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婷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淺談當代音樂專業學生傳統音樂文化素養的缺失
蘇 婷
(曲靖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云南 曲靖 655011)
本文旨在對當下社會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的情況下,高校音樂專業學生傳統音樂文化素養缺失的現象及形成的原因進行了分析,結合實例對這一現狀的改變提出自己的見解。
音樂專業;傳統文化;傳統音樂文化
近年來,整個社會對傳統音樂文化越來越重視,但在日常授課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們往往對傳統音樂文化了解不多。在當今的社會環境下,雖然人們對保護傳承傳統文化有共同的認識,但是顯然這樣的共識并沒有對在校大學生形成太大的影響。
我在《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中國傳統音樂》等課程的授課時發現,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問到一些我認為學生應該知道或應有所了解的有關傳統音樂文化的問題時,大部分的學生都不甚了解,有的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是我沒有料到的。近十幾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幾乎人人知曉,各個國家都十分積極的申報各個種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旦申報成功便會成為大家談論的話題。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大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的認知度是很高的,這一問題也是很能夠引起大家關注的,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即便有這樣高的認識,也很難引導人們去更加深入的了解、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是音樂學專業的學生必須要學習的一門專業理論課程。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當中,涉及到的很多音樂門類和音樂形式都流傳至今,近幾年也很受關注,但我們的學生,雖然選擇了音樂學的專業但對于這些內容了解很少,也沒有太多的關心。究其原因,我想是多種多樣的,首先我們大學藝考的專業考試多注重聲樂、鋼琴、視唱練耳、樂理等音樂技能和基礎理論的考核,對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要求幾乎是沒有的,這就使得學生們在備考的階段集中地學習、準備這些考試科目,其他的便不予理會。這是一個客觀的原因,但不可否認這也是導致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了解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即便進入了大學,選擇了音樂專業,但是學生們往往是將目光投向了專業技能學習,對音樂史論課程往往不重視,課堂學習不認真,殊不知這樣的選擇性學習讓學生們失去了加強自身音樂文化素養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在講授中國音樂史的第一課時都會問學生一個問題:“大家認為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音樂史這樣的課程?”而“因為我們是音樂專業的”或者“不知道”這樣的回答是我聽到最多的,每每都會讓我感覺到陣陣悲哀。這說明我們的學生并沒有對這一問題進行過思考,覺得這是無關緊要的問題,殊不知當代音樂都是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失去了對音樂發展過程的好奇心,很難對所學專業有更深入的探索。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造成了學生傳統音樂文化缺失這一現象,比如各種外來的、新奇的音樂的影響;以及審美趣味的改變等等因素,都是重要的原因。
我曾經在電視節目中看到國外一個華裔的小男孩,因為父親帶他一起觀賞了《霸王別姬》這部電影,而深深迷戀上了京劇旦角這一藝術,不遠萬里回到中國學習京劇的故事,我感受頗深。一個身在國外的小男孩,僅僅因為一部電影而深深愛上一門傳統藝術,而我們身處國內的大學生卻對我們本土的傳統音樂文化沒有興趣,這是很令人不解也令人不安的。從這個華裔小男孩的故事中我們不難看出,父親是帶他進入京劇這門藝術殿堂的引路人,這樣的引導對于小男孩來說應該是影響巨大的。而我們國內的家長們卻往往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藝術考級上,且不說考級是否真的能夠代表孩子音樂藝術水平的高低,僅是從教育的層面上來說,就已經看出高下了,我們要引導孩子去真正的喜愛一門藝術,因喜愛而去學習,在學習中提高,而不是要孩子去拼一個“十級”的標簽貼在身上,成為別人稱贊、羨慕的對象。家長的態度常常對孩子產生很深遠的影響,試問一個覺得傳統文化過時、落后的家長怎能培養出一個熱愛傳統藝術的孩子呢?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在現今社會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基本上是缺失的,在孩子文化素養的構成中就理所當然的將傳統文化這一方面弱化了,對于教育來說,這是十分悲哀的。同樣,我們的教師在日常專業技能的授課過程中也應將傳統音樂文化與之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能夠接受到相應的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進而更好的對專業技能有所提升。學校在專業課程的設置上需相應的重視傳統音樂文化相關的課程,給學生一定的引導,讓學生能夠體會到這一方面的重要性,產生學習的動力。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看到近些年來,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越來越重視,各種弘揚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這給了整個社會很積極的導向,讓人們在社會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慢下來,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我也很高興的看到有一部分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開始有了興趣,會對相關的問題像老師請教,會組織相關的社團去更深入的了解、學習,這是非常好的現象,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非常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