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基全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圖書情報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
人格權商品化民法保護研究
張基全
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圖書情報中心,遼寧 沈陽 110000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技術的進步,人們的生活已經步入商品化消費,很多商家為了吸引顧客的注意,利用明星來代言商品,已促進銷售量,提高品牌信任度,為此獲得更高的利潤,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但是它隨之而來的是侵權的法律問題,很多商家為一己的便利,未經當事人允許就私自用了他們做代言。研究國內立法,對此未作出具體的規定,就此,本文將會提出人格權商品化概述、人格權商品化民法保護重要性,并提出人格權商品化民法保護制度改善對策。
人格權;商品化;民法;保護
“人格權商品化”是現代社會衍生出來的一個新生詞,它源于美國,而在美國則被稱為“公開權”;在德國法里稱為“商品化的人格權”,在日本就會被視為“明星對其姓名,形象及其他對顧客有吸引力,有辨認性的經濟利益或價值進行排他性支配的權利”。現在在人們眼中人格權商品化的主體以不拘泥于明星,它慢慢的衍生到平民老百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主體的姓名、肖像、聲音、隱私(個人數據)等,這些信息存在了它自有的商業價值,它將變成一種新型的商業交易,因為這種交易行為引發出來的民事糾紛。
關于人格權商品化這個概念問題,國內是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人國內某一學者認為:人格權商品化是在商業交易為目的的商品化交易行為,它是人格和財產權相結合的營銷產物,是一種商業化的人格權。也有人們認為,人格權商品化是一個人的形象、名字、肖像等,將他自己的這種資本變成商品,以銷售授權的形式授權給被授權人,被授權人再把它變為商品進行二次銷售,以從中獲取利潤。這個權利主要包括禁止使用的消極權利和等價交換的排他性的積極權利。
張文顯教授曾寫道:“法的價值是具有兩重性質,一方面體現了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法之間需要和滿足的對應關系,即法律價值關系:另一方面,它體現了法做具有的、對主體有的意義的、可以滿足需要的功能和屬性。”因此,人格權商品化民法保護意義,主要體現在效益價值和秩序價值兩方面。
(一)人格權商品化的效益價值
法律不斷變化其根本就是在于社會的利益關系在變異出多種多樣的形態。歸根到底它是源于人們日常生活衍生出來的一個動態發展產物。人格權商品化的價值就是它可以產生利益,它產生的根源是在于人物可以以他自己的名稱與個人形象為商品進行販賣,以便獲取經濟利益,進而去實現它的經濟價值,這種交易模式在不斷的發展,進而實現一個商業交易市場。為了讓市場更好的發展下去,國家不得不用法律去約束它,所以產生了人格權商品化權。眾所周知,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是我國為了激烈經濟科學的發展,讓投資者投入的規章法則。而人格權商品化權則是類似知識產權的一種法律激勵手段,它鼓勵有獨特形象、音響等才能的人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一番貢獻。
(二)人格權商品化的秩序價值
人格權商品化具有社會秩序價值,法的價值中同時涵蓋了這個秩序價值,法的基本核心是秩序價值,秩序價值是享受公民自由與社會公義的祭奠。
首先,人格權商品化的民法確立對國民勞動成果的保護有著重大的意義,上文曾提及人格權商品化是基于商業目的,使人格權與財產權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商品化的人格權。
其次,人格權商品化在推進社會經發展的同時,這一狀況也為民事法庭帶來了很多相關的法律糾紛問題,將人物的人格形象要素當產物一樣運用到商品推銷中,雖然為使用者帶來了很大的財富,但是在利益的驅使下,不免有人想鋌而走險的知法犯法,使得消費者被這種盜用宣傳蒙蔽,確立人格權商品化法律制度可以及時制止這種不法商業利用行為發生,進而保護了公民的合法權益。
介于人格權商品化帶來的社會經濟糾紛問題,參考國內外對人格權商品化的保護方式,總結其重點,并結合我國的國情需要,筆者對民法在人格權商品化保護中的問題作出以下兩點建議:
(一)在民法中增加公民人格標識的商業價值的規定
民法應該在日常的人格權加入公民人格標識商業價值保護界定,可以起到以下幾點作用:
1.為人格標識商業價值的保護提供一個自由的調整維度。即使我們不斷的完善使人格權法,使其切合人格權商品化的全部現象。還是無法完善整個法律體系。因為商業經濟發展中,商家會鋌而走險的打“擦邊球”,盡量把自己的宣傳成本縮小,法律是無法對復雜的侵權現象一一調整規范的。
2.價值導向作用。在人們日?;顒又?,關于人權被侵犯的糾紛案件比比皆是,但是涉事的受害者尋求法律保護的時候得不到司法救濟,其原因是在于國內的人格權法律保障的是其精神利益,與人格標識的財產利益無關。由此證明人格權與財產的必然聯系,所以在民事法中確認人格權的產權性,意味著對傳統人格權的一次革新,也代表著立法的意義是由一個的“精神利益”保護到“財產利益”雙重保護的一個歷史轉變。
為民事糾紛索賠審批提供了一個參照案例?,F在人格權民事案件中,當事人只能獲得很少的精神損失費補償費用,以致人格權法起不到打擊效力。其原因是我國現行的民事法中沒有明確的承認人格標識所蘊藏的商業價值,所以確立人格標識的商業價值是在人格權法中不可忽略的措施之一,為權利人追討其應得的人格權商業化財產損害賠償。
(二)民法應該對公民肖像權、姓名權等人格權制度
1.擴大人格權的主體界定
在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當下,為了滿足國民對物質的需求,尤其是娛樂和體育行業的發展中,出現了組合型的明星團隊,如“女排”、“SHE”、“鳳凰傳奇”等等。這種組合由兩個到多人不等,雖然對外有統一的名稱和宣傳行動,但是他們都是不同的個體組成,我們無法歸類于任何一種人格權主體。所以就需要民法對其做一個人格權主體范圍的擴充,把整體團隊組合和個體的權利義務通過法律手段加以體現,讓當事人在立合同的時候做一個明確身份約定。
2.提高對公民肖像權、姓名權的經濟利益保護力度
《民法通則》第一百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蓖瑫r第一百二十條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币赃@個為基點細致的指出這種利用人名、肖像、聲音為人格標識的損失補償規定。關于人格權中的經濟利益損害補償范圍中,明確規定:首先,當事人因為行事人的非法利用行為所遺留的聲譽的損失,及執行后將會獲得的利益多少;其次,就是行事人非法人行為性質來判定情節的嚴重性,最后,就是行事人的主要動機是什么,是否存在惡意。法官在審理侵害人格權商品化案件中,在判定侵權后,在其法定范圍內作出詳細的賠償金額的時,可以綜合以上三種因素考慮。
3.對部分人格權的可轉性和持續性的認可
人格權只在轉讓中和持續發展中體現,其中所含蓋的商業價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此行為下才能有效的吧人格權變成商品轉讓給其他人,讓受讓人得到等價的或者更高的經濟利益。但是人格權的轉讓制度在傳統民法中是不存在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傳統民法是不認可人格權可轉讓的內在價值。
綜合上述,商品化權是一個雙刃劍,它既能夠促進中國的經濟發展,激發人們的消費欲望;也能帶來一連串的公民權益受損的法律糾紛問題。我們要保護公民的勞動成果,規范社會經濟的秩序,防范于未然,不讓他人有機可乘,從中避免部分不公平的案件發生,以便公民維權的過程中得到相關法律援助。
[1]彭芳芳.論姓名權商品化的法律保護[D].華中師范大學,2015.
[2]何晨.我國人格權商品化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5.
D
A
2095-4379-(2017)16-0189-02
張基全(1966-),男,漢族,遼寧沈陽人,本科,法學學士,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圖書情報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刑事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