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嬌
安陽工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法治思維下網絡公共領域的重構
汪文嬌
安陽工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公共領域”一詞自由德國社會學家哈貝馬斯概念化以后,成為了歐洲主流政治話語之一,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躍發展,“公共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被中國學者提出并應用于政治領域,尤其是網絡公共領域突然興起,憑借著空間的開放性和自由性激發起民眾對于訴求的呼吁。然而,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非理性”,我國民眾還“民智未開”,一個健康成熟的公共網絡領域還有待建成。
網絡公共領域;法治;理性
傳統公共領域消跡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互聯網的突起也偶然地促使了網絡公共領域逐步邁入大眾的生活當中。然而,互聯網的最主要特征和優勢就是它不可替代的技術性,這一優勢也造成了它只能作為權利發聲的一個窗口,卻不能保證所發出來的聲音都是理性的,長期如此,很容易衍生出諸多沖擊社會穩定的不良因子,網絡亂象因此誕生,權利發聲之窗也因此閉合。僅從社會表面來看,這是網絡本身的“非理性”所造成的必然結果,但實質上,權利的發聲人才是真正的主導者,網絡是客觀的,不可更改的,它的發展方向和利用價值是由具有主觀意識性的民眾進行主宰?!袄硇浴钡拿癖姇I造晴朗的網絡空間,也會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反之,“非理性”的民眾則會使網絡空間變得渾濁,發生諸多社會矛盾。網絡公共領域既然為社會公眾創造了龐大且自由的議事廣場,就要充分利用起來,使公眾可以在這個平臺上交流、共同、協商,真正做保障合法權利,為權力和權利的行使尋求合法途徑。
哈貝馬斯指出,“所謂公共領域是指介于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進行調解的一個領域,這個領域中,有關一般利益問題和批判性公共討論能夠得到體制化的保障,形成所謂的公共意見?!雹籴槍χ袊膶嶋H情況,在中國衍生的網絡公共領域與哈氏所提出的公共領域有不同之處,因為公共領域的現實空間尚未形成,所以公民只能寄期望于新興的網絡虛擬平臺來表達自己的意愿。
首先,網絡公共領域的開放性促使拓寬了公民表達意愿的路徑。眾所周知,法律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書,這本保障書的書寫者本應是公民本身,但基于中國的特殊國情,不可能將每一個人的意思表達都寫進去,只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民主功能將公民意思公之于眾。這一民主制度途徑猶存已久,但是民主功能卻有待完善,人民代表與公眾之間缺乏一個平等的、公開的、有效的溝通途徑,所以由人民代表所形成的意思表示的確是理性的,有智慧象征的,但不一定是全面的。普通公民要想在政治領域中行使民主權利,表達訴求,目前為止只能通過互聯網提供的虛擬平臺。這個虛擬平臺的出現刺激了多年以來公民表達各種意愿的強烈愿望,網絡公共領域的發展對于民主制度的現實、全面落實提供了便捷途徑?!盎ヂ摼W在社會輿論表達與聚合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雹?/p>
其次,網絡公共領域為公眾的情緒宣泄提供了平臺。公民的不滿情緒大多來自于行政權力的行使,正當的權力行使會得到公民的擁護,那么不當的權力行使呢?會衍生出腐敗現象?!案瘮。沁@個在健康的社會機體里滋生并蔓延的‘政治之癌’。正吞噬著我們整個社會的公共資源,腐蝕著我們的心靈,正成為阻礙轉型社會良性發展的主要社會問題之一”③。民眾理想中的期待是權力充分尊重權利,權力充分保障權利,然而現實中公民所感所知的是權力制約權利,權力壓迫權利,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表達不滿情緒,公民會選擇網絡信息傳播的途徑,方便、快捷,而且能夠引起一定的社會效應。一旦公民的權利訴求和不滿情緒在這個平臺上得到回應,便會激起“反腐網絡”高潮。
公眾通過網絡平臺監督權力,表達訴求,卻不能用理性思維認知表達得是否妥當,甚至可能產生以網絡輿論強拆民主制度的立足之地,消解法律的規范性效力。所以,互聯網的公開性和技術性是否能夠真正轉型為哈貝馬斯所稱的公共領域有待進一步確實。
所有的社會問題,不論它們來自民意還是官方、不論具體還是抽象、不論是春秋大義還是雞毛蒜皮,都得運用法言法語來轉化成法律問題,站在法律的立場上進行分析判斷。然而,中國人尚不具備講求形式邏輯、講法說理的法治思維,網絡平臺上的出現的政治參與訴求、權利表達訴求與中國特色協商民主有不同之處。真正的協商民主是需要有程序性作為保障的,在程序形成的過程中要理性交涉,不是一個人的理性,而是大眾的理想,不是一個人的沖動,而是公眾利益的集合。正是因為網絡公共領域中缺乏了程序性的規則,所有習慣性的道德敘事在這個平臺上變成了議論紛紛,即公眾們所關注的不是某一具體事件事實、法律依據,而是“當事人具體的身份,對當事人的性別、階層、親屬以及社會關系網絡等個人信息抱有強烈的探尋欲望,并對事件的發生總是傾向于從身份信息上去尋找答案,并對任何司法判決都賦予身份解釋的意義。”網絡輿論監督或者權利表達很有可能變成簡單的順從民意。法治、理性、民主再無立足之地,取而代之的將是變動不居的洶洶民意。
從網絡公共領域中出現的種種社會現象可以反映出,網絡輿論體現的更多的是個體的價值追求或者認識,因而結論的產生會夾雜很多價值偏好或利益訴求,這并不是哈氏所提出的公共輿論,即共識。公眾的智力能量畢竟是有限的,從知識構建上來說,中國公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從民族信仰上講,中國還不屬于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只有一個民族有了信仰,才會為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斷前進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豐潤的道德滋養?;谥R構建和民族信仰上形成的共識才是公共領域要起到的正確引導和積極作用,也才是哈氏提出公共領域的基石,理性共識氛圍中的公共領域才會推進中國的法治建設和和諧發展。
網絡公共領域缺乏程序性的核心在于缺乏了理性,公民沒有理性思維,網絡也是沒有理性技術。然而在哈貝馬斯的著作中,理性對西方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理性的另一個代名詞就是法律,法是經過理性思維、理性選擇的結果。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中,法學家秉承自然理性法律觀,認為法體現了自然理性,指導著實在法的創制和方向;人的主體化和理性化是現代性進程的必然結果,因為現代性正是一場高度贊揚主體精神和理性精神的運動。但是,現代性中的理性是以個體自我認同為基礎的,極易導致主體的中心化,在這個基礎上實現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和認同是極為困難的。哈貝馬斯在面對現代性所處的如此困境時提出的公共領域正是試圖努力解決如何使得主體間的相互理解和接受成為可能。網絡的自由言論空間確實是保障了公民的權利和意思表達,權力機關可以通過和公民展開對話的方式來行使職能,立法機構也在制定和修改法律過程中充分吸收公眾的意見。建立于理性的網絡公共領域中的平等協商所產生的共識不僅為權力機關行使權力的正當性提供了依據,而且可以成為民主法治國家制定出來的法律合法性的有力論證。但是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工具,理性公共領域的構建不能僅僅依賴單一媒介,還需要相關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公民素質的提升。只有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和法律素養才可以保證在互聯網這個話語平臺上有一個良好的協商氛圍,每一個參政議政的主體也都應該充分尊重這個平臺,明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將公平、正義、平等的觀念做為價值追求。
互聯網畢竟是一個還不成熟的“公共領域”,在這個空間內產生的信息容易混亂和不真實,加之并非所有參與討論的網民都是理性的,尤其是未經教育的網民在于他人進行交流對話時常附加主觀色彩,未經理性思考變得出結論?;ヂ摼W雖然根植于公民社會,對于體察民意、增強輿論監督和保障法律合法性來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充分推動中國法治建設,實現真正民主法治國家,就應當讓公民有足夠的法律意識,結合中國現狀和中國法治的需求,營造出真正適合中國國情網絡公共領域。
[ 注 釋 ]
①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②劉良.中國網絡公共領域的興起政府治理模式變遷[J].長白學刊,2009(1):79-84.
③舒國瀅.反腐敗與中國法治品格的塑造—剛性法治能力的形成所面臨的問題[J].社會科學戰線,1998(6):257-263.
G
A
2095-4379-(2017)25-0132-02
汪文嬌(1987-),女,漢族,河南安陽人,碩士研究生,安陽工學院,助教,法學理論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