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思遠 包德述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探尋傳統音樂之根,傳承燕趙音樂之魂*
——河北吹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趙思遠 包德述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 成都 610021)
河北吹歌這種極富地方特色的器樂合奏形式以其濃郁的地方色彩和音樂感染力,至今仍在河北的廣大農村地區流傳和傳承著。作為在燕趙大地上流傳已久的民間藝術,如何保護這富有地方特色的音樂形式,是目前面臨的一大挑戰和難題。同時筆者通過對河北吹歌的歷史發展和流傳現狀的闡述,反思專業音樂院校在借鑒民間藝術過程中的得失,試圖以此喚起專業音樂從業者對中國民間音樂保護與傳承的責任。
河北吹歌;藝術傳承;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歷史事件真實的見證者和文化傳承的鮮活載體,擔負著著每代人關于民族文化最初的記憶。然而在時間的打磨和社會發展的浪潮之下,這種記憶也被沖刷的模糊甚至消失。當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傳承、保護不但體現著現代人對祖先的尊重,也更加彰顯出對于民族歷史文化的善待。河北吹歌作為河北重要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濃厚的地域特點,是河北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通過對河北吹歌的歷史發展和流傳現狀的闡述,試圖以更加全面清晰的形式展現河北吹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
河北吹歌是以吹管樂器為主,輔以打擊樂器及弦樂器。流行于冀中定縣、安平縣、固安縣等地,北京郊區、唐山等地區也有流傳。由于演奏曲目大多來自傳統民歌和戲曲唱腔,所以被稱為“吹歌”,演奏吹歌的民間組織叫“吹歌會”。河北吹歌在冀中廣泛流傳,根據老藝人提供的情況,至少有200多年的歷史。河北吹歌的旋律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樂曲粗獷樸實,富于歌唱性,與當地人民的生產生活、精神氣質、風俗習慣有密切的聯系。河北吹歌在民間長期的發展演變中,特別在近代,由于大量地吸取了民間曲調,如民間歌曲、戲曲曲藝等,并逐步形成了河北吹歌的獨特風貌和風格特點。
河北吹歌作為傳統吹打樂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漢族民間音樂的一支。漢族民間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中與宮廷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等并存的音樂類別。這種音樂種類的劃分,融匯了封建社會各階層音樂傳統的多樣且復雜的綜合性概念。在音樂的體裁內容、演出形式以及風格特點等方面保留了基層文化的原始基因,體現了我國作為具有深厚民間音樂文化所具有的社會性特征。河北吹歌中蘊含的音樂內涵和精神內容體現了民風淳樸、粗獷豪放的燕趙文化的思想靈魂,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反映勞動人民的生存環境、宗教信仰、風俗文化及審美習慣。吹歌的表演是風俗儀式得以外化的表現,而風俗儀式是吹打賴以生存的文化內涵,河北吹歌以其豐富樂曲種類以及強烈的參與感,使其在河北廣大地區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河北吹歌自古以來就融入了群眾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民俗活動、禮儀祭祀、生活娛樂等許多領域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每當吹歌在燕趙大地奏出,聽眾就會為這充滿感染力和沖擊力的音樂所深深折服。
民間音樂文化是一條綿亙不絕的河流,產生隨著時間的衍變,具體的呈現方式、觀眾的的接受心理甚至于不同時代的審美需求都可能會發生相應的改變,而不變的則是人們濡染其中的情感體驗與內心訴求。河北吹歌音樂之所以能經久不衰,一代代延續下來,是由于其有一套傳授方法和表演技巧。他們珍視前輩流傳下來的樂曲,將這些作為保留曲目,經常演出,同時,也采取請進來派出去的辦法,吸收佛教、道教音樂曲牌,也將河北梆子、老調絲弦、昆曲等地方戲曲唱段改成獨奏曲。由于吹歌會的吹奏活動在群眾中影響很大,一些樂人從小就受到熏陶,對吹奏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師父在教授過程中仍采用民間音樂口傳心授的方法,以簡譜記譜的旋律進行演唱,也有少數樂人用工尺譜唱名法教授樂曲旋律。在唱譜時很重視旋律的輕重緩急,強調音準、節奏和樂曲表現,注重樂感的培養。在合奏的教授過程中著重建立學徒的協作觀念,明確樂器在合奏中所處的地位與吹奏方式。根據音區的高低采用延長音或是否加入加花、打音等表演技巧,有的樂手根據表演時需要采用對句手法,將樂曲處理得變化多端。樂人們經過多年吹奏,彼此間配合默契,將樂曲表演得妙趣橫生,極富感染力。
河北吹歌作為民間音樂的一支奇葩,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難登“大雅”,但樂手們天才的創造令人折服。這得益于民間傳統文化的浸泡,雖然缺少了西方音樂中的優雅,但其熱情奔放的音樂風格同樣也應該得到社會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作為與藝術生存密切相關的日常文化儲備,并不分等級層次,可以肯定的是,無論經典文化或者世俗文化的成型與成就,盡管文化多元的性質不會被加以改變,但其選擇的自覺性在相當程度上則取決于其文化本位。以河北吹歌為代表的河北民間吹打樂的發展,在當下的中國可能已經不再顯得那么實用,但這些民間音樂所具有的厚重的歷史感和民族性,正是現代音樂發展所缺失的也是群眾的民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族音樂的發展,如果脫離了民間音樂的土壤,那最終的結果就是走入死胡同。
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感染力是西洋樂所沒有的,正如河北吹歌中各種口技的運用,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種聲音片段,猶如有人在耳側歌唱一般。民間音樂的演奏方式和旋律曲調只有更好地得到發展和傳承,才能使中國音樂立于世界各民族音樂之林。民間藝人之所以讓人動容的重要原因在于,音樂本是人情感的一種宣泄和表達,而技巧相對情感表達而言只是一種手段。相比專業院校而言,民間藝人多了一份超脫和自然,少了一份拘謹和限制,真正的實現了這種感情載體所起到的作用。粗略的技巧可能會使得表演者在表達自身生命體驗和情感時會稍顯不足,但就民間藝人而言這種技巧的不足,同樣在某個恰當的時間會使他的表達更加恰如其分,更具個性和生命的魅力。在歲月的長河中,樂人的靈魂經受了無數次的洗滌和修飾,他們用音樂訴說情感的變化。將生活中的得意與失意都通過音樂表達出來,各色的人生經歷鑄就了吹歌各色的情感魅力。樂人借樂器寄情抒懷,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現于樂曲之中,從而造就了河北吹歌多樣的表演風格。由于生命體驗的深入,在音樂表達時就不會拘泥于技巧的不足。這也恰如中國古典美學中的人和自然的統一原則,那就是追求某種“韻外之致”,除去外在的形似,而去追求一種傳神,這是豐富的生命體驗后的一種情感回歸。
作為非物質形式的文化遺產,相對而言就更加脆弱和不可再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人類的共同財富。因此,為吹歌加入時代元素,適應現今世界多元文化的趨勢,尋找能讓吹歌走入國際舞臺的契機這不失為一種推動吹歌發展的一種方式。河北吹歌通過傳播手段的現代化以及新媒體手段的運用,使得能夠在線上線下有了結合,借助當下信息網絡的便利,樂人們能夠以新媒體的手段進行推廣。同時,文化部門也在積極地組織各種民間音樂的推廣活動。
通過民間和國家的共同合作對河北吹歌民間文化實施進一步的保護,這不僅僅是從生活的情境中抽取出來保存、記錄還要將其還原到真是的生活場景中,發揮地區基層文化單位的作用,多培養樂手。只有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社會各界人士都加強保護意識才能使河北吹歌更好的傳承和保護。
時至今日吹歌藝術仍能夠以其獨特的燕趙樂風感染著世人,百年的曲調在當下依然煥發著生命的活力。弘揚河北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的藝術魅力,應當既保護河北傳統音樂文化的原有風貌,避免失去其中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內涵,又能夠在當下時代取得新的發展和突破,這才是遵循歷史發展潮流應有的態度。當下在古老的燕趙大地上,仍有樂人對民間音樂在執著地堅守,將美好的藝術回饋著社會,這是對民間音樂最好的禮贊。■
[1]趙思遠.樂以求真,聲以感人-觀河北吹歌音樂會后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7.
[2]李坤.淺談河北吹歌[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
[3]張夢瑤.邯鄲市永年縣吹歌樂班的調查與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3.
[4]項陽.關于“吹歌”的思考[J].藝術評論,2012.
[5]劉海濱.河北吹歌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大舞臺,2011.
[6]吳玉輝.音樂藝術奇葩-河北吹歌[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0.
[7]薛藝兵.民間吹打的樂種類型與人文背景[J].中國音樂學,1996.
四川音樂學院資助科研項目研究成果(CYYJS201631)
趙思遠(1992-),男,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2015級碩士研究生;包德述(1963-),男,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