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艷芳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淺析我國行政即時強制制度的困境及完善建議
廖艷芳
重慶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044
行政即時強制是社會調整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我國對行政即時強制的理論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且在適用上存在較大偏差,導致相對人得不到有效救濟。本文從主體、實施條件、程序、救濟等方面指出我國現存行政即時強制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完善的參考建議。
行政即時強制;困境;完善建議
行政即時強制,是指在緊急情況或危險不能排除的情況下,為了保障行政管理秩序,預防或者制止有礙國家、有礙社會、有礙公民利益的情況發生或可能發生上述情形,以及事故發生時,行政機關依照法律規范直接對相對人的人身、財產以及行為適用強制措施以預防損害的發生或進一步擴大的行政行為。
(一)我國行政即時強制制度的立法尚不科學
我國在分權模式的立法例下,容易使得行政即時強制的立法出現混亂的狀態,有時甚至會出現相互矛盾的現象。若繼續這種立法模式,我國行政即時強制制度的發展將會更加滯后于其他國家。[1]
(二)相關制度混亂且界限模糊
1.主體混亂
在我國,有權設定行政即時強制制度的主體極其豐富且繁雜,各個級別及階層的主體皆存在,導致該制度的設定及適用缺乏應有的限制。
2.法律依據缺失的情況下,依然隨意設定
很多主體在沒有明確的設定權或明確的授權時依然隨心所欲,造成法律公正性的缺失,破壞了行政即時強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基礎。
(三)程序及適用條件沒有統一規定
行政即時強制制度在實施時必須有相關的基本原則、基本條件、程序要件等進行約束。我國在這方面依然存在很大的漏洞,且必須及時將該漏洞填補,否則濫用職權現象將會更加普遍。
(四)救濟方式存在缺陷
在我國,僅有三份規范性文件中的個別條款對行政即時強制的救濟作出規制。即使是這些條款,也只是對即時強制存在違法與不當情形時的救濟。此外,從救濟程序來說,我國并沒有特制的復議程序與訴訟程序用以救濟行政即時強制的相對人,以社會的現實需求顯然相悖。
(一)立法模式的改變
筆者主張把分散模式和法典模式二者結合,將行政即時強制加入目前已施行的《行政強制法》中,單列一章,與行政強制執行并列。
(二)完善實體制度
1.規范設定權限
規范行政即時強制時應該實現設定主體與執行主體相分離,保障執法的公正性;但這種分離不是逸散性的分離,設定主體與執行主體應當保留一定的聯系,以上下級關系為佳,這樣可以保證即時強制的設定不會脫離實際,也有利于監督的實現;此外行政即時強制的設定主體也應該多元化,不應當局限于法律的規制。
2.規范行政即時強制的啟動條件
筆者認為行政即時強制應包含以下條件:
(1)事實條件。第一是對緊迫情勢的規制,應當對緊迫情勢的客觀性標準作出定義。第二是存在正在發生的不法行為,亦即即時強制是一種特殊手段。第三是其他妨礙社會正常管理秩序的行為。
(2)法律條件。第一、不得越職。第二、適用行政即時強制的主體應當符合規范性文件的要求。第三、行政即時強制的內容必須合法。第四、即時強制的適用程序應當符合規范性文件的要求。
(3)程序條件。行政主體在實施行政即時強制時必須遵循比例原則,盡可能在能采取其他類型的措施時就減少即時強制措施的行使。同時,對于啟動條件的規范應當是抽象與具體相結合,必須結合不同的部門以及現實情況來判斷“緊急狀態”,此時的緊急狀態僅是一個底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實施手段的類型化
其一,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人生而平等、自由;其二,對財產的強制手段;其三,其他類型的行政強制手段。
(三)完善程序制度
其一,建立健全決斷制度:臨場決斷是實施行政即時強制的首要前提。其二,完善事后追認制度;其三,手續必須要補辦;其四,建立事后聽證制度:出于監督的需要,應當建立事后聽證制度以便完善對相對人的救濟。[2]
(四)完善救濟制度
1.違法的救濟
筆者建議應將行政即時強制加入復議前置的范圍中。行政復議是既審查合法性,又審查合理性,且處理時間較短,對于相對人而言,其利益更容易得到保護。亦或以確認違法來解決,或者提出賠償請求。[3]
2.合法的救濟
一般來說補償范圍應當滿足能夠彌補當事人正當損失的標準。要擴大提起行政即時補償的主體,既可以是行政機關自身提起,相對人也可申請提起,從而使相對人的利益能有效的保護。[4]
(五)建立健全監督制度
應建立行政監察機制,它是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制度;同時若公民、法人過其他組織發現行政機關在實施即時強制時發生了違法行為,也應為其設定相應的檢舉、申訴制度。
[1]羅勇.行政即時強制制度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5.
[2]黃東陽.我國行政即時強制的理論與實踐困境分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9.3.
[3]趙銳南.行政即時強制救濟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3.
[4]王偉.我國行政即時強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8.5.
D
A
2095-4379-(2017)25-023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