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嫻
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
中國山西地區冥婚現象的合法性研究
劉靜嫻
哈爾濱工程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在我國山西等地,冥婚現象大量存在。父母為死去的子女婚配看似是生活行為,背后所涉及的法律問題不可忽視。本文主要從民法中的侵權角度和刑法中的盜竊、侮辱尸體角度來分析這一現象的法律問題。
尸體;人格權利;侵害行為;法律保護
In the Shanxi province of China,posthumous marriages are common.Parents hold marriages for posthumous offspring,which seems not to be strange,while the covert legal issues can’t be ignored.The paper takes the infringement and illegal actions into account. Key words: Corpse;Human rights;Infringement;Legal protection
尸體,也稱為遺體,即失去了生理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自然人的身體。身體是否屬于民法上的物,在我國法學界存在爭議。有的學者認為尸體如同身體,所有權歸公民自身享有,只是在公民的死亡以后,民事主體地位喪失,故所有權轉移至繼承人,但是繼承人對尸體的所有權處分僅限于安排后事,沒有其他的處分收益權,故是特殊的物。有的學者認為尸體不是民法上的物,身體權是人格權,而不是財產權,故作為客體的身體不是財產,是人格權的殘余,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筆者認為,尸體不是一般的物,是存在過的人,在死后仍然有人格尊嚴存在,而為尸體辦后事是在世的人受到死去的人的囑托,維護尸體的尊嚴即權利也是在私法領域的意思自治的體現。例如在博物館展覽的遺體,分為有主和無主,無主即無人認領,也就不考慮近親屬是否要為其維護權利。有主尸體的展覽,往往要親屬自愿捐獻,這也就是私法領域意思自治的表現,親屬認為這樣的行為不會損害尸體的基本尊嚴而同意展覽。
冥婚是父母為死去的子女配婚,根據資料①顯示,在山西洪洞縣等地,孤墳被認為招致不祥,且當地的男女表示,如果自己未婚遭遇不測,也愿意自己的父母為自己擇一配偶故冥婚市場活躍。一般情況下,男方會在媒人的介紹下找到故去女子的父母,雙方談妥彩禮,舉辦酒席,擇日將雙方合葬,雙方父母結為姻親。雖然這樣的行為存在著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民法為私法,尊崇意思自治原則,且父母雙方嚴格把關,推定子女同意,更是不存在侮辱尸體的行為。在雙方都愿意且不侵害第三人權利情況下,這樣的習俗是合法的。
然而冥婚背后巨大的利益,使得這個風俗“異化”。從中國新聞周刊上記載的資料顯示,買不到尸體的人家會從黑販子手里買盜挖來的尸體,據媒體報道,洪洞縣在3年的時間里被盜女尸27具。更有甚者,為了將尸體買個好價錢,拔掉臨危的病人的氧氣管,使冥婚由一場風俗變為交易。②這時,就會有法益被侵害,從民法上來說,破壞了社會的公序良俗,從刑法上來說,則是破壞了社會風尚。
(一)從民法角度
在正常的冥婚儀式下,雙方父母基于對于子女的感情投入以及為了自己的美好期望而合意促成婚事,這時,男方父母給予女方父母的錢應被視為彩禮,而不是當成從一方手中購買,把尸體當作流通物,侵犯了人格權利,損害社會的公序良俗。當尸體被當作物流通甚至出現一尸多賣的情況時,雖然父母為近親屬,有權處置子女的遺體,然而他們的行為違背了子女生前的醫院和囑托,支配處置的權利來自于子女的授予,就像繼承法中,遺囑繼承的效力高于法定繼承,故去的人的意志是不可以被忽視的。此外,嚴肅正常的經濟秩序被擾亂,這就涉及到行政方面的相關處罰。
(二)從刑法角度
我國刑法在妨礙社會管理秩序這一章中規定了最高刑為3年的盜竊、侮辱、故意毀壞尸體罪,這個罪所侵犯的法益為社會風尚,其中包含了家屬的情感以及公眾的情感,這并不是指死者的權益就不被保護,死者的尊嚴就無須考慮,只是基于刑法的謙抑性原則,較高位階的刑法就將其劃入私權的范疇,由較低位階的民法來規范。一旦觸及到刑法,則意味著侵犯行為已經達到危險的程度,由國家啟動公權力以管制。
基于尸體的屬性的特殊性,要求死者為自己維權是不可行的,唯有有繼承權的近親屬來代為行使。筆者親屬基于債券請求權,行使侵權之債,③即要求侵權人消除危險、恢復原狀,對于這一條,即返還被非法處置和占有的尸體。然而一般的損害賠償是不需要,因為特定目的,所以尸體這個特定物不會喪失,但是如果滅失了,那么附之特定的情感即無處寄托,這損害了死者家屬的精神慰籍,這是則需要支付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這時的賠償不是基于對死者侵權的賠償,因為主體已經滅失,賠償沒有意義,而是對于承受精神損害的死者家屬的賠償。
之所以不主張基于物權來行使請求權,是對于我國司法秩序的考慮。如果把尸體列為物的范疇,那么民事訴訟法中就會產生相關的圍繞這個特殊的物而產生的確認之訴、給付之訴以及變更之訴,這不僅是變相承認了尸體“物”的屬性,更是將其作為財產,列入流通之列,這是嚴重違背公序良俗的,且是對我國司法資源的浪費。
還有個問題就是舉證責任的問題,按照我國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只有法定的部分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要求舉證責任的倒置,這是基于民法的公平原則,對弱者一方的傾斜保護,是基于雙方信息不平等而考慮。在我國的這些地區,冥婚這一風俗下是完善的“一條龍服務”從死者斷氣開始,小到病房的護工,大到主管殯葬的部門,往往上下信息流通。所以此時,信息存在不平等,所以,當發生這樣的侵權行為時,應要求舉證責任倒置,以此加強對于死者及其親屬一方的保護。
除了民法上的保護以外,刑法上要加強力度。各個地方的公安系統不僅要加強對于盜竊、侮辱尸體罪的普法宣傳,更應該加強監管機制,完善各個環節的證據搜查,積極立案,嚴抓罪犯。
[ 注 釋 ]
①李騰.中國冥婚現象調查[J].中國新聞周刊,2016,5:754.
②李全平.山西雁北地區當代冥婚現象研究[J].民俗研究,2009(2):243-253.
③楊立新.論尸體的法律屬性及其處置規則[J].法學家,2005(4):76-83.
[1]李騰.中國冥婚現象調查[J].中國新聞周刊,2016.5.
[2]李全平.山西雁北地區當代冥婚現象研究[J].民俗研究,2009(2):243-253.
[3]楊立新.論尸體的法律屬性及其處置規則[J].法學家,2005(4):76-83.
K892.22;D
A
2095-4379-(2017)16-0197-02
劉靜嫻(1996-),江蘇無錫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