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維釵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四川 雅安 625000
論如何加強檢察機關生態環境資源監督工作
——以雅安雨城區辦理生態資源類犯罪案件處置情況為視角
朱維釵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四川 雅安 625000
近年來,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十分嚴峻,已經嚴重影響社會民眾生活和經濟的健康。如何落實綠色發展要求,加大對資源和生態環境司法保護,是時代賦予檢察機關的歷史重任。本文以問題為導向,分析當前雨城區生態環境資源現狀、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特點,深入查找生態環境執法司法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并總結生態檢察工作成功經驗,為加強生態環境資源檢察工作提出對策建議。
生態資源;預防犯罪;兩法銜接;綠色發展
(一)雨城區生態資源現狀
一是生態多樣性富集與生態敏感、脆弱并存。雨城區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青衣江、周公河等7條河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53.30萬千瓦。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植物種類繁多,分布廣,藏量大。森林覆蓋率50.3%。境內有被列為國家保護的有23種。然而,雅安地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且呈惡化趨勢,動植物資源逐漸減少,植被覆蓋率降低,滑坡、泥石流現象時有發生,水土流失等山地自然災害嚴重。二是城市與農村環境保護形勢嚴峻,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水環境質量有所下降,總磷超標已成為雅安水資源一個突出問題,水資源質量堪憂。磷污染廣泛來自農村面源污染。雅安畜禽養殖、農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重,而城鎮污水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特別是鄉鎮污水治理設施不完善、運行不穩定,導致流域總磷污染突出。土壤環境質量堪憂,長期施用的農藥殘存于土壤中,難以降解。
(二)雨城區檢察機關辦理破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概況及特點
2014年至2016年,雨城區檢察院審查批準逮捕公安機關提請批準逮捕各類破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23件25人,審查起訴62件83人,批捕人數和審查起訴案件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濫伐林木類犯罪,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犯罪仍然是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重災區”,三年來起訴濫伐林木案件15件17人,占起訴的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總人數的20.48%。三年來起訴非法采伐、毀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案件27件33人,占起訴的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總人數的39.76%。
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類案件呈現出以下趨勢和特點:一是犯罪手段極具破壞性。非法采礦、濫伐林木等這類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案件,其犯罪手段往往原始、粗暴,使生態資源遭受嚴重破壞。二是非法采礦犯罪案件數量上升。在我院與林業、公安等部門的配合下,我區涉林犯罪案件數量逐年下降,取得了較好成效。三是“產、供、銷”一條龍式犯罪模式較為突出,助長了犯罪態勢。如我院辦理的朱某某、萬某某等五人涉嫌非法采礦案中,朱某某以雨城區大興鎮龍溪村7組將重新修建一條生產生活便道為契機邀約萬某一、萬某二等人共同修建,在修建的過程挖掘砂石出售,朱某某與水津砂場達成協議,以每方45元的價格收購連砂石。每次開采的砂石都能在較短時間內出手,一定程序上助長了犯罪態勢。
(一)思想認識不夠統一
長期以來,各部門執法司法活動往往各自為戰,溝通協調困難。工作中首先拘泥于本部門的利益,若刑事案件的出現會影響考核時或為完成罰沒指標時,即使案件涉嫌犯罪也不愿移交司法機關查處。特別是有些地方將上繳罰沒款變相返還辦案單位,客觀上會助長執法司法中基于是否有利益的判斷而看菜吃飯的不良風氣。部分單位重視程度不夠,生態資源領域監管、兩法銜接工作開展不平衡現象突出。
(二)調查取證不規范、不全面,收集固定證據意識需要加強
由于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辦案要求、執法手段有所不同,在辦案過程中對案件的定性、證據的收集、審查判斷等方面容易產生認識不一,導致對物證的提取固定不及時,有些物證應當做鑒定而未做的問題也比較突出。同時,立案標準模糊增加了查處的現實困難。在非法采礦案件中,刑法修正案(八)立案標準中將“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和“造成礦產資源嚴重破壞”修改為“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的標準至今未能確定,導致司法實踐難以操作。此外,有一些行政執法機關過早的處理掉了有關涉案物品,給辦案造成困難。
(三)影響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類案件“兩法銜接”工作開展的主要問題
一是重行政處罰、輕刑事追究,導致此類案件屢禁不止。破壞生態資源領域犯罪刑事嚴峻,群眾感受強烈,但是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多,移送公安機關刑事立案案件極少。例如,2014年至2016雨城區林業局涉林案件行政立案104件,其中向雨城區公安機關移送涉林案件線索3件,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數量僅占行政處罰案件的2.88%。一些行政執法單位處于各種考慮,不及時報備、不按規定填報相關數據的情況普遍存在。二是調查取證存在很大的難度。破壞生態資源類犯罪案件設計專門性問題多,而司法鑒定機構少,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鑒定意見難以適應最新刑事訴訟法的要求。對于礦產資源的定性往往需要到省級國土部門才能進行,而對已采伐的礦產資源數量的認定就更加困難,公安機關在偵查過程中很難對涉案的礦產資源數量作出準確的認定。而在大部分非法采伐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等案件中,作案人員的作案地點往往在深山中,且每次采伐的數量都不多,犯罪行為很難被發現。三是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工作人員設置不足,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爭取黨委、政府支持,設立專門機構
建議根據生態環境保護檢察工作的實際情況適當增加人員編制以及提升職級,同時加強對檢察人員的專業培訓,提高現有人員的專業水平,為堅決查辦和預防環境職務犯罪、促進生態環境資源行政管理秩序的規范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大力推進法制宣傳,提升群眾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利用“趕場”宣傳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防火、保護林木、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等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通過電視、報紙、兩微一端等多種方式建立適合各個年齡層次、全覆蓋的宣傳教育平臺。另一方面發揮農村“兩委”和駐村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開展多種形式的衛生、環保宣傳教育,引導廣大農村群眾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形成自覺保護生態資源和積極同破壞生態資源違法行為作斗爭的社會氛圍。
(三)進一步探索和完善生態檢察工作機制,繼續深入推進恢復性司法制度
可以探索將傳統林業案件的復綠補植機制逐步運
用和推廣到生態資源類違法犯罪案件中,對于非法采礦、濫伐林木等破壞生態壞境的案件均要求嫌疑人恢復原狀、修復環境或者賠償損失。對于將犯罪危害降到更低的犯罪嫌疑人,可以考錄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切實將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對國家對公民的危害降到最低,實現懲罰犯罪與保護生態、綠色發展的有機統一。
(四)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領域調研,全面促進本地區綠色發展大局
目前,我國法律中對于生態環境領域相關法律法規較多,缺乏系統性比較一致性的規定,對于行為主體的責任追究往往難以操作。諸多原因導致破壞生態資源資源違法犯罪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客觀上助長了這類犯罪的發生。檢察機關因主動負擔起維護生態環境,保障綠色發展的重任:一是在通過司法辦案宣揚正義的同時加強生態法制宣傳,以案說法,培養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和法治氛圍;二是要認真研究疑難復雜案件,辦理個案,研究類似案件等方式,認真研究查處生態壞境資源領域存在的薄弱之處,以檢察建議、檢察意見等形式向森林公安、水務局、林業局、環保局等有關單位提出意見和建議,督促行政執法機關從嚴查處破壞生態資源領域違法犯罪,推進環境治理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1]趙剛.淺談檢察機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法律監督職能[J].中國環境法治,2010(1).
[2]汪興東.基層檢察機關加強生態環境多維保護現狀及路徑研究[J].法制博覽,2016(9).
D925;D
A
2095-4379-(2017)25-0153-02
朱維釵(1989-),女,漢族,四川邛崍人,本科,法學學士學位,任職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區人民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