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詣博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043
央行定向降準制度研究與思考
晁詣博
北方工業大學,北京 100043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結構性改革的攻堅階段,“新常態”成為主旋律。部分產業的結構性調整是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題中之義。本文通過對定向降準政策的內容探究和時效性分析,探求其在經濟法上的定位,闡述政策利弊,提出相關法律制度的設計建議,以期實現定向降準政策的效用最大化。
定向降準;資源本位;制度設計
2014年4月,央行及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對符合三農金融服務要求的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適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由此開啟了“定向降準”的先河。
截至2016年,我國進行了七輪定向降準政策,包含面向涉農貸款比例高的農發行、縣域農商行、農信社、村鎮銀行等的無條件定向降準以及包含面向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非縣域農商行、外資行等的有條件定向降準,對其進行動態考評來進行考核調整。定向降準在近三年內頻繁實施,央行也針對“三農”貸款和小微企業貸款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那么定向降準的效果如何,在實踐中是否起到了我們的預期效果就甚為重要,因為這關乎這項政策的合理性、可持續性以及改進的方向。
(一)定向降準的時效性與合理性
根據相關學者從經濟學層面針對前六輪定向降準進行的分析,定向降準對農業和工業都有正影響,提高了農業與工業的產出水平和價格水平。由于相關數據有限,政策實施的時間較短,所以對于該政策的實效性分析仍然欠妥,需要更大量的數據和更長時間的觀察才能更好的考察其效果。
(二)定向降準的弊端
1.釋放資金總量有限,實施效果有待觀察
“定向降準”制度實施僅有數次,就目前而言,該制度能否真正帶動經濟結構優化與合理發展還有待觀察。根據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的預估,現在中國約有100萬億的存款,存款準備金率每降低0.5個百分點,對應釋放的資金量約為5000億。顯而易見,5000億對于100萬億無異于杯水車薪,即使考慮到定向降準的“定向”因素,該力量依然很弱。
2.釋放資金流向堪憂,制度監管迫在眉睫
雖然央行實施定向調控貨幣政策的手段“精準發力”,但是否是“好鋼用在刀刃上”人仍很難說。一方面這一大筆資金流出之后能否全部用于小微企業和“三農”相關產業很難說,資金的誘惑會使更多的人覬覦,如果沒有相關政策的監管,加之銀行系統內部的失職瀆職,“里應外合”,資金流向的轉變極有可能;另一方面,即使相關企業拿到了貸款,在房地產等暴利行業的利潤驅使下,很可能這筆資金又一次流入其他行業。如此這般,調控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
3.政策實施隨機性大,制度連續性有待加強
央行定向降準政策的實施有其自己的考核制度,并且有相關的考核規范出臺,滿足相關要求才能繼續或適合享用該政策。但值得注意的是,從整體來看,定向降準的實施仍有較大不確定性,市場難以確定政策的實施期限,就難以有充分的準備來實施相關制度,調整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政策上約束和激勵相關政策同樣值得深思。
央行創新推出的定向降準制度是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細化,屬于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是央行實施貨幣政策調整經濟的一種手段。定向降準是一種創新的手段,實施效果較為理想,筆者預計,定向降準不日將會成為一種長效化的機制,甚至上升到法律法規的高度來加以應用,并且將其形成制度在經濟法的層面也是合理的。經濟法講求資源本位,如果法律的制定能夠使得資源合理配置,最大化的應用,那么這個法律就是好的,值得運用和完善。定向降低存款準備金制度的提出是基于我國農業、農民、農村經濟落后,矛盾凸顯,以及經濟發展疲軟,這種有差別的降準,有利于引導資金流向,優化我國產業組合,使得經濟能夠朝著更加均衡快速的方向發展,是極其有利的,體現的資源的優化配置,是合理的。
定向降準就是利用貨幣政策工具調整經濟薄弱環節的手段,政策性明顯。結合上文對于該制度的利弊分析與構建相關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分析,筆者認為,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為定向降準保駕護航意義重大。
(一)關于制度完善的建議
1.完善并增加政策透明度
一方面定向降準制度與國家政策密不可分,另一方面目前政策的不透明與隨機性增加了市場和公眾的不確定性。因此,應完善政策出臺的制度化,增加政策透明度,增強市場信心。同時,要增加存款準備金內涵,厘清其效力和適用范圍,制定存款準備金相關法律制度,賦予其更多的功能、內涵、目的與作用,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打牢了定向降準的支持基礎。
2.完善財稅相關政策法規
定向降準制度要與相關法律法規配合實施,才能產生協同效應,有利于正向效應的最大化。對于“三農”和小微企業,一方面注入資金,另一方面可以加大相關財稅制度的支持力度,同時對于銀行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形成三方協同的合力,讓銀行自發自愿的為相關領域服務,并保證銀行自身的利益。
3.完善行政法律規范,從源頭上監管金融主體。要實現定向降準的精準發力,效用最大化,需要從管理層做到干凈準確。要加強統合監管與統一監管,加大違法違規操作的處罰力度,正本清源,防止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流向不明,也為更多政策的推行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4.完善融資細則,最大化定向降準作用。央行推出了定向降準范圍雖小,與全面降準相比也許資金量并不大,但是資金的集中供應以及貨幣乘數的作用,定向降準仍會起到很大作用。然而我們需要思考的是:降準政策為什么出臺?資金如何全部供給給相關產業?會不會出現個別金融機構拿到資金后因為房地產等高利潤的趨勢又將錢再次投入房地產市場而產生更大的泡沫?
這就需要央行在法律法規上進一步下功夫。制定定向降準的實施細則,完善監管,合理安排實施進度,確保資金的充分利用,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
(二)關于法律制度的設計
1.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在該法中添加關于定向降準的實施規范,明確相關金融機構主題的權利和義務,明確責任。以系列條文的形式將定向降準制度從推出到實施的每一個環節各主題的責任規定明確,使得相關主體有法可依。加大違
法違規處罰力度,建議高額罰款、降級撤職,情況嚴重的可以考慮入刑,以此來更好的約束相關主題,做好服務,嚴把審核關。
2.推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定向降準制度管理條例》。用條例從細節上規定每一個環節。
定向降準的推行條件。從經濟學角度合理計算定向降準制度推出需要滿足的條件,例如在某一產業的增速與整體經濟增速的比例不足某一數值時推出定向降準,或者某一具體產業環比增長低于某一數值是推出相關政策;也可以規定成立專家委員會,由相關經濟學家科學運算,結合國家大政方針,并在央行成立專門部門負責推廣、監督事宜。
資金監管的主體確認。建立部門內部的考核機制,可以全部聘請專業人士,由一位行政編制領導,其余工作人員均有社會公開招錄事業編制,高薪酬激勵并嚴明考核機制,獎罰分明。
企業等受惠主體的責任。鼓勵滿足條件的相關企業使用貸款,對按期還款的主體采用提高信用額度、加大資金注入、惠農政策普及等等全方位的專業幫扶,做好宣傳,調動其積極性,使其合理高效的使用資金。同時規定不合理使用貸款的懲罰措施,勒好“緊箍咒”,謹防“歪念經”。
[1]朱大旗.金融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3.
[2]張卓元.中國改革頂層設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7.
[3]劉偉,許憲春,蔡志周.中國經濟增長報告2015[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6.
[4]馬理,潘瑩,張方舟.定向降準貨幣政策的調控效果[J].金融論壇,2017(2).
F
A
2095-4379-(2017)25-0214-02
晁詣博(1990-),男,漢族,北京人,北方工業大學,經濟法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