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15)
從《孟母三遷》的編演模式發展看祁太秧歌的發展走向
陳 娟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15)
祁太秧歌,是晉中地區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形式,又稱之為“晉中秧歌”,取自于日常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以農村的生活,民間的故事為來源,寓教于樂,在嬉笑怒罵,輕松的氣氛中引發人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祁太秧歌歷史悠久,歷久彌新。而大型秧歌劇《孟母三遷》則是其與新時代相結合的杰出代表,歷經兩次改編,現在已經收獲了巨大的反響與成功,本文從《孟母三遷》的編排模式來探討對祁太秧歌的啟示,及其未來的走向與發展。
祁太秧歌;孟母三遷;編排模式;走向
秧歌最初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田間地頭及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舞蹈的形式表現出來,在我國北方地區十分的流行。并且因地域而有不同的名號和風格。祁太秧歌則發軔于明朝晚期的小曲,由一些藝人在街頭巷尾不斷傳唱,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1]這是一種既能在臺上表演又能在平時的生活中即興傳唱的藝術形式,非常接地氣,具有濃烈的鄉土和生活氣息,風格非常的質樸無華,并且有獨特的表現形式。祁太秧歌在其發展初期是在元宵節中表演,通過一些自編自演的曲目來擴大其影響力。在古代社會,祁太秧歌慢慢的逐步發展著,而到了近代,歷經民國、抗日戰爭等,直到新中國成立,在國家的大力保護和發展下,祁太秧歌得到了充分傳承和發揚。改革開放以后,不斷有新的反映時代氣息的作品被創作出來,《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傳統與現代結合的范例。借用新的演出手段與媒介,祁太秧歌煥發出了新的生命力,愈加熠熠生輝,出現了一大批藝術家。
目前祁太秧歌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現在經常演出的曲目不是太多,一些經典曲目面臨失傳,并且現在演出內容參差不齊,并且人才的傳承上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青黃不接的局面,受到市場化大潮的沖擊等等,這些都需要采取措施有效面對。
“孟母三遷”這一優秀的中華民族傳統經典需要大力弘揚,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是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十分相符合。基于此,山西太谷縣政府充分挖掘這一素材,兩次改編成秧歌劇,第一次是2012年,由相關部門聯合出品合作的秧歌劇《孟母三遷》在山西省榆次文化中心成功演出。在數千年后的今天,孟母三遷這個故事以秧歌劇這樣一種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走上了舞臺。第二次改編則在2016年,地方政府與高校共同合作,并且得到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的支持,充分發揮了專業人才的專門素養,高校專業人才和民間秧歌藝人同臺演出,并且現代音樂元素也融入其中,大大提高了受眾范圍,吸引了更多年輕人來觀看。并且在全省范圍內巡演,不斷擴充其知名度與影響力。
《孟母三遷》的秧歌劇分為四場,第一場講述孟軻小的時候確是十分的愛玩鬧,不愛好好學習,為了讓兒子能有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孟母將居住地遷往墳場;第二場講述孟軻在墳場上依然不老實學習,與玩伴還是搗蛋,學別人裝神弄鬼,為了讓孟軻進一步了解人世間的百態,孟母將居住地遷往了鬧市;第三場講述在鬧市,孟軻模仿各色商販叫賣的樣子,依然不成氣候,孟母又遷到了學堂;第四場講述孟軻在學堂依然不愛學習,母親用斬斷機杼的方法來教育孟軻,此后孟軻勤學好問,終成“亞圣”。
《孟母三遷》獲得的巨大成功對祁太秧歌的發展作出了啟示,如何使民間技藝在當今社會化市場化潮流的沖擊下能夠進一步有效的發揚光大,這是一個十分紛迫切和嚴峻的問題。政府部門要積極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積極引導祁太秧歌的健康發展,如提供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并且搭建平臺,使高校的相關專業人員和民間的藝人能夠優勢互補,將高校系統化的理論知識與民間藝人經驗豐富的實踐經驗有效結合起來,創造出更多優秀的,有深度的作品。要促進祁太秧歌的產業化發展,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面向廣大人民群眾,多創作一些大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并且加強宣傳,打造出一些品牌劇目,能夠在全省,乃至全國進行巡演,進一步擴大祁太秧歌的知名度。
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可以適當結合一些現代流行元素,諸如現代音樂元素,現代舞蹈元素等,以擴大其受眾面積。在形式上,還可以借用當今絢麗多姿的舞臺、燈光等技術,為祁太秧歌的演出增光添彩,同時,還可以與數字化、互聯網進一步結合,在網絡上進一步擴大其傳播范圍,并且可以通過改編成動漫劇等形式來豐富其形式和內容,把祁太秧歌做成短小的動畫片或者做成精悍動畫短劇,投放到互聯網,[2]繼而不斷的改進和提高,最終一定會帶來不錯的經濟和社會效應及影響,大大拓寬其傳播渠道。總之,就是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散發出新的活力和光輝。
祁太秧歌是我國秧歌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一項傳承悠久的民間技藝,其與普通大眾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從生活中汲取素材,所以能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喜愛。《孟母三遷》則是祁太秧歌發展過程中的一朵璀璨的明珠,歷經兩次改編,融合了高超的表演技巧和現代音樂的許多元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祁太秧歌要從《孟母三遷》中找到未來自己的發展路徑和模式,以不斷適應當今環境的變化,在不斷地與時俱進中將傳統技藝及文化不斷地發揚光大,使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得到繼承和發展。
[1]趙麗.淺談祁太秧歌的發展與現狀[J].大舞臺(雙月號),2009(02):4
[2]王璐鹿.以動畫為傳播媒介的祁太秧歌藝術形式[D].太原:山西大學,2013(06):17
J605
A
山西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 題名稱:從對新編秧歌戲《孟母三遷》的研究中探討祁太秧歌的傳承與創新。
陳娟(1982—),女,漢族,山西省太谷縣人,碩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