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瑋婷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音樂教學夾縫中的原生態唱法
彭瑋婷
(中國音樂學院,北京 100101)
原生態民歌這個概念一直以來都被專家學者所熱議,而由原生態民歌帶出的原生態唱法也是眾多專家學者所討論的中心,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去關注原生態唱法?
音樂教學;原生態唱法;原生態民歌;傳承
原生態民歌是在我國不同的少數民族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因歌曲風格眾多且韻味因地域的不同又獨具一格,因而它就擁有民族唱法所沒有的發聲技巧。原生態唱法本身有的一套獨特的發聲技巧和演唱方式,比如蒙古族的長調,新疆的木卡姆,廣西黑衣壯過山腔等,都還保留著非常豐富的原生態民歌資源和純正的原生態唱法。那么,原生態唱法是不是原生態民歌傳承的重要因素?
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唱法有三種,分別為民族唱法、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三種唱法,美聲唱法經過傳統的繼承與延續,直到現在已經有了一套非常完整且科學的發聲訓練方法。美聲唱法講究腔體的共鳴,強調整體的歌唱感覺且聲音具有穿透力。通俗唱法則以口腔共鳴為主,多用真聲并且盡量保持自身自然的狀態去演唱歌曲。而民族唱法我們簡單的把它概括為三個階段,首先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以郭蘭英老師為代表的民族唱法,注重語言“說”的音樂感情,融入了一些傳統的戲曲元素和發聲特點;其次是上世紀的六、七十年代以李雙江老師等為代表的歌唱家們,他們打破了以戲曲元素為基礎的傳統發聲方法,打開喉嚨、融入假聲,使聲音變得圓潤且感情更加豐富;最后是上世紀的八十年代開始,以宋祖英、吳碧霞等這些新生代歌唱家為代表,中國許多聲樂教育家開始系統的學習和研究美聲唱法,在具有中國民族聲樂特色的演唱基礎上,融合了西方美聲唱法科學的發聲方法,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學院派”的民族唱法。
原生態唱法不同于美聲、民族和流行唱法,不需要強大的技巧和科學發聲方法。它通過自然流露出的情感來帶動自身的唱腔,根據不同地域、不同方言,所產生的唱法特色也就不盡相同。原生態唱法雖不被如今的主流音樂文化所接受,但它作為我國各族人民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仍以其具有的歷史性、民族性、地域性等文化特征,帶著它從歷史洪流中所誕生和積淀的濃厚音樂文化內涵,在我們所未查覺的時間和地點里深深烙印在祖國的每個角落中。而優秀的民間歌手則是將它傳承下來的載體,這些民歌手得到了父輩的口口相傳后,再加上自身在生活中的積累,以原生態唱法的演唱方式將一首首有獨特韻味的原生態民歌傳承了下來。他們的演唱幾乎是想到什么就唱什么,既真誠又樸實,把自己心中對生活、家鄉的美好情感傳達給大眾。所以原生態民歌傳承的重要因素是原生態唱法。那么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去“關注”原生態唱法?
首先我們要“關注”的是校園,校園的傳承是原生態民歌傳承的主要且最直接的途徑。我們都知道高校中的聲樂教學一般以美聲、民族和流行三種唱法為主,由于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歐洲文化中心論”曾一度主導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進程,中國民族聲樂的唱腔融入西方美聲唱法的唱腔雖然給我們高校中的民族唱法帶來的一股新鮮的發展方式,但是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種模式化的音樂教學方式。原生態民歌由于自身的區域性特點的限制而無法得到傳播,一直以來都被淹沒在主流音樂文化的大勢之下。高校中的學生由于受到主流音樂教學的影響,不愿接觸本民族的音樂文化,甚至覺得原生態民歌和原生態唱法只是鄉野情趣,不能登“大雅”之堂。在這段時間中,原生態民歌傳承的腳步基本停滯不前。從這就引發了廣大專家學者的思考,原生態唱法在音樂教學中為什么得不到專家和教師的“關注”?我國有多少高校在音樂教學中真正開設過和“原生態唱法”有關的課程?
由中國音樂學院張天彤教授所開設的“原聲民歌進課堂”這一門研究生的選修課則給廣大專家學者帶來了很大的啟發和感觸。這門課程是張天彤教授在2013年9月,依托北京市教委“研究生教育——學科建設”專項平臺,面向研究生層次開設的選修課程。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們可以有機會接觸作為中國音樂“母語”的原生民歌,意旨在感受、親近傳統的同時去認識傳統,并竭力掌握原生民歌的演唱風格與學理。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并激發學生們的文化自覺并使其生發出堅守傳統的責任意識。教學形式主要以民間藝人走進課堂教授民歌,同學們集體對藝人進行采訪,對課堂與學習的民歌錄制音頻,記譜模唱,最后進行學術匯報。對于這樣的形式筆者認為能讓學生最大限度的直接關注原生態民歌和唱法,對于在聲樂表演類的學生就有了很大的學習與提升空間,能讓他們關注原生態唱法,在將來的學習和演唱的道路上能充分運用。
針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根據不同地區或地域的中小學進行音樂課程的定制。比如在陳玉丹教授的《讓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樹常青——廣西學校民族音樂教育實踐與探索》一文中提出針對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設計四個不同的民族音樂課程“套餐”。分別是以民族音樂風和劃分、以民族音樂學習領域劃分、以學校層次劃分和以教學條件劃分,為學生打開一把了解民族音樂大門的“鑰匙”。又如廣西南寧市第十四中學開設了獨弦琴特色教學課程,不僅讓學生感受和體會獨弦琴這個民族樂器,還讓學生們了解了京族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學校還專門組織了一個由20多名不同年級學生組成的獨弦琴樂隊,參加了許多廣西區內乃至國內外的交流與演出。
近幾年,社會媒體和各大電視臺對于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重視。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眾多具有濃厚中國文化特色的節目掀起了繼《百家講壇》后的新一輪文化類節目熱潮,也呼喚更多文化類節目的出現。《中國民歌大會》是中央電視臺在2016年國慶期間推出的一檔大型民歌競技類節目,一季共有八期。節目以“講好中國故事,唱響時代贊歌”為主題,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以中國民族民間原生態歌曲為內容主體。《中國民歌大會》在競演形式上借鑒了現如今許多音樂類節目基于觀眾投票和評委投票兩種產生獲勝者競技方式,并作出了新的嘗試。在筆者看來《中國民歌大會》弱化了競技元素和擂主這一概念,轉而把重點放在各民族民歌的展演和向大眾普及民歌知識,這樣使得大眾的注意力會在民歌和原生態唱法上,能直觀地讓大眾感受民歌的多樣性及每個民族不同原生態唱法的魅力。這樣的“關注”方式是基于大眾的積極性和調動大眾對于我國的民族文化自覺性為基點的。讓大眾在了解民歌的同時在不知不覺間對原生態唱法有的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有益傳播。
綜上所述,原生態民歌這個概念到如今已經深入人心,而讓原生態民歌能更好的傳承下去最重要的是通過以上提到的或者今后新探索出來的有力的方式讓大眾對原生態唱法的概念有所“關注”,而作為專業院校的老師和同學們更應該了解和研究原生態唱法,我們要做的不僅僅停留在知曉,我們應讓優秀的傳統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1]張天彤.對話“原生”與傳承“母語”——“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研究”課程略述[J].中國音樂,2016(04):149-154.
[2]喬建中.“原生態民歌”瑣議[J].人民音樂,2006(01):26-27.
[3]樊祖蔭.由“原生態民歌”引發的思考[J].黃鐘,2007(01):94-96.
[4]撞擊與轉型——論原生態民歌傳播主體的萎縮[J].音樂藝術,2006(02):104-111.
[5]李素娥. “游離”與“扎根”——由“現代民族唱法”與“原生態唱法”問題引發的思考[J].中國音樂,2006(20):100-104.
[6]柏華.聲樂藝術中的奇葩:原生態唱法[J].名作欣賞,2012(21):171-172.
[7]張智斌.原生態唱法與聲樂教學之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25(02):71-74.
[8]李梅.“保護”還是“破壞”?——由青歌賽“不再單獨設立原生態組”想到的[J].人民音樂,2013(05):52-53.
[9]陳玉丹.讓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之樹常青——廣西學校民族音樂教育實踐與探索[J].全國第四屆中小學藝術教育科研論文報告會,2013.
[10]肖艷莉,莫婷婷.廣西特色樂器引入高中藝術教育的實踐與探討——以南寧市第十四中學獨弦琴教育為例[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6(03):221-223.
J616
A
彭瑋婷(1991—),女,壯族,廣西南寧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