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霞
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 金華 321017
?
執行前達成和解協議的效力
——刑某執行復議案
高麗霞
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 金華 321017
本文以邢某執行異議一案為例,對執行前和解協議的效力進行探討,認為執行前和解協議不能否定原生效法律文書的既判力,不具有強制執行力。
執行前和解協議;強制執行力
原告程某訴刑某、丁某租賃合同糾紛一案,法院于2016年3月4日作出民事判決:一、被告邢某、丁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程某小型轎車一輛。二、被告邢某、丁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程某租金損失每月1500元(自2014年8月25日起計算至實際歸還車輛之日止)。2016年6月24日,當事人在法院門口協商,返還了車輛,并支付了10000元租金。程某出具收條載明,“經雙方協商剩余壹萬伍仟元三個月內付清。00216民事案件就結了,雙方互不再追究。”2016年7月15日,程某向法院申請執行,請求返還車輛、支付從2014年9月25日起到實際歸還車輛之日止的租金。同日法院立案執行。2016年9月24日,被執行人邢某將15000元租金繳至法院執行款賬戶,并以其與申請執行人程某達成和解協議依約履行為由,提出異議,請求法院終結執行。執行法院認為,執行前和解協議是當事人自行在訴訟程序外形成的,并未得到司法確認,不能遮斷原裁判的法律效力,不具有程序法上的效果。申請執行人程某的申請立案符合法律規定,據此裁定駁回邢某的異議請求。邢某向上級法院申請復議稱,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合法有效,程某違背和解協議申請強制執行原判決,違反誠信原則。請求撤銷原異議裁定,終結執行程序。
上級法院經復議審查認為:當事人于執行前達成的和解協議未經生效法律文書確認,不具有強制執行力,亦不能否定原生效法律文書的既判力。且該和解協議不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的執行和解協議,不具備履行完畢即消滅原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效力。復議申請人邢某主張本案債務已和解履行完畢,執行程序應予終結的復議理由不成立。程某的執行申請符合法定的立案受理條件。據此法院裁定駁回邢某的復議申請,維持異議裁定。
(一)執行前和解協議不具有強制執行的效力
生效的民事判決對雙方當事人和法院具有強制性通用力,即生效判決的既判力。當事人在執行前自行達成的和解協議未經司法確認,不具備生效法律文書所具有的既判力和執行力,不能對抗生效法律文書。雖然本案申請執行人程某有違誠信,但在當事人依和解協議未履行完畢的情況下,法院不以生效法律文書為執行依據,而去強制執行當事人自行達成的執行前和解協議,無疑是賦予執行前和解協議強制執行力,同時否定了生效法律文書的既判力。
(二)執行前和解協議不具備執行和解協議所具有的履行完畢即消滅原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效力
執行和解是在執行程序中,當事人就變更執行依據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自愿達成協議,執行和解協議履行完畢視為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全部實現。執行和解應具備一定的形式要件,即申請執行人與被執行人就如何履行生效法律文書形成書面協議,并將該協議提交法院。或由執行員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附卷。
執行前和解協議是指案件進入強制執行程序之前,當事人之間達成的和解協議。執行前和解協議不具備執行和解協議的形式要件,因此不具有履行完畢即消滅原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關系的效力。雖然本案復議申請人邢某按執行前和解協議向法院履行了全部給付義務,但并不產生消滅原生效法律文書所確定的權利義務的效力,本案尚未履行完畢,因此復議申請人的復議理由不能成立。
執行前和解協議是當事人自愿達成的民事契約,具有合同效力,但因其未經司法確認,不能遮斷原生效法律文書的效力。在當事人就執行前和解協議的履行發生糾紛時,債權人依據原生效法律文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的,只要符合法定條件,法院就應當受理。另一方面,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執行前和解協議達成后,債務人應依約履行義務;債權人依約獲得全部給付后,不得再依據生效法律文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因此在受理此類執行案件后,法院應注意審查和解協議的履行情況,如發現當事人之間達成的執行前和解協議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畢的,基于公平和誠實信用原則,應作執行結案處理。
[1]沈德詠.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5.3.
[2]吳澤勇.‘吳梅案’與判后和解的處理機制——兼與王亞新教授商榷[J].法學研究,2013(1).
[3]馬雙林.執行前和解后再予申請強制執行的處理[J].人民司法,2012(4).
D
A
2095-4379-(2017)16-0172-01
高麗霞,女,漢族,浙江金華人,法律碩士,就職于浙江省金華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