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城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四川 雅安 625000
庭審實質化語境下訴辯的對抗與協作
——以某某市檢察機關推進庭審實質化為視角
郭 城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四川 雅安 625000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是從科學構造訴訟制度的高度,重新審視訴偵、訴審、訴辯的相互關系。庭審實質化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其基本目標是“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庭審實質化語境下,公訴人的指控舉證責任要完全到位,律師的辯護權要全面行使,律師與公訴人的對抗要充分得到體現,律師與公訴人的協作也要充分得到發揮。
庭審實質化;公訴人;律師;對抗;協作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這對檢察機關公訴工作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對辯護律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訴人與辯護律師這一法律職業共同體,如何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在庭審實質化的進程中提升對抗程度和創新協作方式,值得不斷的探索。
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此次改革并不是對現有訴訟構架的全盤否定,而是遵循刑事訴訟的規律重新建構偵訴與審判的關系。審判中心強調開庭審理對于整個訴訟程序的統領作用,庭審的關鍵性和決定性的作用顯而易見。庭審實質化旨在強化審、控、辯各方的主體作用,讓控方承擔舉證責任,讓辯方有話可說,法官則居中保障各方的訴訟權利,最終由親歷法庭的審理者作出指控是否成立的裁決。
刑事訴訟活動中,控訴與辯護如影隨形,沒有控訴就沒有辯護,律師與公訴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體。庭審實質化是庭審發揮實質功能和決定性作用的根本途徑,只有實現庭審實質化,法庭審理才會成為定紛止爭的終極站,正義才會以看得見的方式實現。
公訴權是檢察機關履行法律監督權的途徑之一,庭審實質化語境下更加強調公訴機關指控犯罪的客觀性,公訴活動是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控訴犯罪,同時也代表國家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因此在庭審中公訴人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秉持的執法理念是客觀公正,既要站在維護法律正確實施的立場,也要維護公平與正義。
律師的執業權利是基于當事人對其權利的讓渡,刑事案件中律師作為被告人的辯護人,其終極使命是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庭審實質化對律師業而言機遇與挑戰并存,正如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強調的:“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切實規范律師執業行為、充分發揮律師在全面依法治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律師在庭審中要憑借法律知識,要遵循訴訟規則,要利用一切合理機會,窮盡所有辦法,充分行使辯護權,努力為當事人爭取合法的權益。
檢察機關的公訴權和律師的辯護權有共同的價值取向,都是以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前提,都是運用法律履行其職責;公訴人和律師同屬法律職業共同體,職業操守均是以事實為基礎,以法律為準繩。
公訴人是國家控訴權的行使者,其主要職責是提出證明被告人的犯罪事實及其危害社會的材料和意見,保障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公訴人雖然也有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權益的職責,但從庭審的架構上講,公訴人畢竟不是專門為維護這種權益而出席法庭的。辯護人則不然,辯護人是基于被告人及其家屬的授權,是專門維護被告人合法權益出席法庭,其職責是提供證明被告人減輕或者免除刑罰的材料,提出被告人無罪或者罪輕的辯解意見。辯護人的這種訴訟職能決定了辯護人在法庭審理中就公訴人的指控要針尖對麥芒,即使掌握了被告人的不利證據也沒有進行指控的義務。
庭審實質化就是要改變案件的判決行政審批模式,公訴人與辯護人在法庭上的對抗不能蜻蜓點水,更不能走過場。公訴人的舉證責任要實實在在,為了提升舉證和示證的效果,某某市檢察機關積極推進刑事案件庭審多媒體示證工作,如在劉某某等多人販賣毒品案件中,通過多媒體示證,方便了辯護律師的質證,審理法官對證據的判斷效率也明顯提高,當庭對該案進行了宣判。
庭審實質化法庭要成為公訴人和辯護人的競技場,庭審中公訴人與律師針鋒相對的立場,唇槍舌劍爭辯,絲絲入扣的闡釋,從而有助于審理案件的法官兼聽則明準確判定事實,集思廣益正確適用法律,明察秋毫公正判決案件。法庭審理的對抗性越強,檢察機關的指控越能得到全面檢驗,其監督也更能實現全方位無死角。法庭審理的對抗性越強,律師發表意見的底氣也越足,只要于法有據的辯解不僅會說服法官,也會贏得公訴人的認同。如某某區院在辦理閔某貪污一案時,辯護人提出檢察機關指控閔某貪污的款項中有10萬余元用于單位購買辦公用品、租車等公務開支,不應計算在犯罪金額內,公訴人接受了辯護人的意見,要求偵查部門調取了相關證據,證明了辯護人反映的情況客觀真實,據此將10萬余元予以扣除。
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訴案件中被告人有罪的舉證責任由人民檢察院承擔”,當被告人被控訴以后就有權自行辯護或者聘請辯護人為其辯護,辯護律師介入辯護的時間更早,行使辯護權利的范圍更寬,實現辯護職能的途徑更廣。在法庭辯論中,公訴人和辯護人代表正、反兩方面,訴辯觀點可能是截然不同,也可能求同存異,甚至可能異途同歸。如某某區院審查起訴的鄧某某、蘇某涉嫌組織賣淫罪一案,辯護人的辯護意見認為,從查明的犯罪事實來看,兩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應當構成容留賣淫罪,公訴人經審查后采納了辯護人意見及時更改了罪名。
在庭審實質化的法治之路上,雙方的對立與協作均是圍繞庭審的需要開展的。如雨城區辦理的楊某某、楊某妨害公務一案中,二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法庭審理的前期均作無罪辯解,通過法庭調查,當庭播放了二被告毆打、威脅警察執法的視頻后,二被告人仍拒不認罪,辯護人利用休庭時間做了被告人的思想工作后,二被告不僅認罪服法也表達了對執法警察的歉意。
首先,在法庭審理中樹立訴辯雙方最激烈的對抗就是最有效的協作。俗話說“理不辯不明”,庭審中公訴人和辯護人酣暢淋漓地對抗,訴辯雙方通過抽絲剝繭的探尋事實,精細入微的甄別證據,針鋒相對的闡釋法律,事實會越辯越清楚,證據會越辯越清晰,法律會越辯越明白。公訴人在法庭上的目的不僅是勝訴,而是實現法律的公正,辯護人也不僅是為被告開脫罪責,也是要實現法律的公正。正因為有了法治這一共同的目的,公訴人和辯護人在法庭審理中激烈對抗其實也是一種協作形式。
其次,庭審實質化中訴辯雙方要將對抗與協作貫穿在案件審查的每一個環節。檢察機關可以充分利用門戶網站、案件信息公開系統、師預約QQ和微博、電話等方式方便律師閱卷,也可以探索律師異地閱卷新模式,實現了無紙化閱卷。在聽取方式上也要盡量給予律師方便,可以采取書面聽取、當面聽取和電話聽取三種方式。針對證據材料較多,案情重大復雜的案件,在開庭前可以通過庭前會議與辯護律師進行雙向證據開示,明確控辯焦點,互通庭審預案,這樣既可以提升庭審效率又增強的庭審對抗性。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確立法庭審理中的實質性對抗式訴訟模式。公訴人和辯護人在法庭上有獨立的訴訟地位也有各自的使命,既不受對方觀點的左右,也不受被告人意愿的約束,訴辯雙方都要依照事實和法律,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公訴人和辯護人在庭審實質化中將形影不離,雙方既分庭抗禮又要和衷共濟。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2]曹建明.著力構建彼此尊重良性互動的新型檢律關系[N].法制日報,2015-11-9.
[3]林鈺雄.開啟檢察官定位的新紀元——從奧地利刑事訴訟與檢察官制度的變革談起[J].檢察新篇,2010,07(8).
[4]顧永忠,陳效.中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發展研究報告[J].中國司法,2013(2).
D
A
2095-4379-(2017)25-0145-02
郭城(1975-),男,漢族,四川滎經人,本科,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