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琳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
論刑訊逼供的危害與應對策略
姚天琳
東北林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現代文明社會的刑事訴訟制度日益趨向科學化、民主化。但傳統的刑事訴訟制度中的消極觀念仍然有諸多殘余。其中影響最深遠的就是刑訊逼供這一審訊方式在實踐中的存在。為了避免更多的刑訊逼供的存在,為了保障被追訴人的基本人權,必須從制度上對刑訊逼供加以防范,并且在觀念上對其也要理性認識。
刑事訴訟;刑訊逼供;危害;應對策略
從理論層面分析,刑訊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為。這一行為在理論上違背了刑事訴訟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則,首先主要體現在刑訊逼供損害了正當程序原則,所謂正當程序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在追究犯罪、懲罰犯罪的刑事訴追活動中,必須遵循正當、合理的法律程序。基于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的基本訴訟理念的要求,國家司法機關有必要嚴禁刑訊逼供,力求訴訟程序的公開透明。其次,刑訊逼供違背了刑事訴訟法中規定的“任何人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這一原則體現了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反對強迫自我歸罪的特權,而刑訊逼供迫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出有罪供述,以此作為證據來證明被告人有罪,這實際上是在強迫被告人自證其罪,是將本應由控訴方承擔的證明責任強加給被告人承擔。
從司法實踐的角度看,刑訊逼供在司法實踐中具有極大的危害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刑訊逼供使冤假錯案頻發
刑訊逼供中,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變相肉刑,逼取口供,這種審訊的方式常常會使那些遭到酷刑折磨而難以忍受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陳述并非由其實施的犯罪事實或者認罪,如張氏叔侄案、念某案等許多冤假錯案,都離不開刑訊逼供。
(二)刑訊逼供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和合法權益
我國《憲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準、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并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從憲法的角度分析,刑訊逼供不僅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權利,給當事人造成了巨大的傷痛,還在一定程度具有違憲性與執法為民的理念背道而馳。
(三)刑訊逼供破壞了司法機關的形象
刑訊逼供時有發生,會使人們產生一定程度的恐懼,甚至會對法制產生不信任感,長久下去,這會使法律的權威在人們心中褪去,使維護法律的尊嚴。
隨著依法治國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司法部門也深刻認識到了刑訊逼供的危害并為之努力立法,來積極地防范司法機關刑訊逼供行為。在2012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再次強調“嚴禁刑訊逼供”。在2013年11月15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這一決定再次提出了完善人權保障制度、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嚴格實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嚴禁刑訊逼供等內容,再一次把刑訊逼供放在了刑事訴訟改革的首要位置。
制度方面的不斷完善是防范刑訊逼供,使刑事訴訟走向科學民主的正確路徑,除此之外還應確立一些規則并使之落實于實踐,如:(1)訊問時律師有權在場。在我國,偵查機關和偵查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難以受到一定監督體系的有效監督,規定訊問時有律師在場之這一制度有助于進行對偵查機關和偵查人員的監督,可以有效地防范刑訊逼供行為的發生。(2)切實保障律師的會見、通信權。這一權利行使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對刑事訴訟中的控辯平等對抗格局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要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刑事訴訟通行原則,如:法治國家程序原則、司法獨立原則、無罪推定原則、平等對抗原則、強制性措施限制適用與適度原則等原則。
我國在現階段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不僅僅只著眼于訴訟制度的完善,與此同時還要通過司法系統對司法工作人員組織業務培訓來增強司法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對于司法工作人員的選拔更要遵循嚴苛的原則,招收具有專業知識水平、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業務人員,以此從整體上提升整個司法隊伍的素質。
實現刑事訴訟的價值,更好地維護社會主義秩序,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法治進程,使每一個刑事司法工作人員的使命,也是刑事訴訟的價值所在。
D
A
2095-4379-(2017)16-0263-01
姚天琳(1997-),女,遼寧凌源人,東北林業大學,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