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偉
(成都百年職校,四川 成都 610010)
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傳承分析
劉獻偉
(成都百年職校,四川 成都 610010)
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可對音樂所處時代的人文以及社會氛圍加以反映,對于優秀的音樂文化值得不斷傳承。為了使當今社會中優秀的本土音樂文化得以不斷傳承發展,在學校音樂教學中融入本土音樂文化內容顯得尤為重要。
音樂教育;本土音樂;文化傳承
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其音樂歷史也及其悠久,并具有極強的文化底蘊,在歷史長河中發展出許多值得傳承的本土音樂文化。本文通過分析本土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音樂文化傳承概述,從而為得出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文化的相關策略提供理論參考。
本土音樂又稱為本鄉音樂、家鄉民謠。由于本土音樂是對人類社會活動與文化積淀反映下的產物,可以有效反映音樂所處時代人類活動的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1]。因此,人們在欣賞本土音樂文化時可以感受到強烈、濃郁、質樸的地方特色,沒有城市的喧囂以及現代元素的影響,可以帶給欣賞者深遠的精神共鳴、長久的內心激蕩。雖然,本土音樂具有極大的文學價值以及音樂藝術價值,但是在當代學生中卻鮮少有對本土音樂感興趣的學生群體,更無法談及對本土音樂的吟唱以及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文化內涵。例如,四川本土音樂《槐花幾時開》不僅會唱的人很少,更沒有人對相關歷史進行搜集統計。可見,當今本土音樂因缺少傳承渠道正在被當今社會不斷邊緣化,導致本土音樂呈現消亡態勢,因此音樂教育作為本土音樂較為有利的傳承載體,無論對音樂教育內容的豐富,還是優秀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都具有極強重要性[2]。
在我國固有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學內容大多是民族歌曲或西方音樂教育內容。雖然,音樂教育利用西方音樂教育理念制定音樂教育內容,有利于音樂教育符合世界發展需求,并使我國音樂教育質量有力大幅度的提升,但是這種過于依賴固有西方音樂教學理念以及音樂課本教學內容的音樂教育現狀,并不利于新課程改課下對音樂教育的創新發展,尤其對于四川本土優秀音樂文化的傳承更造成一定阻礙。因此,音樂教育界內外人士,已逐漸認識到音樂教育應乘著教育模式改革的春風,朝著多元化、個性化、人文特色化以及自主化方向不斷創新完善。然而,在實際落實中,四川本土音樂文化仍作為選修內容在部分校園內開展,并不能達到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作用。
影響四川本土音樂文化無法在音樂教育中無法有效傳承的因素有三:一是學校受固有音樂教育思維禁錮嚴重,無法撼動西方音樂教育在我國音樂教育史上的主導地位;二是音樂教師缺乏對本土音樂的研究,對音樂課程與本土音樂的創新結合無從下手;三是學生對現有音樂教育內容提不起興趣,缺乏學習動力,對有些教師融合本土音樂文化的教育手法無法產生共鳴,導致對本土音樂接收能力較弱的消極結果[3]。
人才是支持產業發展的源動力,對于教育事業亦是如此。因此,為了確保本土音樂文化在我國音樂教育中得以高效傳承,國家以及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相關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力度,并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對四川本土音樂文化傳承給予約束以及對本土文化傳承依據。因此,對于本土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播重擔,最終應落實在專業人才的肩上。通過專業本土音樂文化人才所掌握本土音樂元素與音樂教育內容與教育課程進行有機結合,實現提升音樂教育在本土音樂中的科研水平與能力的目標。同時,音樂教育專業人才應秉持敬業奉獻的教育精神與積極教育態度,面對音樂課程與四川本土音樂文化結合所產生的阻礙與困難應以飽滿的激情給予應對,從而達到音樂教育對本土音樂傳承的最終目的。雖然,專業本土音樂人才的培養將有利于四川本土音樂在社會中的傳播發展,但是當今音樂教師作為主要音樂教學中堅力量,應努力完善自身的樂理知識、音樂歷史文化知識以及相關本土音樂文化其他方面的能力,利用本土音樂濃郁的文化內涵,將四川本土音樂傳承提升到教育與科研高度,從而為本土音樂的長遠發展提供平臺[4]。
為了實現四川本土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承,教育界內外人士應加強相關資料、文獻、歷史的搜集與整理,從而豐富本土音樂文化教育元素,為相應的音樂教育奠定堅實基礎。因此,作為音樂教師在掌握本土音樂專業知識的同時,應不斷積累、挖掘、探究本土音樂文化相關資源,在加強自身對本土文化深入了解的同時,也可使音樂解學內容變得多元化,并具有到一定深度,符合本土音樂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進行傳播的要求。由于本土音樂是人們對社會實踐內容的反映,具有深厚歷史價值,有利于提升當今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歷史厚度以及人文情懷的共鳴,對于當今音樂課堂來講是可貴的音樂教學資料,并可在音樂課程相關內容的教授中為教師帶來事半功倍的積極效果[5]。
完善音樂教學體系是提升本土音樂傳承效率的制度保障,并指導著本土音樂在音樂教育中具體落實策略。教學音樂體制的完善無論對傳統音樂的教育,還是本土音樂文化在音樂教育中的傳承都具有極大推動作用,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有效達成教學目標以及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例如,在傳統教學體系中融入信息技術教育模式。教師可在進行相應本土音樂課程教授前,做好相應本土音樂內容與教學內容結合的PPT,在課上講述本土音樂相關歷史內涵、樂理知識的同時結合展示PPT,使學生可以直觀感受本土音樂文化內容。此外,教師可在班級或校園內組織本土音樂調研小組,選擇幾個四川本土音樂調研命題,學生可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調研命題。在本土音樂文化調研小組中,學生可利用網絡、書籍、影視資料以及相關檔案對本土音樂歷史背景、文化內涵、演唱方式等內容進行搜集、調查、整理,通過調研小組的實踐行為,不僅可以完善當今音樂課堂教學體系,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等綜合素質,更可以使學生在對本土音樂文化的不斷發掘與探索中,激發出對本土音樂文化學習的熱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學習效率[6]。
綜上所述,本土音樂文化作為對我國歷史生活以及人們精神世界反映的文化形式,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以及歷史研究意義,而音樂教育平臺作為各種音樂傳播的主要平臺,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并對本土音樂文化利用音樂教育形式進行傳承尤為重要。因此,音樂教育應不斷提升音樂教師綜合素質、提升音樂教育科研水平,并在充分理解、掌握本土文化底蘊的同時,利用行之有效的音樂教學體系對不斷發掘與積累的本土文化資源,結合當今音樂教學內容進行音樂知識的教育,達到提升教學質量以及本土音樂文化得以傳承的最終目的。
[1]張震.論高師音樂教育中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6):186-188.
[2]江林華.本土音樂文化傳承語境下基礎音樂教育傳承功能實現的困境與對策——以徽州民歌的傳承為例[J].黃山學院學報, 2016(06):115-118.
[3]張震.論高師音樂教育中的本土音樂文化傳承[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5(08):134-136.
[4]韓晉寧.本土音樂的傳承問題——基于高校多元化音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思考[J].北方音樂,2017(02):216.
[5]于耀春.音樂教育中傳承本土音樂文化的可行性分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07):120-122.
[6]李田甜.本土音樂進入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實踐意義[J].黃河之聲,2015(21):42-43.
J60
A
劉獻偉(1982—),男,講師,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民盟成都市委文化工委委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