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朝
長春工業大學林園校區,吉林 長春 130012
論侵權法過錯的客觀化
黃 朝
長春工業大學林園校區,吉林 長春 130012
由羅馬法延續而來的過錯理論是近代大陸法系侵權法的核心理論,我國侵權責任法也確立了過錯責任歸責原則。隨著時代的發展,侵權法更多的主張對“人”本身的保護,這就使得其立法目的與過錯歸責原則難以適應,因此出現了過錯客觀化的新理論主張,借由此理論,可以很好地處理實踐中的矛盾,實現侵權法的立法目的。
侵權法;過錯責任原則;過錯客觀化
(一)傳統主觀過錯理論的缺陷
近代侵權法中過錯理論源自羅馬法,王利明教授將過錯定義為“應受非難的心理狀態”,楊立新教授主張“過錯永遠不能離開人的主觀世界,而成為客觀的實在狀態。”我國的通說也采這一說法。
我國《侵權責任法》確立了過錯責任原則,其目的在于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通過歸責對被侵權人進行損害補償。而在實踐中,其立法目的卻往往難以實現。
根據主觀過錯理論,在實踐中為了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主觀的過錯,法官或是綜合行為人年齡、性別等個別因素來看其行為是否與其通常的行為相悖,從而推斷出行為人是否應受非難;或是將行為人放入群體環境,與整個群體的一般性行為所比較,以判斷其是否存在過錯。實際上,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在每個行為中都不相同,其外在表現的解讀往往也受解讀者當時狀態的影響。以上兩種推斷方式都最終取決于法官個人的判斷,其結果具有十分的不確定性,主觀狀態難以被有效證明。
(二)傳統理論與侵權責任法目的的沖突
過錯責任原則堅持“無過錯,無責任”,源于啟蒙思想家自由主義的思想,其目的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自由行動的權利。而正是這一原則使得責任與過錯牢牢掛鉤,實際上與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目的相沖突。
過錯是人的心理狀態,人的意圖無法被查明,因此在實踐中往往不能證明行為人是否具有過錯。試想,若是行為人的加害行為已經對被侵權人造成了危害后果,但僅因不能證明加害人主觀是否有過錯而無法追責,便會使侵權責任法的立法目的難以實現,不能保護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這實際上背離了其立法目的。
法律只能調整人的行為,不應該也無法調整意識領域,因此在侵權法理論的發展中,過錯從一個純粹的主觀概念越來越多地摻雜了客觀色彩,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原則的運用促進了歸責方式的客觀化。
過錯客觀化理論認為,人的內心狀態難以認定,應該以某種確定的標準來判斷行為人的行為是否有過錯。在這種理論下,過錯不應再被理解為應受非難的心理狀態,而應被解釋為行為人客觀行為的偏差,即沒有遵守一個謹慎的勤勉的人所應遵守的行為規則,這就是行為偏差理論。在這種理論基礎上,“過錯”已經不再是一個主觀范疇的概念,而有了其新的內涵。作為客觀階層的過錯,其本質應是對注意義務的違反。盡管在各國侵權法理論中對注意義務有不同的稱呼,但其思想核心都是相同的,也即,客觀理論中的過錯,便是對注意義務的違反,是一種客觀的行為偏差。
在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司法實踐中,應該堅持過錯的客觀化理論作為主要判斷依據,傳統的主觀過錯理論為補充。
(一)過錯客觀化理論的優勢
過錯客觀化理論極大地減弱了法官個人因素對過錯認定的影響作用,過錯認定將不再是僅依賴法官來判斷了,而是有了客觀穩定的標準,有利于司法公正。同時,過錯責任原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民事主體得自由行動的權利,過錯客觀化理論同時也很好地起到了預測評價的作用,行為人在為一定行為之前,以客觀標準為準繩,可以預測自己行為的法律后果,從而確定了自己行為自由的界限,以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實現法律價值。
(二)過錯客觀化理論的不足
過錯客觀化理論固有其優勢,但依舊存在缺陷。客觀化標準是從特殊中抽象出的一般標準,有普遍適用性。但個體之間的特殊性也是客觀存在的,僅以過錯客觀化理論作為判斷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的依據便顯得僵化。同時,過錯客觀化理論僅能判斷行為人之行為是否具有過錯,但這種過錯是屬于故意還是過失便又回歸了主觀范疇,此時便需要傳統的主觀過錯理論作為補充以推斷其意志因素,以確定侵權人的責任大小。
過錯客觀化理論的應用,使司法實踐中的問題得到了一定的解決,過錯得以從完全的主觀范疇過渡到客觀的標準化領域,有利于司法公正和侵權法立法目的的實現。但過錯客觀化理論仍舊有其弊端,需要在往后的實踐中發展理論,以更好地運用到實踐中。
[1]王利明.侵權行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56.
[2]楊立新.侵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195.
[3]楊立新,梁清.客觀與主觀的變奏:原因力與過錯[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2).
[4]法國Mazeaud兄弟創始的行為偏差理論.張民安.現代法國侵權責任制度研究(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15-116.
D
A
2095-4379-(2017)25-0245-01
黃朝,長春工業大學林園校區,民商法碩士(研一)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