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炎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一帶一路”與有約必守原則
黃 炎
沈陽工業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秦漢時期形成的以南海為中心與外國文化交往和交通貿易的海上通道則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習近平在2013年9月7日于出訪中亞各國期間首次提出各國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以及2013年10月提出的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兩項重大倡議就是我們所說的“一帶一路”。“一帶一路”東方融入亞太經濟圈,西方接壤歐洲經濟圈,跨越高山深海,十一條正在逐漸成形的國際經濟領域中最壯麗的經濟長廊。至目前為止已有10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入建設之中。然而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糾紛,為了保證這條壯麗的經濟長廊往更完美、更穩定的方向發展,防止經濟圈產生混亂,各國間則需要有條約與國際法的約束,必須信守條約規定,實踐自己作為締約國的諾言,履行自己的國際經濟義務,堅守有約必守原則。
絲綢之路;“一帶一路”;有約必守
(一)提出背景
習近平于2013年9月7日提出的各國共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于同年10月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結合簡稱為“一帶一路”。它貫通著中國版圖以及中亞、南亞、西亞等地域,且連接著亞太與歐洲兩大經濟圈。“一帶一路”作為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只要有意向的國家皆可加入進來。以我國不斷提升的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的開放程度、不斷發展的網絡技術、不斷優化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愈加完善的民主法制共現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期的背景,使得“一帶一路”倡議更加地據有說服性。
(二)“一帶一路”概念
“一帶一路”倡議是當今和平發展的主題和古代絲綢之路的文化相結合所產生的智慧結晶。以中國現如今在國際上日益強盛的影響力作基礎,積極帶動并發展與沿線各國的全方位合作關系,共同創建一體化格局。[1]從概念本身來看,它具有包容性、超越性、現實性及國際性等特點。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更上一層樓。“一帶一路”雖然沿用了古代絲綢之路之名,但卻并非單純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復辟,也不是對其他大國絲綢之路戰略的模仿,而是以充分把握和尊重歷史為基礎,將中國國情與世界發展趨勢相結合而提出的偉大創新之舉,更是智慧與眼光獨到的結晶。就如今社會來說,“絲綢之路”不再是一種線路固定的空間形象,而是由一段文化總結出的抽象符號。
(一)有約必守原則
“有約必守”本是一條歷史悠久的民商法基本原則。在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各國之間的合作與交往日益密切,被運用于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系之中,“有約必守”則順應時代地轉變為了國際經濟法中的一條重要基本原則,成為國際公法上的一條基本原則。“有約必守”顧名思義,即“條約必須信守”。根據簽訂于1969年,生效于1980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中提出,“條約必須信守”的意思是:凡是有效的條約對它的所有當事方皆有約束力。而有效條約則是指的按照國際法的規定,在程序法和實體法上都合法有效的條約。只有合法有效的條約才能對當事方產生相應的約束力。
(二)有約必守原則的基本內容
就國家之間的條約來說,“有約必守”指的則是締約國一旦參與到雙多邊經濟條約或協定中,就要在享受該條約所帶來的國際經濟權利的同時,也要受到該條約或者國際法的限制和約束。必須根據條約的規定來實踐,實現自己作為締約國所做出的承諾,履行自己的國際經濟義務。不然,若不履行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則標示著侵害了其他當事國的國際權利,構成了國際侵權行為或者國際不法行為,則相應的要承擔由此而產生的國家責任。
然而對于自然人、法人互相間或他們與國家之間簽訂的合同而言,“有約必守”指的是相關當事人的某些意識得到共識,達成協議,依法簽訂了合同,那么它就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除非遵照法律或者雙方當事人的意愿重新協定,單方當事人不得私自修改合同。任何一方無正當原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義務時,對方有權請求履行或解除合同,并有權就不履行或延遲履行所造成的損失要求賠償。
“一帶一路”是依靠我國與相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現存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積極主動地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而“有約必守”原則的本質在于保障國際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國際經濟活動大致是在各國分工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其基本規律仍然是由價值規律所主導的。各國參與國際經濟活動即參與到“一帶一路”中的目標往往都是能夠獲取相應的經濟效益。而國際經濟的基本保障則是由各國之間合理的利益分配來維持的。[2]利益分配由各國或主體之間達成一致意向并簽署的條約為據。只有所有主體皆遵守這份“條約”,才能保證國際經濟活動的順利進行和利益分配的合理化。各國或各主體堅守“有約必守”的原則,有利于公平合理地協調其間的利益分配,從而使得國際經濟活動的順利發展有所保障,能夠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在市場經濟前提下,我們強調要誠實守信、有約必守,是因為它是當代市場正常運行必不可少的條件。國際經濟市場同樣是現代市場的一部分,而國則由人組成,人與人的交往誠信不可或缺,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一帶一路”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導,倚靠著我國與多個國家之間的雙多邊條約或雙邊協定而發展的,條約中每一締約方都應當自然遵守條約中的承諾,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共同促進“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法律是對“一帶一路”持久、穩定發展的基本保障。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國對外基本以投資這種收益較長的方式為主,所以為了確保“一帶一路”的穩定發展,和在與其他國家的合作中獲得自己應得的經濟收益,就必須要有法律的確認。用以法律來規定,若其他締約方沒有按照條約中的約定的來履行則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我國可對其進行經濟制裁等。各締約國之間按照這些法律為基礎,簽署或立訂各當事方接受的條約。而保證這些條約被遵守和履行的核心也是國際經濟法最重要的基礎規則——“有約必守”。
目前為止,我國已經與三十多個國家簽定了“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其合作成果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項目方面,如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匈牙利—塞爾維亞鐵路、中國—俄羅斯東線天然氣管道等一批示范項目已經建成或正在積極推進。“十三五”時期,我國將于相關國家共同推進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中巴和孟中印緬六大經濟走廊建設。這意味著雙邊和多邊基礎設施項目合作面臨廣闊的機會。在建設中我國占據著主導地位,我國帶領著締約方共同發展,帶動著其他協議國家的經濟,首先我國要做到誠心誠意的對待沿線國家,跟那些與我國有雙多邊條約的國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在一帶一路建設下,無論我國何時與任意締約國簽訂的協議或條約,我國都必須完全按照協議或條約中的規定來實現并執行。要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同沿線國家開展合作,互幫互助,讓沿線國家得益于我國的發展,同時也不斷促進著我國內部的成長。
“一帶一路”的藍圖逐漸完整,一筆筆的勾勒伴隨著一步步的發展。目前已經有超過百個國家和組織參與建設之中,中國也與沿線的三十多個國家簽署了共建合作協議,同二十多個國家展開了國際產能合作,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各國際組織也持有積極、認可的態度和立場,以亞投行、絲路基金為代表的金融合作從無到有,一點點的不斷深入到內部,一些有影響力的標志性項目逐日完成。“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發展,從發展到壯大,發展速度和經濟成果遠超預期。“一帶一路”倡議在各國遵守“有約必守”原則之下就如風平浪靜的大海上航行的巨型航母,加入其中的各國就如航母中的乘客,不必擔心風浪所帶來的混亂。這艘國際經濟領域中的巨型航母在“有約必守”規則的庇護下平穩前行。
[1]范恒山.務實操作將“一帶一路”戰略落到實處[EB/OL].新華網,2015-7-19.
[2]朱文奇,李強.國際條約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4.
F
A
2095-4379-(2017)25-0199-02
黃炎(1993-),女,遼寧丹東人,沈陽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