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嬌
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000
?
青少年犯罪心理探究
李天嬌
天津市西青區人民檢察院,天津 300000
青少年犯罪問題一直是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對其成因以及預防也一直是研究的重點。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不僅多發,而且日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許多平時聽話懂事,被認為是優秀學生的青少年也走上了犯罪道路。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被認為是對青少年犯罪影響最大的幾個因素。但除此之外,造成優秀學生犯罪的因素應當另有其他。
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無知心理;滿足心理
青少年處于未完全發育成熟,心理未完全成長的階段,不具有完全的自我辨認和自我控制能力。另外,他們又將是社會未來的棟梁。因此,各國對青少年都給予了高度的關注和關懷。青少年一旦走上犯罪的道路,受損的不僅是個人、家庭,還有整個社會和民族,因此,青少年犯罪問題一直是各國普遍關注的焦點,對其成因以及預防對策的探討也一直是研究的重點。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狀態、家庭背景、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被認為是影響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因素。然而,近年來,青少年犯罪不僅多發,而且還日益表現出一定的規律——許多平時聽話懂事,被認為是好孩子的青少年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上述理論已經不能解釋這一現象的成因。研究青少年犯罪,不僅要著眼于整個群體,還應該根據這個群體內部不同人的不同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
(一)犯罪成因
關于犯罪的成因,自古典法學派始爭論就沒有停止。古典法學派認為,人是具有自由意志的,凡是人在達到一定年齡時除精神上有異狀者與精神未充分發達者之外,都有為善避惡的自由意思,而犯罪就是人在自由意志之下能選擇合法行為而選擇了違法行為的結果。近代實證法學派認為,犯罪行為是由一定的因素決定得,不是人自由選擇的結果。犯罪是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①
到現如今,人們認為犯罪不僅是人的選擇,而且也是一定的人類學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于認識到犯罪時各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們也從各個角度歸納犯罪的成因,其中,犯罪人自身的心理狀態、其家庭背景、教育經歷和所處的社會環境被認為是促成犯罪的主要因素。
(二)犯罪心理
犯罪是行為人實現其主觀罪過的內容的行為,但凡犯罪犯罪莫不是在一定的犯罪心理支配下實施的。因此,對犯罪心理的研究對研究犯罪而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青少年犯罪問題也不例外。要正確預防青少年犯罪,就要認識到支配其實施犯罪行為的犯罪心理。
學者認為,任何犯罪行為的發生都是以犯罪主體的犯罪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而犯罪心理的產生又總有一定的規律和機制。從犯罪心理的生成過程看,需要是其根源和基礎。當需要與具體的滿足對象、工具和手段結合時,即成為動機推動個體去實施滿足需要的行為;當個體的行為方式經常、反復、穩定地出現時,即構成一個人的人格特征。在需要基礎上生成的犯罪動機和形成的犯罪人格即是犯罪心理的具體表現。②
除了上述犯罪心理生成的一般機制,青少年犯罪心理還有其獨特之處。當前學界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主要結論是實施暴力犯罪的大學生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缺陷,主要體現為規范意識不強、漠視他人權利和以自我為中心。而大學生實施暴力犯罪的動機主要有貪利動機、報復動機和性動機等,在意志特征上表現為控制力比較弱和實施犯罪的堅決性。社會轉型期現實與觀念的影響、教育功能的缺失、大學生需要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嚴重性等是形成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原因。③
另外,還有學者認為青少年犯罪心理有一個重要因素即補償心理。補償心理是由個體心理學創始人、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阿德勒將“補償”由生理學領域引入心理學領域。他認為,人人都會為了實際的或想象的不足帶來的自卑而進行補償,使自己克服不足和自卑,成為優于別人的人,成為眾人矚目的中心。④補償心理可以分為積極補償和過度補償。過度補償者常將自己與他人、社會對立起來,為了一己之利,不惜損害他人乃至社會的利益。⑤青少年犯罪,很大一部分是基于過度補償心理。由于家庭結構功能缺失、經濟條件低劣和學校教育失誤導致的自卑,青少年產生了尋找物質滿足、尋找認可和歸屬感以及追求更多關注等過度補償心理。
中國青少年研究發展中心公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十五期間(2000-2004年),全國法院判決的青少年罪犯(14-25周歲)人數增長了12.6%,其中未成年罪犯(14-17周歲)的人數增長趨勢更為迅猛,增長了68%。⑥而最近幾年來,大學生打架斗毆、殺人傷害、強奸之類的暴力犯罪案件時有發生并呈上升趨勢。⑦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上述青少年犯罪中,相當一部分實施犯罪的主體是平時表現良好的人,案發后行為人身邊的人都感到詫異,因為他們普遍認為行為人是優秀的,更談不上實施犯罪。例如交通肇事后殺害被害人,在逃離時又撞上行人的藥某,其父是軍人出身,從小對其嚴格要求,藥某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還接受了良好的藝術熏陶。復旦大學投毒案中殺害室友的林某,在復旦大學攻讀研究生期間,他依然保持不錯的成績,并在研究生學生會擔任干部,校友對他的描述仍大多是“陽光、開朗、熱情”。而根據上述理論,實施犯罪的更應該是平時表現不盡如人意的學生,而為什么優秀的學生會走向犯罪,上述理論似乎無法回答。
針對這種“好孩子學壞”的情形,許多學者進行了研究。根據心理學的理論,人性的核心在于內部有一個“本能的內核”,它希望擺脫外界控制,朝向滿足自我選擇、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成為自己支配自己的人。而只有當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并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時,才不容易出現問題。在此基礎上,有觀點認為,從小聽話的孩子,很多時候會為了得到一個“好孩子”、“乖孩子”的評價而忽略了自己的真正需要。他們選擇自己的行為是,經常只是為了“不犯錯誤”。因此,聽話的孩子往往會壓抑和忽略自己的需求,造成與人性的核心的一種隔離狀態,使得心理問題日益嚴重。
上述理論無疑為解釋“好孩子學壞”的青少年犯罪現象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例如上文提到的藥某,雖然其從小一直是個聽話的孩子,但這是因為他懼怕父親,生怕自己犯錯。其交通肇事撞傷被害人張某后將其殺死,據其供述也是因為害怕張某會糾纏自己的家人。復旦大學投毒案中的林某,從小懂事聽話,成績優異,卻也因為聽話,在年少時極少受到父母的引導,缺乏對其個性的培養和關注。然而,這一理論并不能完全解釋“好孩子學壞”這一現象。因為在上述理論中,“好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是由于其是壓抑自己的需求以獲得大人的積極評價,從而造成了與人性的內核的隔離。而在孩子聽話懂事并不是為了獲取大人的積極評價而壓抑自己的需求時,上述理論就沒有存在的余地了。
在現實中,許多青少年從小聽話懂事并不是因為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并沒有造成自己心理與人性的內核的隔離,但其長大后同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筆者認為,這里要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青少年之前缺乏對某種不良行為的全面了解,未經過抵制不良行為的訓練,因此在面對誘惑時無法抵制,無法做出正確的選擇而實施了犯罪。例如青少年雖然從小被教育要守法守紀,不能實施違法亂紀的行為,但未受過抵制不良行為的誘惑的行為,所以,許多青少年在學校見到有人以大欺小稱霸一方,就難以抵制在同學中稱王稱霸的快感的誘惑,再加上受兄弟義氣的影響,逐漸走上了不良行為的道路。一種情況是青少年雖一直知道某行為是不良行為,但是沒有對之的全面認識,以至于不知道其與合法行為的界限,故而不能合理限定自己的行為。例如家長一直對性的問題避而不談,青少年到了青春期,有了對性的需求,又缺乏相應的知識,許多人不知道正常兩性關系與非正常兩性關系之間的界限,從而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另外,與之相反的是,許多曾有過不良行為的青少年,長大后忽然浪子回頭,選擇了正確的道路而沒有繼續實施違法或者犯罪行為。例如著名的志愿者趙廣軍,他年少時也曾是一名邊緣少年,也曾有過打架、逃學、離家出走等行為,但在一個好朋友突然離世后,深感生命脆弱的趙廣軍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從此成為了一名志愿者。
筆者認為,在青少年不知如何抵制不良行為的誘惑的情況下,這只是教育沒有到位的結果。而在青少年不知合法行為與違法行為界限的情形和青少年有過不良行為經歷而改過自新的情形之中,應分別還體現了兩種心理狀態。前一種,筆者姑且將其稱為“無知心理”,行為人本身并不想實施違法行為或者犯罪行為,只是因為不知道自己行為的違法性,因為其之前一直遵從著一個比較高的行為標準,因此不知道行為的底線在哪里。而后一種,筆者咱暫且稱其為“滿足心理”,是指行為人長期出于某一種狀態下,出于厭煩的心理而決定改變這一狀態的心理。
[ 注 釋 ]
①[意]菲利.實證派犯罪學[M].郭建安譯.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②梅傳強.論犯罪心理的生成機制[J].河北法學,2004.1.
③胡江.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分析[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9(4).
④吳宗憲.西方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⑤馬慧,徐靜英.青少年犯罪的物質與心理原因——基于阿德勒‘自卑’與‘補償’的視角[J].城市問題,2011(5).
⑥馬慧,徐靜英.青少年犯罪的物質與心理原因——基于阿德勒‘自卑’與‘補償’的視角[J].城市問題,2011(5).
⑦胡江.大學生暴力犯罪的心理分析[J].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09(4).
D
A
2095-4379-(2017)16-01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