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君 永 福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兒童樂理知識學習
李林君 永 福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9)
在現(xiàn)代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接觸音樂,學習音樂,這是孩子的成長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但是如何扎實的學習好音樂,對于并非音樂專業(yè)的家長來說,很難把握,家長和老師扮演支配和引導的角色,而學生由于能力與角色的限定,很難對學習的內容有自己的判斷與辯駁,所以,當支配者只重視學習成果的快速呈現(xiàn),很容易就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部分——音樂理論知識。
兒童;樂理;啟蒙;訓練
對音樂的感知似乎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還在蹣跚學步,甚至更小的孩子,聽到歡快的音樂都會開心的手舞足蹈。在現(xiàn)代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接觸音樂,學習音樂,這是孩子的成長需要,也是社會發(fā)展的一種趨勢。但是如何扎實的學習好音樂,對于并非音樂專業(yè)的家長來說,很難把握,而學習好音樂的標準,似乎也有不同的界定。在魚目混珠,水平層次不齊的音樂培訓行業(yè)中,很少有教學模式新穎,教學水平上流的音樂教育機構。很多音樂培訓機構都出現(xiàn)了一個現(xiàn)象,他們的服務主體似乎不再是學生,而是家長。很多家長并不了解音樂教學過程當中的進度或模式,很容易受到一些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加重了功利心,自然會對老師的教學提出一些干預。很常見的情況就是:“老師,我們鄰居的孩子才學了半年,就能唱什么什么歌曲了,我家孩子學的時間也不短了,這眼看就要學校有活動了,我們能不能也唱那首啊……”基本上培訓機構都不會拒絕家長的這些要求,讓孩子吃力的唱著自己暫時還駕馭不了的音樂作品,不管學生學到什么程度,這樣顯然是不利于學生音樂的系統(tǒng)學習的。
家長和老師扮演支配和引導的角色,而學生由于能力與角色的限定,很難對學習的內容有自己的判斷與辯駁,所以,當支配者只重視學習成果的快速呈現(xiàn),很容易就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部分——音樂理論知識。
其實學習音樂理論知識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孩子可以達到自主學習音樂的能力,通過自己對于生譜的學習,可以達到課前預習的效果。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利用上課時間一遍又一遍的帶孩子唱切分音,還不如直接教他們什么是切分,遇到切分音怎么處理,豈不是一勞永逸。
對于孩子什么年齡段適合學習樂理,學習音樂多長時間適合學習樂理,并沒有確切的時間和要求,樂理知識的學習是應該從孩子接觸音樂的第一天起就開始有意識的滲透。在沒有特殊目的、要求的前提下,不用過于著急,要根據(jù)孩子的接受能力進行教學,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音樂理論知識看似高深莫測,讓人提不起興趣,有些老師會擔心早早的跟孩子講這些純理論的知識,學生會不會接受不了,其實不用擔心這些,因為我們學習任何新知識都是循序漸進的一個過程,在孩子剛開始接觸音樂的時候,肯定是從最基本音樂理論常識來進行學習,比如,音符、節(jié)拍、節(jié)奏等等。所以,不會存在太難而學不會的情況。
由于筆者自身是聲樂專業(yè),一直也在從事兒童的聲樂教學,所以,下面我們就來討論聲樂教學當中的對音樂理論知識的滲透,針對的人群基本上是剛開始學習音樂不到一年的學生或是還在啟蒙階段的小朋友。
音:首先,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音。基本樂理教程中是這樣解釋的:音起源源于物體振動。發(fā)音體的振動在空氣中形成聲波,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傳達給大腦,使人產(chǎn)生音的感覺。但是這樣跟學生解釋顯然是不利于他們理解的,而利用適當?shù)慕叹吆秃唵我锥恼Z言都是幫助學生理解深奧知識的好方法。我們可以通過感受鼓面的振動、三角鋼琴中琴弦的振動以及其他弦樂器的振動,來體會、引導學生音是源于物體的振動,并且可以讓學生思考我們口中發(fā)出的聲音是通過什么的振動來產(chǎn)生的,由此向他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聲帶。
清楚知道音是怎么產(chǎn)生之后,就可以帶領學生分辨樂音和噪音了。基本樂理教程中是這樣解釋的:作為物理現(xiàn)象來看,發(fā)音體作有規(guī)則振動,產(chǎn)生的有明確高度的音,叫做“樂音”;作非規(guī)則振動,產(chǎn)生的無明確高度的音,叫做“噪音”。對于兒童來講,“規(guī)則振動”及“非規(guī)則振動”是比較抽象的,很難理解,但是我們老師可以利用手邊最簡單的教具——鋼琴,來幫助學生理解。老師可以先彈奏一小段優(yōu)美的鋼琴曲讓學生聽辨,并告知這是樂音;再用指甲在黑板上劃出聲音讓學生聽辨,并告知這是噪音。在理解樂音、噪音的區(qū)別之后,老師可在生活中舉例,與學生一起分辨樂音與噪音。
在教授唱名和音名的時候,不用太刻意的去強調這兩個專業(yè)名詞,告知便可,我們要強調的是教會孩子唱do,re,mi,fa,sol,la,ti,do,認識樂譜當中的1,2,3,4,5,6,7,i或是。學會了唱這些,音階自然也就在無形中學會了。我們還要向學生介紹音名,首先要知道C的位置在哪里——在每兩個黑鍵左邊的一個白鍵。這樣學生會找出許多個C,老師要指出最中間的一個,名字叫“中央C”,然后依次排出C,D,E,F,G,A,B。
在學習音樂期間,認識音符,清楚他們的時值,并能準確的視唱出來是應該達到的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我見過許多老師幾乎不教授學生這些基本知識,導致學生學了幾年的聲樂,連基本的視唱也完成不了,這樣的學習效果是很差的。在兒童剛開始接觸音樂,學習聲樂的時候,應該要求學生認識幾個基本的音符,如: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熟悉音符的形狀和時值之后,可以適當問一些相對簡單的時值等價的問題,比如:一個全音符等于多少個四分音符;一個二分音符等于多少個八分音符等等。在這些基本音符認識嫻熟之后,還會教學生認識附點音符,這里要告訴學生附點的是前面音符時值的一半,最后的效果應該是能熟練的視唱出附點節(jié)奏型,并運用在聲樂作品當中。
節(jié)奏與節(jié)拍:在音樂中,音的長短、強弱的組織形態(tài)叫做“節(jié)奏”。在一首樂曲中,如果把音高和歌詞都撇開,得到的便是節(jié)奏,節(jié)奏猶如音樂中的骨骼,是音樂中最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之一,音高固然重要,但是它只有和節(jié)奏結合起來,才能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假使離開了節(jié)奏,音樂便失去了組織性,無所表現(xiàn),無從記憶。我們需要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打出一些簡單常見的節(jié)奏型,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教會學生一些基本的節(jié)奏型,例如:切分音,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三連音等。教學生打拍子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心里有一個基本拍,老師在開始教的時候,可以先給一個基本拍,等到學生嫻熟之后,學生就會有這個好習慣,打拍子的時候就不會很亂,并且在打拍子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強弱關系。
調:相對而言,調的學習是有難度的,它是主音與其他構成一定音程關系的若干音所結成的音的體系。與兒童講如此理論性很強的知識,著實顯得無聊枯燥,學習調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學習一首新的樂曲的時候開始,跟學生傳授新的調式,一般起初學習的樂曲不會有很大的難度,所以調性也會比較簡單,通常較常見的有C,G,F,D調等,最好辨別調的方法就是看調號,學生剛接觸的基本是兩升兩降,所以比較好記憶。還可以運用C調作為基本調進行對比,讓學生用聽覺來感知當前的調性的高低。個人認為,能具備以上的調性分辨能力便足矣,至于進一步的學習可以在學生的心智與學習能力有所提高時,逐步滲透。
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到底是教簡譜還是教五線譜。理論上來說,五線譜是我們國際通用的樂譜,但是兒童學起來比較困難,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更有利于孩子今后的音樂學習;簡譜在我國使用比較普及,學起來也相對容易,但并不利于孩子今后的音樂學習,因為即便是中國古典樂器的樂譜,也在普及用五線譜的方式呈現(xiàn)。對于認識線譜,其實方法并不算難,只要讓孩子先記住do和sol這兩個音的位置,剩下其他的音,向上向下慢慢數(shù)即可。在認識線譜的過程中,要允許學生認得很慢,并且老師要在認線譜的過程中,起到輔助的作用,也就是在孩子忘記如何認譜時,多提醒其認譜的方式。有一個良好的認譜習慣,在日后的音樂學習中,會有很大的幫助。
[1]陳穎.兒童音樂素養(yǎng)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D].武漢:武漢音樂學院, 2015.
[2]張明慧.兒童視唱練耳課程興趣培養(yǎng)的教學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9.
[3]趙雷.適應時代要求改革學前教育專業(yè)樂理課程與教學[J].學前教育研究,2011(02).
G712
A
李林君(1991—),女,江蘇淮安,揚州大學2015級,音樂與舞蹈學,碩士研究生;永福(1960—),男,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研究生,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音樂、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