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華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完善我國夫妻忠實義務的法律思考
陳桂華
天津外國語大學,天津 300204
夫妻應當相互忠實,是一夫一妻制的內在要求,也是一項重要的法律義務,直接關系到婚姻家庭的和諧與社會秩序的穩定。鑒于我國現行夫妻忠實義務的制度規定存在不足,本文主要從夫妻忠實義務的概念界定、夫妻忠實義務的法律屬性、夫妻忠實義務的救濟體系等方面提出進一步完善的措施和建議。
夫妻忠實義務;配偶權;損害賠償責任
(一)夫妻忠實義務的涵義
在學術界,夫妻忠實義務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忠實義務是指性的忠實,即配偶之間具有性的排他及專屬義務,也即貞操忠實義務。廣義的忠實義務除了性的忠實,還包括不得惡意遺棄對方以及不得為第三人利益犧牲、損害配偶一方的利益。此外,也有學者從社會學角度強調配偶之間感情與性的專一。
夫妻忠實義務是基于合法婚姻關系而產生的義務,與其他權利義務相比較,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征。首先,夫妻忠實義務具有身份性。夫妻忠實義務以合法婚姻關系為前提,合法婚姻包括依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形成的法律婚姻,也包括法律認可的事實婚姻。其次,夫妻忠實義務具有平等性和相對性。同時,夫妻忠實義務具有相對性,夫妻雙方彼此對對方負有相互義務。最后,夫妻忠實義務具有期間性。夫妻忠實義務僅存在于合法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如果出現了夫妻身份關系終止的法定事由,如配偶一方死亡、離婚或者婚姻被撤銷,夫妻忠實義務也隨之終止。
(二)夫妻忠實義務的屬性
我國《婚姻法》修正案第4條對夫妻忠實義務作了規定,但對夫妻忠實義務的屬性,學界存在著嚴重的分歧,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夫妻忠實義務屬于道德義務。學界對法律規則的邏輯結構主要有三要素說和兩要素說兩種學說,其中三要素說占主導地位,三要素說認為,法律規則由假定、處理、制裁三部分構成。夫妻之間有相互忠實的義務是處理部分,沒有制裁部分,所以不是法律規則,不具有法律約束力。另一種觀點認為,夫妻忠實義務是一項法律義務。
筆者認為,夫妻忠實義務是法律義務。道德與法律相互滲透,當立法機關通過立法途徑將道德義務上升到法律高度時,該道德義務便成為法律義務。雖然道德和法律的目標一致,但兩者調控的效果不同。道德義務的履行具有自主性和自覺性,其維系主要依靠人們的信仰、社會輿論、和風俗習慣等,一旦道德義務沒有得到履行,則無法實現道德對社會秩序的有效調控。而法律義務則不同,其具有強制性。我國將“夫妻應當互相忠實”寫進婚姻法,即表明夫妻之間的忠實義務,應由法律規范進行規制。
(一)我國夫妻忠實義務法律規制現狀
我國《憲法》第49條、《民法通則》第104條及《民法總則》第112條明確規定婚姻家庭受法律保護。《刑法》第258條、259條對重婚和破壞軍婚的情形也作了規定。此外,其他一些單行立法和一些地方性法規也對夫妻忠實義務也有規定。但針對夫妻忠實義務的法律規制主要體現在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
(二)我國夫妻忠實義務法律規制問題分析
1.夫妻忠實義務的法律屬性需要理清
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在結構體系上采取的是總則、分則和附則的立法模式。《婚姻法》將第4條夫妻“應當相互忠實,互相尊重”,置于總則之內,即應作為一項基本原則對待。此外,司法解釋(一)第3條規定,是一項不可訴條款。根據該條款,當婚姻當事人一方不忠實于對方,對方則不能依據《婚姻法》第4條提起訴訟,這足以說明該條款認為夫妻忠實不是婚姻當事人之間的一項具體的法律義務,無形之中將夫妻忠實義務推向了一種極為尷尬的境地。立法結構上的如此安排,以及定性不清晰,影響了法律的準確適用,當事人的婚姻權益也就無法得到應有的保護。
2.夫妻忠實義務的判斷標準需要重新界定
我國《婚姻法》修正案對夫妻間忠實義務的涵義沒有界定模糊。《婚姻法》關于夫妻忠實義務的立法規定集中體現在第4條和第五章中。涉及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情形主要限于重婚和與他人同居。而現實中,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并不能局限于貞操義務。與實踐中多樣化的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相比,法律規定僅列舉少數情形,致使婚姻法不僅難以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客觀上會放縱違反夫妻忠實義務行為的發生,導致社會倫理道德水平有所下滑,婚姻一方的合法權利應該如何維護也處于法律缺失的狀態。我們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立法模式。
3.夫妻忠實義務救濟制度需要修改和完善
首先,立法層面存在缺失。我國《婚姻法》第46條將重婚及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這兩種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規定為無過錯方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依據。但現實生活中,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多種多樣,像通奸、嫖娼等其他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行為,同樣是對無過錯方權利的侵害,這些行為發生的概率比重婚、與有配偶者同居甚至更高。
其次,司法解釋與立法宗旨的背離。具體表現:(1)司法解釋(一)第3條是一項不可訴條款,其對《婚姻法》第4條的解釋,限制了受害人請求救濟的權利;(2)《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29條第3款規定,受害人只有在離婚時才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若要獲得救濟,必須以離婚為代價。如果不離婚或法院裁決不準離婚的,受害一方則不可以提出救濟,因此,無過錯方也就失去了獲得婚內救濟的法律依據。也就是說,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無過錯一方不得以對方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為由提起訴訟。(3)《婚姻法》第46條明確了請求損害賠償的時間和適用的具體情形,但司法解釋(一)第30條對該權利作了限制。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基于《婚姻法》第46條規定向人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因此剝奪了無過錯方在協議離婚中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一)夫妻忠實義務的法律屬性及立法安排
對夫妻忠實義務在立法結構的安排上,我們可以借鑒法國、瑞士和意大利等大陸法系國家和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作法。如:法國《拿破侖民法典》“第五章結婚”之“第六節夫妻相互權利與義務”第212條規定:“夫妻負相互忠實、幫助、救援的義務”等。較之我國《婚姻法》將夫妻忠實義務置于總則的立法安排,這些國家在立法設計上,邏輯結構更清晰、更科學合理,夫妻忠實義務的法律性質也更加明確,因而可以避免學界和司法實踐因其法律屬性不明確而帶來的紛爭及由此產生的消極作用。
(二)進一步明確夫妻忠實義務的判斷標準
如上述所述,夫妻忠實義務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本文堅持廣義的夫妻忠實義務的定位,也就是說,夫妻忠實義務涉及夫妻之間的人身、財產及精神等層面。違反夫妻忠實義務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身體忠實、財產忠實及精神忠實。
(三)完善夫妻忠實義務的法律救濟
首先,建立婚內損害賠償訴訟機制。允許無過錯方既可以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提出損害賠償的請求,也可以在離婚之時提出損害賠償請求。這樣即突破了《婚姻法》第46條所規定的,無過錯方只能在離婚時才能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限制,從而為受害人及時獲得司法救濟提供了可能性,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受害人的法律救濟權利的實現。
其次,擴大責任主體范圍,將第三者納入夫妻忠實義務的責任主體范疇。對此,可以合理借鑒國外相關立法,將第三者納責任主體范疇,在法律上,對第三者作出明確界定,同時明確規定第三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方式。追究第三者的責任,不僅有利于保護受害者的婚姻權益,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1]李軍濤.當代中國婚姻忠實問題研究[M].河北:河北經貿大學出版社,2011.
[2]夏吟蘭.美國現代婚姻家庭制定[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3]陳葦主編.外國家庭法比較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
[4]黃蕾,俞來德.論夫妻忠實義務[J].政治與法律,2007(3).
[5]何曉航,何志.夫妻忠實協議的法律思考[J].法律適用,2012(3).
D
A
2095-4379-(2017)25-0209-02
陳桂華(1964-),女,漢族,天津人,博士,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