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靜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論中國打擊樂的實踐功能
張鐵靜
(吉林藝術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在歷史的長河中, 打擊樂在中國音樂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打擊樂品種繁多,音樂豐富。幾千年以來,打擊樂已成為人們音樂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先古們在木頭和瓦罐上打出節拍來,后又學會使用弦線和哨片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不同的打擊樂器在樂隊中所起的功能也是有差別的。在我國的民族打擊樂和戲曲打擊樂中,鼓點之豐富,為世人所稱譽,各劇種和民間的節奏鼓點達幾百種之多,只要把其中的幾十種精華運用好,就可以使整個音樂豐富多彩,變化無窮。
打擊樂;樂器;功能;豐富多彩
碰鈴又被稱為碰鐘,歷史悠久,在敦煌北魏壁畫中已有演奏碰鈴的雕塑。碰鈴的形狀和小碗差不多,由銅制成,一副有兩個,沒有固定音高。演奏的時候,利用穿過小孔的繩子左右手各拿一頭,相互碰擊而發聲。碰鈴的音色十分的清脆,聲音的穿透力比較強,經常用于器樂合奏或者戲曲的伴奏中。常常配合一些柔美緩和的曲調演奏。
板鼓又被稱為皮鼓,鼓框用堅硬厚重的木材制成,有一面蒙皮,無固定高音。一般用于戲劇伴奏中,可以指揮樂隊。板鼓的作用有兩點:為唱腔擊拍和渲染氛圍;用不同的鼓點來配合演員的動作,從而烘托人物的情緒。在鼓樂合奏中板鼓也可獨奏。
堂鼓又被稱為大鼓,鼓框是由木頭制成的,兩面都蒙皮。在現代民族器樂合奏及戲曲音樂中,經常會用到堂鼓。演奏的時候,把堂鼓放在一個固定的木架上,用雙木槌來敲擊。由于堂鼓的鼓面較大,所以敲擊時,從鼓心到鼓邊可以發出不同的音高,各有特點。鼓心的音色比較低沉一些,越向鼓邊敲擊聲音越高,音量從很弱到很強,力度變動很大。還可以敲擊一些復雜的花點來,從而對情緒和氛圍起到一定的渲染作用。
缸鼓又被稱為定音缸鼓,外形和花盆差不多,鼓框是用木頭制成的,鼓身上面大下面小,兩面都蒙皮。有的缸鼓四周裝有八寸的伸縮螺旋,用來調節鼓皮的張力,從而達到一定的音高。將鼓身放在一個能夠轉動的鐵架上,通過鼓身的轉動來調節音的高低。此外,在鐵架的下側裝有踏板,通過踏板能夠提高或者降低五度的音。演奏的時候,通常按照樂曲的需求,將幾種調音的技巧結合起來使用。
流行于廣西和云南等少數民族地區,出現于春秋晚期。銅鼓整體都是銅鑄的,鼓腔中空,沒有底。鼓面和鼓身上都刻著十分細致的花紋。銅鼓經常用來為少數民族的舞蹈伴奏,發音低沉一些,力量渾厚淳樸。
常鼓的鼓腔是由木頭制成的,兩頭較大中間較小,兩端都蒙皮。它沒有固定的高音。演奏的時候,將鼓橫掛在胸前,左手拍鼓,右手執行片敲擊。長鼓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音量大而且音色柔和,常用于輕快和歡樂的情緒中,常常用在舞蹈中,舞者一邊舞一邊擊,也可以用在合奏中。
大鑼的形狀是圓形的,鑼面比較大,由銅制成。各地盛行的種類很多,一般常見的有京鑼和蘇鑼這兩種。小鑼也被稱為手鑼,也是圓形的,由銅制成,但是鑼面比較小。小鑼的打法也與大鑼基本相同。大鑼的聲音十分宏亮,常用來渲染氛圍,在器樂合奏或戲曲伴奏中常見。小鑼的音色比較清亮,在戲曲伴奏中,通過不同的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及表情,以襯托出強烈的氛圍。
小鼓又被稱為京堂鼓,結構和大鼓一樣,但是體積相對較小一些,沒有固定的高音。小鼓的演奏技巧與大鼓基本一致,但是因為鼓面較小的原因,音色的變動不如大鼓顯著。由于小鼓的擊音比大鼓要高一些,所以聲音較平穩,余音較短。
排鼓是按照民間常用的中型堂鼓和腰鼓革新而成的,由五個到六個。鼓的兩面都裝有調音的設備,鼓身一般固定于一個特制的鐵架上。排鼓的調音能夠達到四到五度的變化幅度。鼓的兩面能夠發出兩個不一樣的音來。在樂隊中,不同的音高和音色的變動,能夠制造出豐富的音響效果來,擅長來展示熱烈歡躍的畫面感,常用于大型器樂合奏和鼓樂,是一種極具色彩性的樂器。
達卜又被稱為手鼓,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打擊樂器。達卜的圓框是用木頭制成的,有一面蒙著羊皮,周圍有很多小鐵環。演奏的時候,兩手拿著鼓邊,左手和右手的手指交替著擊打鼓面。擊打鼓心的時候,會發出“咚”的聲音,用作重拍;擊打鼓邊的時候,會發出“噠”的聲音,用作輕拍。維吾爾的人民歷來能歌善舞,因此,達卜在維吾爾人民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主要的伴奏樂器之一。達卜的發音洪亮清脆,聲音的變動幅度比較大,技藝靈敏,可以烘托出很多種不一樣的樂曲心境來。
大鈸又被稱為大镲,形狀是圓形的,中間凸起一塊,是用銅制成的。大鈸的音色嘹亮,常用在戲劇歌舞的伴奏中。在鼓樂演奏中,用法和大鑼差不多。大鈸的音量大而且余音很長,一般不用在過密的演奏中。鈸在漢族和少數民族中廣為流傳,代代相成。小鈸又被稱為小镲,外形和大鈸一樣,稍微偏小一點,沒有固定的高音。小鈸的音色洪亮,常常用在戲曲歌舞的伴奏中,適合表現愉快熱鬧的場面。
在長期的歷史革新和演變過程中,中國民族打擊樂器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依靠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研究者的不斷改進,一步步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表現手法。不僅鞏固了戲曲在世界舞臺上的地位,豐富了戲曲音樂自身的表現能力。而且,對我國民族音樂的多樣化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中國民族打擊樂的實踐功能,是每位音樂人的職責與義務。我們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使打擊樂發展得更好,更具時代要求和民族特色。
[1]豐子愷.藝術修養基礎[J].打擊樂,2010.
[2]李民雄.探幽發微—李民雄音樂文集[J].上海音樂學院,2007.
J61
A
張鐵靜(1963—),男,吉林長春人,音樂學學士,吉林藝術學院民樂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民樂打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