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暢 白 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
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法問題探究
劉 暢 白 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近些年,我國經濟發展非常的迅速,科學技術水平逐漸提高,城市建設的腳步,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進步的也非常的快,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最。智慧城市建設幾乎已經是一個世界性質的話題,國外許多的發達國家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技術已經成熟。根據目前城市建設的發展情況來看,在不久的將來,智慧城市的建設將得到普及。那么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經濟法問題,對此問題的解決可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本文針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經濟法問題進行探究。
智慧城市建設;經濟法問題;探究
目前我國對于智慧城市的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但是短期的發展就可以看出,智慧城市的建設,對經濟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提高了社會的文明。智慧城市的建設,旨在優化現在城市的建設,完善城市的發展狀況,改善城市與人們的關系,將城市的服務效果最大化。
國外智慧城市建設發展的比較早,尤其是歐美國家,以美國為最,其很早就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對智慧形式的信息技術方面資金投入很多。先是建設智能電網實現節能減排,后還將物聯網與醫療方面結合。后來歐盟國家開始大力度的建設智慧城市,首先是確定了合理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之后大量研究之后確定建設標準,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支持,將智慧城市的建設重點放在了公共服務領域,建設綠色城市,實現節能環保。其次,對于物聯網的發展方面也加大了投資力度,實現了公共智能醫療、公共智能天氣。總的來說就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從宏觀上,注重信息技術的研發,實現信息公共化、自動化,為人民生活提供便利。建立全新的城市運行體系。
(一)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存在的經濟法問題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信息技術幾乎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標準,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也很廣泛,但是在信息技術體系經濟法方面卻存在著許多的不完善。一是,智慧城市在設計初期,考慮的不全面,沒有站在多個角度分析問題。而國家對于城市建設所出臺的法律法規,只適用于傳統城市建設,不適用于智慧城市建設,隨著社會科技發展的越發多元化,各種網絡體系的不斷進步,目前的信息技術已經不能滿足智慧城市建設的需求,使智慧城市在實際的建設中出現問題。二是,我國的信息技術發展講究一把抓,沒有中心技術內容,法律對其保護也比較片面,造成信息技術的實際應用于城市建設不能合理接軌。
(二)市場建設時,存在的問題
市場建設的實際情況與智慧城市建設不相符,主要是因為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我國市場在建設過程中對物聯網方面管理不具規范性,沒有相符合的制度流程。我國出臺的產品質量相關的條例只適合管理傳統產品,但是物聯網產品有其特殊性,技術產品的更新又很快,沒有及時得到規范的管理,為智慧城市的建設造成了很大的阻礙。原因二,近幾年我國電信產業發展的很突出,國家針對其發展的狀況實行了相關的管理,但是管理缺乏整體性,隨著電信產業的發展的快速性及復雜性,管理方面越來越力不從心,使服務方面受到影響,給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方面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要想保證城市化建設科學有序的進行,就要綜合考慮政府和市場方面的因素,和諧發展,如果其中一方出現問題,就需要經濟法的協調,也就會凸顯出經濟法的重要性,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一個健全有效的法律環境。智慧城市建設有序的進行要先做好宏觀調控工作,完善其政策,首先要有完整的計劃法,計劃法的制定可以對計劃的內容及實施進行嚴格要求,保障政府權力的最大化。政府相關的部門要綜合考慮,整體的進行宏觀的調控,合理利用市場資源,以公平公正為法律目標,促進市場經濟和城市經濟的雙向發展。其次,智慧城市在建設規劃的過程中,國家是處于領導的地位,要起到監督的作用,維護法律的尊嚴及嚴謹性,對于違法的行為要嚴格的處理,絕不姑息。最后,國家出臺信息產業技術標準法規,嚴格要求,對物聯網產品實施監管,保障產品質量,只有宏觀調控法和市場法規相互合作,才能最大化的發揮經濟法的作用。
我們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合理的完善城市公共服務,實現城市服務自動化。政府要發揮其真正的作用,保障智慧城市建設科學的進行,合理借鑒外國的建設經驗,根據本國的國情,研究出屬于自己的智慧城市建設方案。
[1]范鵬飛,張學禮,張敏.政策如何為物聯網產業發展服務[J].中國電信業,2013(02).
[2]宋蕊,曾劍秋.物聯網應用的發展狀況及建設“感知中國”的策略探討[C].兩化融合與物聯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
[3]董玉明.中國產業法的經濟學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3.
D
A
2095-4379-(2017)16-0257-01
劉暢(1994-),女,漢族,河南駐馬店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本科生;白玥(1995-),女,漢族,四川綿陽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