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淑萍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浙江畬族民歌演唱方法初探
溫淑萍
(九江學院藝術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浙江畬族民歌大體上來說是山歌的一種,但是又可以脫離山歌的范疇。畬族民歌只是將山歌當做演唱方式的一個類別。就畬族的文化傳承來說,民歌演唱是一大特色,浙江畬族民歌主要以假嗓演唱的方式在不斷發展,其具有的獨特韻味和文化魅力在當代社會仍然值得一提。本文主要就浙江畬族民歌演唱方法進行簡要的探析,為弘揚和發展畬族民歌及文化提供更多的依據。
浙江畬族;民歌演唱;方法
浙江畬族本地人將其自稱為“山哈”,就是住在山上的人,而漢族人則將其稱之為“畬客”,意為來開荒的人。在南宋末年時期,劉克莊的《漳州諭畬》中有“畬民不悅(役),畬田不稅,其來久矣”,自此以后,畬族人民在歷史文獻中都被成為畬民。畬族比較善歌,很多畬族人民在生活過程中一直與民歌相伴,甚至畬村被稱為民歌的海洋。由于畬族人民長久居住在山區,因此,這種環境就是的其民歌的旋律和演唱特點與大自然有密切的關系,甚至可以說其民歌的旋律是對大自然的模仿。就畬族民歌中的族史敘事長詩之一《鳳凰山》來說,其中有“鳳凰山上百鳥全,唱出歌句聲來軟,百鳥高飛歌來唱”,這種旋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對鳥鳴的模仿,由此可見,畬族的崇鳥文化。畬族人民長期居住在山區使其民歌的旋律呈現出六度三音列的特點,這也是畬族民歌在演唱過程中最突出的特點。
任何地方的民歌基本都是從勞動中誕生并且在勞動過程中傳唱的,浙江畬族民歌也不例外。隨著畬族人民在山區中居住時間的延長,其必須要為族群的生存和發展付出勞動,這也是畬族民歌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產生的準備條件。畬族的生長環境大多是無的高山坳和山坡地,因此民眾需燒畬、墾畬并且種畬,這相當于一種創業生活,可以為畬族人民繁衍后代提供一定的條件,這種生活勞動情景在畬族民歌中也有較多的體現。畬族人的勞動形式包括種田、開山、砍柴、燒炭和紡織等,這些山鄉生活的勞動情景在民歌中都有一定程度的體現,甚至民歌的演唱方法還會受到這種勞動情景的影響。在演唱畬族民歌的過程中,人們會將生產知識和生活哲理貫穿在語言中,比如“田塍一丘連一丘,思量引水灌禾丘,勤勞人崽做何食”、“三月清明講育秧,割草踏田田土壯,田土肥多千頭大,秋來收割谷滿倉”。畬族民歌還包括了情歌,主要是畬族男女青年以歌傳情,不僅能夠體現出男女青之間的愛慕,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當時唱歌的地理環境,并且將青年戀人和夫妻之間的淳樸表達地比較婉轉,這也是畬族民歌假嗓演唱方式的產生根源。
由于畬族人民的生活環境與大自然接觸比較密切,因此在演唱民歌的時候就需要具備較強的嗓音穿透力。畬族人民普遍喜歡用假嗓演唱山歌,很多人民認為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只有用假嗓演唱才能使歌聲傳得遠,可以唱得更高,還能夠省力。假嗓唱的節奏比較寬廣,音調高亢有力,在民歌中有較多的延長音和裝飾音。但是畬族民歌中的假嗓唱與漢文化及西洋美聲唱法中的假聲概念是存在區別的,漢文化中的假聲比較刻意,美聲中的假聲比較渾厚但是缺乏真實感,而畬族民歌的假嗓唱是一種與大自然融合的唱法,嗓音天然不加修飾,能夠反映濃厚的畬族文化特性。
平聲唱法就是用平嗓演唱畬族民歌,這種唱法在畬族民歌演唱過程中出現得較少,主要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嗓子不太好的人會使用這種方法演唱畬族民歌。平聲唱的旋律與人們平常說話的語言音調比較接近,在演唱過程中曲調比較平穩、深沉。比如《哭娘》這樣的哀歌,就是用平聲唱的方式,對唱內容較少,大多是自顧自的連唱。利用平聲唱的方法演唱的畬族民歌其歌詞內容也大多是根據已經去世的人其在生前做的事或者值得懷念的地方進行編制的,這種曲調大多比較哀怨和傷感,演唱形式比較平穩或者低沉。
放高音唱的演唱方法顯而易見是需要用比較高的嗓音和曲調演唱,這種演唱方式甚至比假嗓唱的音調還高。放高音唱的音域和旋律比較伸展,其在演唱過程中吁喲體現曲調的清亮和激越,比如《高皇歌》,這種歌大多只有唱歌基礎比較好的民歌手才能較好地發揮,在演唱過程中需要用較好的假嗓演唱技巧表現出來,具有一定的難度。
混和聲唱法在畬族民歌中的體現不明顯,這種唱法與美聲唱法中的混聲概念存在一定的區別。在運用混合聲場法演唱畬族民歌時,需要將假嗓唱與平聲唱進行一定程度的混合,但是又并不全是這兩種唱法的混合。比如《歡迎歌》就是在演唱的過程中隨著旋律的發展將演唱方式在假嗓唱與平聲唱之間進行相互轉換,另外還需要根據民歌的特點利用介于這兩者之間的唱法進行演唱,與美聲唱法中的混合聲和假聲比例的混合存在一定的區別。
綜上所述,對浙江畬族民歌演唱方法的探討能夠加強當代人對畬族民歌魅力的了解,在演唱過程中的原生態的唱法在當代歌唱發展中有一定的價值。浙江畬族民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在傳承過程中能夠為民族聲樂演唱形式的發展提供基礎,對于開發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都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笪方能.浙江畬族民歌演唱方法初探[J].麗水學院學報,2007(01):60-74.
[2]雷曉燕,余瀟魚,朱鈺婷.近15年來浙江畬族民歌整理研究綜述[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04):184-195.
[3]徐穎.浙江畬族民歌的演唱藝術研究[D].北京:中國音樂學院,2011.
[4]葉丹丹.畬族民歌中多聲部旋律唱法“雙音”[J].大眾文藝,2016(08).
J616
A
溫淑萍(1966—),女,湖北省襄陽人,碩士,九江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