方面進行處理,展現出獨有的表達方式。
音樂作品的改編在實踐中非普遍,使用作品旋律改編歌詞;使用作品歌詞改編旋律;將多首歌曲揉合在一起改編成新曲子;不改變歌詞旋律僅對編曲進行改編;將歌曲改編成樂曲;把獨唱歌曲改編成合唱歌曲;將吉他演奏的曲子改編成豎笛演奏的曲子,這些都是在音樂界常見的改編行為。音樂作品改編者在改編過程中必定會根據自己的理解、感受及創意的不同,對原作品的旋律、節奏、樂器的使用等作出調整和改進,而音樂作品的旋律、節奏、調式等發生微小的變化,都能給聽眾帶來不一樣的感受。且改編者在進行改編時會做出自己的選擇、安排和取舍,付出智力創造勞動。因此,音樂改編作品具有獨創性。例如在2006年春晚節目《俏夕陽》改編權糾紛中,原著作權人劉振逵認為,春晚對《俏夕陽》進行了改編,改變了原音樂傳統的風格,侵犯了他的著作權。實際上,春晚創作組對改編《俏夕陽》進行改編時,沒有引用原來的設計,添加了現代元素,對原作品的編曲重新編排,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創意對作品進行取舍、添加、設計,是創作組的智力勞動,同時體現了創作組的創作意識和精神判斷;同時創作組在改編過程中,沿用了原作品的思想,保留了原作品歡快、跳躍的風格。按照《著作權法》對改編作品的要求和《著作權法》第十二條,對改編作品的著作權問題的規定,春晚創作組對《俏夕陽》的改編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一)無著作權先作品的音樂改編作品
《著作權法》對作品的保護有期限限制,一旦超過期限,作品則進入公共領域而不再受到《著作權法》的觸及。那么對已經進入公共領域的音樂作品進行改編,是否享有著作權呢?學界對此持有不同的態度。一種觀點認為,《著作權法》設立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通過對已經進入公共領域作品的改編獲得完整的著作權,對與公眾來說不公平;根據“毒樹之果”原理分析,原作品已經喪失著作權保護,但是改編作品卻獲得著作權保護,對原作品的期限保護就沒有任何意義,從法理來講也是荒謬的。但是基于改編者對改編事實付出了勞動,嚴格意義來講也屬于作者,作品被賦予了作者的人格延伸,因此改編者僅能享有人身權,而不享有財產權。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領域的文化是大眾創作的源泉,改編者在改編行為不是純粹的復制行為,其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對音樂的旋律、音調、節奏等進行了處理,添加了自己的價值判斷和創新想法,付出了智力勞動,屬于創作者,應該享有完整的著作權,沒有任何權利剝奪其享有財產權。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首先,是出于保護創作者創作積極性的考慮,改編者的改編行為同原作者的創作行為一樣,都涵蓋了創作因素與智力勞作,應當從法律上賦予改編者權利,承認其法律地位;在這個開放度和自由度都極高的網絡環境中,僅僅局限于加強對原作者權利的保護已經是脫離社會物質基礎的想法了。其次,從利益均衡來看,著作權法是一部公法特征顯著的部門法,調整的是私人領域與社會領域的利益關系,在二者關系之間找到均衡點顯得尤為重要。為了公眾能合理地接觸作品,著作權法對著作權人的私人權利做出了限制,規定了公眾合理使用,而不侵犯著作權人權利的范疇;但是對著作權人限制的同時,為了利益的均衡,法律應明確著作權人能從公共領域獲取資源的對價補償。
(二)有著作權原作品的音樂改編作品
原音樂作品尚在著作權保護期限內,改編作品的著作權效力如何?從是否獲得原作者許可角度來看,值得討論的改編行為包括兩種:一是改編行為獲得了原作品著作權人的許可,但超出了許可范圍;二是改編行為未獲得許可,屬于侵權行為之下的改編。
筆者認為,無論是否獲得原作者許可,無論是否侵權,改編者都享有著作權。根據著作權法第十二條規定改變作品著作權屬改編者。雖然著作權法只規定了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沒有明確規定若演繹作品屬于侵權作品,是否還享有著作權問題。但是從邏輯上講,改編者仍享有著作權。首先,改編作品是改編者智力勞動成果,是個人價值判斷與人格的體現,改編者當然地享有著作權。其次,因為侵權是侵權,版權是版權,二者不能等同,作品的完成是一個事實行為,根據著作權自動取得原則,改編者享有完整的著作權。最后,權利的享有不等于權利的行使?!吨鳈喾ā返?7條規定“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進行演出,應當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北砻鞲木幾髌返氖褂帽仨毥涍^雙重許可,若改編者未經原作品的許可,行使自己的財產性權利,必定造成對原作品的侵權。因此,在未獲得原作者許可時,改編者不得行使財產性權利。但因改編作品與改編者的人格密切相關,改編者仍享有和行使精神性權利。一言以蔽之,侵權的改編作品之作者,享有完整的著作權,但是不能完整地行使,在獲得原作者許可前,只能行使精神性權利。
音樂界的發展愈發繁榮,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繁榮的同時許多不法行為隨之滋生。著作權法需緊跟現實的需求,對音樂作品改編權規定具體化,給予音樂改編者公平的法律保護,促進音樂事業的穩定發展。
[1]劉春田主編.知識產權法[M].第三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92.
[2]倪進.音樂改編作品的著作權探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0.04.
[3]劉駿晨.著作權改編作品于原作的權利沖突與保護[D].新疆大學,2016.
D
A
2095-4379-(2017)16-0110-02
劉靜潛(1995-),女,漢族,重慶人,西南政法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