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寧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王露琴譜《玉鶴軒琴學摘要》之初探
楊康寧
(聊城大學東昌學院,山東 聊城 252000)
《玉鶴軒琴學摘要》是諸城琴派重要的代表性琴譜。作為一個琴派,不僅要有獨特的風格特點,系統的傳承人,琴譜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諸城琴派的代表性琴譜主要有毛式郇拜稿的《龍吟館琴譜》、王既甫傳譜的《桐蔭山館琴譜》、王冷泉傳譜的《琴譜正律》和王露的《玉鶴軒琴學摘要》。《玉鶴軒琴學摘要》包括凡例、目錄及正文15卷,本文將對琴譜的內容進行較為全面的分析與研究。
琴派;琴譜;《琴學摘要》
《玉鶴軒琴學摘要》成書于1903年。目前收錄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第29卷中。琴譜開始部分的摘要中說明《玉鶴軒琴學摘要》的來源:“解放前,王露的入室弟子詹澂秋稱其《玉鶴軒琴學摘要》為八卷,現該譜由詹氏后人收藏。本編劇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藏原抄重錄本影印。”此版開頭是詹澂秋寫的《琴學宗師瑯琊王心葵先生略傳》的紀念老師的文章,之后是王露的自序,在自序中他提到自禮崩樂壞后,后繼有賢能之士為復興雅樂做出卓越貢獻,并說明他批閱之前的琴譜發現有指法不明、律呂不協、音調錯訛等問題并糾正。
凡例中說:“譜分八編,一二編理論,三四編法則,五六七八編曲譜。理論采自諸書,曲譜采自諸譜,惟法則二編系編者自作。”同時有表達他對琴的見解,包括了調式、指法、速度、技術、派別、音準這些方面。目錄部分寫到一共包括15卷,雖與之前的八編在數字上有所出入,但根據目錄分類來看,內容應該為一樣的,表述上的不統一應為抄譜過程中整理造成。
十五卷內容分別是:
卷一 十二律總、五音論、律呂字義
卷二 律呂合聲、律呂別名、辯四清之說非古、琴辯、琴律說、樂之邪正在亂不在律
卷三 候氣二則、律尺說、不拘隔八相生說、橫黍百分律新算法、斜黍幾十分律新算法、繼黍八十一分律新算法
卷四 五音十二律相生法、五音十二律旋相為宮法、五音旋宮琴譜、七音旋宮琴譜、調弦法
卷五 太極為五音所自出圖、五音配河洛以明五行數理圖、十二律配十二卦以明陰陽消長圖、五音配八卦以明六氣圖、黃忠萬為事根本圖、五音相生圖、十二律相生圖、五音上下相生圖、七始五降圖、律尺圖、正律中管小樣圖、五音琴面音律十二圖、七音琴面音律十二圖
卷六 左右手指圖、正應和同四字說、論仙翁轉弦歌不可法、琴有五不彈、琴有十二宜彈、琴聲十六字法、琴學須知注解、指法十要、指下十善、指下五功、指法五忌、左右指法像形名目、五音琴旋宮十二調泛音譜、七音琴旋宮十二調泛音譜
卷七 右手指法、左手指法
卷八 平沙落雁、長門怨、挾仙游
卷九 胡笳、春閨怨、欽乃
卷十 瀟湘水云、秋江夜泊、水仙操、春山聽杜鵑
卷十一 搗衣、秋鴻
卷十二 洞天春曉、幽蘭、陽春、梅花三弄
卷十三 石上流泉、鳳求凰、萁山秋月、蒼梧怨、鷗鷺忘機
卷十四 風雷引、白雪、釋云章、悲絲、漁樵問答
卷十五 漢宮秋月、玉樹臨風、鶴舞洞天、陽關三疊
從目錄看,內容仍是分為三個部分,卷一——卷四是理論部分,卷五— —卷七是法則,卷八——卷十五是琴譜。其中的理論部分,其來源主要是來自于古代的樂書,包括陳旸的《樂書》、熊朋來的《經說》、朱熹的《朱子全書》和《晦庵集》還有朱載堉的《樂律全書》等。
在琴譜選擇上,王露一共收錄了30首作品。其中與《龍吟館琴譜》相同的曲目有五首,分別是《平沙落雁》《挾仙游》《春閨怨》《秋江夜泊》《長門怨》,與《桐蔭山館琴譜》相同的曲目有六首,分別是《秋江夜泊》《長門怨》《春閨怨》《平沙落雁》《石上流泉》《搗衣》。與《琴譜正律》相同的曲目也有六首,分別是《長門怨》《瀟湘水云》《胡笳》《水仙操》《鷗鷺忘機》《秋鴻》。但《龍吟館琴譜》《桐蔭山館琴譜》與《琴譜正律》三本曲譜中相同的曲子僅有一兩首,由此可見,王露的《玉鶴軒琴學摘要》是主要吸取了三譜之曲,《桐蔭山館琴譜》是多汲取虞山派風格的琴譜,《琴譜正律》是多汲取金陵派風格的琴譜,同時證明他的風格貫穿了虞山派與金陵派,是集虞山金陵兩派之大成者。
除了出自諸書的理論和選自諸譜的琴譜,其中的法則部分對古琴的律學進行詳細的說明,并配圖來形象表達,除此之外還對古琴的彈奏方法、指法、要素一一詳細介紹。在配圖中,其中《五音相生圖》與《龍吟館琴譜》中的《五音相生次序圖》極為相似;《十二律相生圖》與《龍吟館琴譜》中的《律呂隔八相生圖》《五音琴面音律十二圖》與《龍吟館琴譜》中的《琴面正律》是一樣的。可以看出,《龍吟館琴譜》對王露的思想體系產生一定的影響,他對其中收錄的理論也深入貫徹。左右手指圖式中,王露繪出每種手指手型共16幅,這樣不止只有文字的表述而增加示范,也為學習者學習古琴手型提供形象的參考圖例。除此之外,王露在每首琴譜后面都做了注解,說明琴曲的背景,來歷,幫助當時的學者理解曲譜,這與《神奇秘譜》極為類似,但在其他琴譜中是很少見到的。這樣一來就增加了其史料價值。在今天看來,這是一筆寶貴的研究資料。
《正應和同四字說》分別說明了正、應、和、同四個字的出處,分別來自于《后漢志》《樂記》《春秋左傳》《樂記》。這三部史書的共同點就是對儒家思想進行頌揚,“正、應、和、同”四個字也是對儒家音樂思想提倡中正平和、同聲相應最好的詮釋。《論仙翁轉弦歌不可法》中指出,不應該用仙翁調弦,而應以音律為準,應該按照本身的規律去調弦,如果只為了簡單按照仙翁調弦便不會真正掌握調弦的要領,他要求不能靠捷徑,必須要真正領會貫通。可見王露對待學問的態度是極其認真又負責的。《琴有五不彈》和《琴有十二宜彈》指出彈琴的時間、場合與對象,由此看出王露把古琴當成一種文人音樂,是一種遇知音,抒發情感、陶冶情操的美好。《琴聲十六法》中,他提出十六個字,輕、松、脆、滑、高、潔、清、虛、幽、奇、古、潺、中、和、疾、徐。與徐上瀛《溪山琴況》提出的24況十分相像,都是要求琴聲應有的情況與狀態,主要是追求中和、虛無的至高審美標準。
《琴學須知注解》中用一首詩把學琴的注意事項簡明概括出:“聲玩綽注須從遠,音歇飛吟姑用之。彈欲斷弦方得妙,按令入木乃稱奇。輕重疾徐蒙接應,撞揉行走怪支離。人能會得其中意,指法雖深可盡知。”每句詩后還跟著詳細的解釋。《指法十要》、《指下十善》《指下五功》《指法五忌》這四個部分只要是對彈琴時的指法加以規定與概括,總結了什么該彈得指法、手型,什么是不該彈的,不僅把正確的指法羅列出來,也羅列出錯誤的來加以避免。《左右手指法像形名目》王露依舊用簡短的詩句描述了指法,并加以解釋,使其富有文學性。可見王露是一位不僅具有高超古琴、琵琶技藝的音樂家,還是文化底蘊十分豐厚的文人。《五音琴旋宮十二調泛音譜》、《七音琴旋宮十二調泛音譜》對每個琴調進行列舉并加以說明,之后又進一步闡釋:“五音琴調總之不過五調惟高下不同。……以五音琴緊調有七縵調有四,此譜雖有往而不返之失實得古調之正傳焉。”“此七音琴調總之不過七調……所以明不隔八相生之意蓋七音琴失傳已久,今空有此調惜乎七音去不傳矣。”五音的琴調是音高的不同,七音琴調超不過七調,但是七音琴已經失傳,現在只有七調卻沒法再傳承下去了。表達了王露對失傳傳統文化的痛心與遺憾。最后的兩節《右手指法》與《左手指法》一共記錄了右手指法41種和左手指法79種。既對左右手指法做了具體的歸納與解釋,還豐富了琴譜內容,使之更加系統化,形象化。
其中在凡例中提到:“惟法則二編系編者自作”,說明法則均為王露自創理論,這個說法是有待考證的。從卷六的《琴聲十六法》來看,王露所提到的十六個字出自于宋代冷謙著的琴論《冷仙琴聲十六法》,其內容也是完全一致的。卷六中的《琴學須知注解》《指法十要》《指法十善》《指法五忌》則全出自于清代的《五知齋琴譜》。同為卷六中的《琴有五不彈》這一部分所提到不能彈琴的幾種情況,這則是自古以來古琴的練習原則。
《玉鶴軒琴學摘要》作為諸城琴派的代表琴譜,對研究諸城古琴是一份珍貴的資料,同時,此琴譜也是一份十分珍貴的史料財富。張育瑾先生提到,之前他懷疑《長門怨》是不是諸城琴家作曲的,因為古琴曲《長門怨》與琵琶曲中的《長門怨》都是由諸城傳出,其他的地區沒有發現這個曲子,但在《玉鶴軒琴學摘要》中王露對《長門怨》的曲子來源做的注解表明,表明此曲并不是諸城琴家所作。正是由于《玉鶴軒琴學摘要》中對每個曲子來源做出的記載便輕松解答了這一歷史的遺留問題,增加其歷史價值。與諸城琴派的其他代表琴譜相比,在琴譜理論部分王露增加一些圖例,使這些學琴的技法更加一目了然,記憶更加深刻。《玉鶴軒琴學摘要》集之前諸城派琴譜之大成,吸收融合前人琴譜的精華和代表性曲目,使它更具有學術價值。
[1]魯封.五知齋琴譜[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1962.
[2]張育瑾. 介紹兩部最近發現的山東古琴譜[J].人民音樂,1962(02).
J607
A
楊康寧(1988—),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助教,文學碩士,聊城大學東昌學院音樂系,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