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花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00
我國秘密偵查制度研究
金玉花
南京工業大學,江蘇 南京 211800
隨著科技社會不斷發展,犯罪手段和方式日新月異,傳統的偵查方式不能滿足偵破現代化犯罪的需求。而秘密偵查手段得出現,實現一定程度上控制犯罪的目的。但由于秘密偵查的本質特點帶有侵權性,如果使用不合理容易失去控制,不僅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更加對國家執法機關的公正性造成損害。因此對我國秘密偵查制度進行研究,顯得尤為必要。
秘密偵查;人權保障;法律完善
(一)秘密偵查的概念界定
對秘密偵查的概念進行界定是我們對秘密偵查制度進行研究的前提條件。我國的法律并沒有對秘密偵查的概念進行明確規定,大多是由理論界的學者進行解釋,難以達成一致,筆者認為對秘密偵查概念的界定應該包括以下幾點:確定秘密偵查的主體;規定秘密偵查的適用條件;嚴格秘密偵查的程序條件;限制秘密偵查的適用范圍;強調秘密偵查的從屬地位。
綜上述,筆者認為秘密偵查是指偵查機關針對嚴重性犯罪采取傳統的偵查手段仍難以破獲的特殊案件,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批準后,對與案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特定當事人在其職權范圍內可采取隱秘性的偵查措施獲取證據材料,從而揭露犯罪行為、偵破案件的專門偵查方法。
(二)秘密偵查的特征
1.秘密性
秘密偵查的秘密性又稱隱蔽性,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特征,重大案件得以偵破就是以其秘密進行為重要前提,不容易被偵查對象發現從而找到突破口。
2.程序性
由于我國刑事訴訟中更強調打擊犯罪,缺乏嚴格的審批監督程序,很容易進行暗箱操作,直接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秘密偵查的使用進行嚴格的程序規制,如果一切按照程序辦事,嚴格執行法律規定,權利濫用的情況也不會如此之多。
3.強制性
秘密偵查措施是十分嚴厲的強制性措施。對秘密偵查而言,無論采取何種秘密偵查措施,只要其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經過批準,偵查機關便有權可對被偵查對象進行偵查活動,它的實施不以被偵查對象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一)我國秘密偵查制度的立法現狀
秘密偵查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雖然早已獲得廣泛應用,但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我國法律沒有對秘密偵查這一制度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只是簡單籠統的散布于幾部法律之中。
我國《國家安全法》第十條和《人民警察法》第十六條分別規定了:國家安全機關偵查危害國家安全犯罪的案件、公安機關在偵查普通刑事犯罪案件時,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后,都可以采用技術偵察措施。上述兩部法律只是對部門權力進行的解釋,對有關技術偵查的適用范圍、審批程序等問題都沒有明確規定。①
為了完善偵查制度,2012年修改的《刑事訴訟法》新增了“技術偵查”這一節,強化了對偵查措施的規范、制約與監督,是偵查制度的一次重大飛躍。
(二)《刑事訴訟法》有關秘密偵查制度的立法缺陷
2012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將秘密偵查進行了法律意義上的規定,然而,法律也存在滯后性,不能面面俱到,2012年《刑事訴訟法》對于秘密偵查的規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1.沒有明確規定秘密偵查的適用范圍
我國在制定關于秘密偵查措施的規定時,采取的是列舉式的方法。只列舉規定對于恐怖活動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犯罪、重大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或其他對社會危害嚴重的犯罪才使用秘密偵查措施。然而,對于秘密偵查的適用對象法律并沒有給出限制。
2.沒有明確規定秘密偵查的適用條件
秘密偵查作為特殊的偵查手段,不達到一定的必要性是不能適用的,只有在采用傳統偵查方式都不可行的前提下做為最后的手段使用。為避免權力濫用,對秘密偵查的使用條件必須加以限制,刑訴法在立法上需要對其適用條件作出明確規定。
3.缺乏嚴格的審批程序
刑訴法中規定公安機關經過嚴格審批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但是“嚴格”如何來界定?由誰專門負責審批?以什么形式審批?審批的內容有哪些?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偵查機關的權利便被無限擴大,程序的不公將會導致整個司法體制的不公,如果忽略程序的重要性,筆者認為秘密偵查制度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4.對違反秘密偵查的行為沒有規定其救濟途徑
秘密偵查措施本來就是為了打擊犯罪,保障社會穩定,但給公民帶來便利的同時,同樣也侵犯了公民的權利。對于違反秘密偵查規定的偵查人員應有哪些程序性制裁措施,以及對被偵查人員造成損害的情況下誰應當為其提供賠償,提供哪些賠償,法律并沒有作出規定,公民權利難以切實維護。
(一)對我國秘密偵查制度的立法建議
我國秘密偵查制度有關問題規定十分分散,且許多內容規定不明確,本文具體對秘密偵查的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審批程序及監督措施等方面進行立法上的補充,不斷完善我國的秘密偵查制度。
1.限制秘密偵查的適用范圍
一般情況下,各國限制秘密偵查適用的案件范圍有兩種,一種是重大危害性案件,一種是隱蔽性強的特殊案件。這兩類案件偵查人員采用普通偵查手段難以偵破,所以采用秘密偵查措施是最有效的方式。因此筆者認為秘密偵查的適用范圍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窄,應該包括:恐怖組織犯罪、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黑社會性質犯罪、毒品犯罪、殺人搶劫等嚴重侵犯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犯罪、貪污賄賂犯罪以及走私類犯罪。
2.限制秘密偵查的適用條件
秘密偵查措施大多數是在秘密的情況下實施的,權利很可能造成濫用。筆者認為秘密偵查的適用有兩個條件是必須滿足的:一是必須先采用普通偵查方式先偵查案件,當采用普通偵查方式確實存在重大危險性難以收集證據才可以采用秘密偵查措施偵查。二是采取秘密偵查措施必須首先要有證據證明采用普通偵查方式存在上述情況。如果偵查人員采用的方法存在危害到公共安全或者重大人身安全的可能性,應當停止采用秘密偵查,以保障人民利益為重心。
3.限制秘密偵查的審批主體及適用程序
在我國的司法體制下,一般由公安機關或人民檢察院對是否采用拘留或逮捕等強制性措施進行審批,但是這種審批權限的設置存在一定弊端,體現不出執法的公正性。在大多數西方國家,檢察官想要對公民進行竊聽、扣押等強制性措施,必須得到法官的授權,然后由法官發布許可令狀。考慮到我國的實際情況,筆者認為應當將有逮捕審批權的檢察機關作為審批主體,由檢察機關進行審批的內容應當包括:從事的秘密偵查措施的種類和期限、由哪個機關負責執行秘密偵查措施以及非法適用秘密偵查對公民合法權利造成侵害應當承擔的后果。
(二)對我國秘密偵查行為的監督與救濟完善
沒有監督的權利必然會被濫用,更意味著公民的基本權利將遭受嚴重侵犯。因此,采取秘密偵查措施打擊犯罪的同時,需要對偵查行為進行監督,還需賦予公民一些必要的救濟途徑。
1.對違法秘密偵查的實體與程序性制裁
在進行秘密偵查過程中,偵查人員往往由于疏忽給被偵查對象造成損失的,偵查人員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所謂程序性制裁,是針對負責偵查、起訴、審判的人員承擔因違反法定訴訟程序造成損害而應承擔的不利后果,加大對違法者的監督與懲罰力度。
2.完善當事人的救濟途徑
對于非法使用秘密偵查措施給被偵查對象造成侵害的,法律沒有規定其后果及救濟途徑,基于此筆者認為被偵查對象在被證實是犯罪分子之前都是享有人權保障的,其在被偵查過程中遭到不法侵害,國家應對其承擔經濟上和精神上的賠償責任。對秘密偵查所獲取的證據,當事人應該享有知情權和使用權,可以對證據進行查閱;對于有異議的證據,被偵查當事人及其辯護人可在庭審中做出無罪或罪輕的辯護,偵查機關若是通過違法的秘密偵查措施而獲取的證據,應當賦予當事人或其辯護人非法證據排除請求權,保證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侵犯。
[ 注 釋 ]
①張嬌.淺析秘密偵查制度及相關問題[J].學理論,2013(17).
[1]龍宗智.淺談對偵查行為的司法審查制度[J].法律評論,2013(1).
[2]苗青秀.我國秘密偵查的立法完善[D].鄭州大學,2013.
[3]張衛.秘密偵查制度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
[4]呂玉茹.論秘密偵查中的隱私權保護[D].西南交通大學,2013.
D
A
2095-4379-(2017)25-0191-02
金玉花(1993-),女,江蘇常州人,南京工業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