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齊魯兵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2017-01-28 09:02:57
孫子研究 2017年6期

齊魯兵學的起源、形成與發展

孟祥才

在中國古代兵學中,齊魯兵學獨占鰲頭。齊魯兵學自西周開始,分別起源于齊國和魯國。秦統一全國以后,匯集為齊魯兵學,形成源遠流長的中國古代兵學的核心。本文重點闡述齊兵學的起源和形成、魯兵學的起源和形成、齊魯古代兵學的形成和發展。

齊兵學 魯兵學 齊魯兵學 中國古代兵學

中國古代兵學博大精深,堪稱全球之冠。在中國古代兵學中,齊魯兵學又獨占鰲頭。齊魯兵學自西周開始,分別起源于齊國和魯國。秦統一全國以后,匯集為齊魯兵學繼續發展,形成淵源流長的中國古代兵學的核心。

一、齊兵學的起源和形成

齊國是公元前11世紀下半葉建立的諸侯國,它的第一代國君姜尚(又稱呂尚、姜太公等)是齊國兵學的創始人。《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謀,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他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戰爭中度過的。從消滅商朝與國的戰爭,到推翻商朝的牧野之役,再到征伐不甘心臣服的東夷諸部落的軍事行動,姜尚幾乎無役不與。他既積累了豐富的戰爭實踐經驗,又善于進行理論總結,因而留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兵書《太公兵法》,又名《六韜》。該書之所以以“六韜”名世,主要因為它由“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部分組成。其中,“文韜”包括“文師”“舉賢”等20篇,論述“文事先于武備”,重點闡述奪取戰爭勝利的根本之道是爭取民心。“武韜”由“發啟”等5篇組成,重點闡述奪取戰爭勝利的戰略和策略。“龍韜”由“論將”“奇兵”等13篇組成,重點闡述奪取戰爭勝利的軍隊統御和指揮之道。“虎韜”由“軍用”“三陣”等12篇組成,重點闡述奪取戰爭勝利的軍事器材和各種戰術要領。“豹韜”由“林戰”“突戰”等8篇組成,重點闡述在各種地形條件下奪取戰爭勝利的各種戰法。“犬韜”由“練士”“教戰”等10篇組成,重點闡述軍隊集中、約期合戰、挑選訓練士卒、以及戰車、騎兵、步兵等兵種的性能、戰斗力、陣法和戰法等。這些內容或許有不少后人附加的東西,不過,其中貫串始終的理性精神應該是姜尚所具有,而且是最珍貴的思想資源。《通典》卷一六二引《六韜》文記載,武王伐紂時,“風甚雷疾,鼓旗毀折”, 卜筮不吉,連周公都要求還師。只有姜尚大呼“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龜折蓍,援桴而鼓,率眾先渡河”,結果取得了牧野之戰的勝利。又據《群書治要》卷三一引《六韜·龍韜》文記載,姜尚在與武王對話時,認定天道、地利、人事三者中最應該重視的是地利與人事,而“戰不必任天道”。姜尚在那個時代有如此清醒的理性思考,說明他已經站到了當時思想界的最前列。

由姜尚開啟的齊國兵學,到春秋時期得到管仲、司馬穰苴與孫武的弘揚和發展。管仲是齊國相,他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齊國登上春秋列國首霸的地位。流傳至今的《管子》一書,雖不一定全出管仲本人之手,但基本反映他的思想。管仲在齊國推行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改革行政編制和軍事編制,“參其國而伍其鄙”,即“三分國都以為三軍,伍分其鄙以為伍屬”。將國中的士、農、工、商分別聚居并世襲其職,在此基礎上將他們編為二十一鄉。其中士鄉十五,每五鄉編為一軍,共三軍,分別由國君和兩大卿族國氏、高氏統率,由此將行政和軍事合為一體,“是故卒伍整于里,軍旅整于鄉”。軍中士卒將帥“世同居,少同游”,彼此熟悉,“是故守則同固,戰則同強”。管仲認為,“君有此士也三萬人,以方行于天下,以誅無道,以屏周室,天下大國之君莫之能御”(《國語·齊語》)。管仲推行的這套制度貫徹了軍政合一的原則,強化了國家對軍隊的集中管理和控制,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為齊國的霸業建立了強大的軍事盾牌。管仲在長期的軍事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軍事思想。如提出國家綜合實力決定戰爭勝負的思想,認為只有財、工、器、士、政教、服習、遍知天下、明于機數等都能“蓋天下”,才能“正天下”而無敵。他說:“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卒練士擊驅眾白徒,故十戰十勝,百戰百勝。”(《管子·七法》)反之,“舉兵之日而境內貧,戰不必勝,勝則多死,得地而國敗,此四者,用兵之禍也”(《管子·兵法》)。這些思想對后世齊國乃至整個中國軍事思想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管仲之后,齊國出現了一個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又稱田穰苴)。他生活于齊景公時期,曾領兵與燕、晉作戰,以軍紀嚴明著稱。他留下的《司馬穰苴兵法》可能是經他整理闡釋的古代《司馬法》,所以又稱《司馬法》。該書在《漢書·藝文志》中的記載還有155篇,后來散失較多,現在只剩下《仁本》《天子之義》《定爵》《嚴位》《用眾》5篇,但從中仍可窺見司馬穰苴的兵學思想:崇拜古代先王,提倡禮義仁愛,肯定傳統的戰術原則。他說:“古者以仁為本,以義治之謂之正。……先王之治,順天之道,設地之宜,官民之德,而正名治物,立國辨職,以爵分祿,諸侯悅懷,海外來服,獄弭而兵寢,圣德之治也。”(《司馬法·仁本》)后來的賢王,仍然以德服人,縱使“作五刑,興甲兵以討不義”,也是按照禮法行事,誅殺僅限有罪之人,對罪人之國施行仁義之策,將“愛民”的原則施及敵國百姓。由此出發,他高度贊揚“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哀憐傷病”“成列而鼓”(《司馬法·仁本》),“以禮為固,以仁為勝”(《司馬法·天子之義》)等古老的戰術原則。而這些用兵原則遵循的是三代的禮制。不過春秋時期的戰爭畢竟與三代相比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所以司馬穰苴強調指揮戰爭應該根據敵情靈活使用不同戰法:

凡戰,設而觀其作,視敵而舉。……凡戰,眾寡以觀其變,進退以觀其固,危而觀其懼,靜而觀其怠,動而觀其疑,襲而觀其治。擊其疑,加其卒,致其屈,襲其規,因其不避,阻其圖,奪其慮,乘其懼。(《司馬法·用眾》)

凡戰,擊其微靜,避其強靜;擊其倦老,避其閑窕;擊其大懼,避其小懼:自古之政也。(《司馬法·嚴位》)

司馬穰苴還提出要對決定戰爭勝負的各種因素進行全盤考慮,他說:“順天、阜財、懌眾、利地、右兵,是謂五慮。順天,奉時;阜財,因敵;懌眾勉若;利地,守隘險阻;右兵,弓矢御,殳矛守,戈戟助。”(《司馬法·定爵》)已經考慮到天時、地利、人和以及武器裝備等各種因素了。更可貴的是,司馬穰苴兵法中包含豐富的辯證思維,其中經常提及正權、輕重、大小、堅柔、眾寡等對立矛盾概念,特別對禮法、文武兩對矛盾有著較深刻的辯證認識。在他看來,禮與法、文與武是相反相成,二者不可偏廢,關鍵是處理好二者的關系,讓它們在各自領域發揮作用。他還對戰略戰術、戰守攻防、武器配備等的辯證關系進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極具價值的結論。在他的兵法中,既可看到禮制的烙印,也能發現對禮制條件下傳統兵法的突破。正因為如此,這部兵法就成了從《六韜》到《孫子兵法》的橋梁。

春秋晚期,齊國產生作為“兵圣”的孫子和永垂千古的《孫子兵法》(亦稱《孫子》),標志著當時中國的兵學已經占領了世界兵學文化的制高點。《孫子兵法》內涵豐富,它不僅全面系統論述了與軍事有關的戰略戰術,而且涉及了軍事與政治、經濟、社會等關系的一系列問題,最后升華到哲學的層面,形成了對事物發展普遍規律的認識。它特別強調軍事與政治的關系,《計》篇列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五個基本條件,而將政治因素放在第一位: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這里孫子明確指出,戰爭是敵我雙方綜合實力的較量。在決定戰爭勝負的諸多因素中,將領、士卒、地理、氣候等條件固然重要,但關鍵還是政治,即“主孰有道”。只有戰爭得到民眾的擁護,國君才能穩操勝券。孫子進而認為,戰爭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戰勝敵人維護國家的利益。所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從事戰爭的國君和將帥追求的最理想的目標。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充分運用軍事以外的政治、外交等手段,萬不得已才使用武力:“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孫子·謀攻》)“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孫子·謀攻》)孫子既深知戰爭會給國家帶來好處,更深知戰爭會給國家帶來危害,所以提出“兵貴勝,不貴久”的速勝原則和“因糧于敵”的后勤保障原則,都是從政治出發在全局上對戰爭的把握。《孫子兵法》更多地是對戰爭規律的探索,如“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謀攻》)、“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孫子·形》)、“兵者,詭道也”(《孫子·謀攻》)、“致人而不致于人”(《孫子·計》)、“避實擊虛”(《孫子·虛實》)等,都是戰爭中具有普世價值的規律。

《孫子兵法》也是一部有著豐富辯證法思想的哲學著作。它發現并探索了戰爭中的敵我、勝負、攻守、進退、速遲、利害、虛實、奇正、治亂、勇怯、強弱、遠近、勞逸、饑飽等一系列的矛盾及其互相轉化的現象,要求戰爭指導者深刻認識這些互相矛盾著的事物,并通過主觀努力去促成矛盾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化。孫子是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次從政治的高度全面探索戰略戰術規律的軍事家,也是那個時代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作為與“文圣”孔子相伯仲的“武(兵)圣”,他為中華民族贏得了萬世稱頌的榮譽。

公元前475年,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齊國的君王由姜氏變成了田氏。這時的齊國誕生了又一位名顯列國、叱咤風云的軍事家,他就是孫臏。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臏是孫武的后代,其才干得到將軍田忌和齊威王的賞識,做了齊國的軍師。公元前354年,桂陵(今菏澤北)一戰,他建議齊軍統帥田忌以“圍魏救趙”的策略,打敗魏軍,生擒龐涓(后放回)。公元前341年,齊、魏兩軍再次在戰場上相遇。他建議田忌在馬陵(今莘縣境,還有今山東郯城說和河北大名說)設伏,一舉殲滅魏軍,逼使魏軍統帥龐涓自殺。孫臏也“從此名揚天下”,成為蜚聲列國的大軍事家。

孫臏身后留下了一部兵法著作,司馬遷曾明確說“孫子臏腳而論兵法”(《史記·太史公自序》)。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也記載“齊孫子八十九篇,圖四卷”。不過,東漢以降,這部兵書就失傳,因而后世一些學者對《孫臏兵法》的存在提出異議。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孫臏兵法》的竹簡,使這個二千多年的疑案終于冰釋。《孫臏兵法》殘簡雖然只有30篇,并且缺失很多,但從中仍然可窺見孫臏軍事思想的一些重要內容。較之《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對戰爭重要性的認識又深化了一步。在《見威王》中,他說:

夫兵者,非恒勢也,此先王傅道也。戰勝,則所以在存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

這就是說,戰爭雖然不是永遠可以仗恃的手段,卻是最重要的手段,但是,又不能因為戰爭具有立竿見影的作用就一味好戰。由于戰爭是人心、物質力量和將帥才能的綜合較量,必須慎之又慎:“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兵者非樂也,而勝非所利也。事備而后動,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卒寡而兵強者,有義也。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孫臏進而認為,盡管戰爭很殘酷,必須謹慎從事,但也不要幻想不經過戰爭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只有“戰勝而強力”,才能收到“天下服”的效果。孫臏一方面強調戰爭是民心和物質力量的較量,另一方面又指出,兵多、“委積”豐富、城堅而固并不能保證戰爭的必然勝利。戰爭指導者的君主和將帥是否認識“道”即戰爭的規律并用于指導具體的戰爭對于勝負同樣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孫臏所說的“道”,有時指的是戰爭的總規律,有時指的是具體的戰術原則,如“料敵計險,必察遠近”等。他反復強調的是掌握戰爭規律的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戰爭勝負中的決定作用:

兵之勝在于篡卒,其勇在于制,其巧在于勢,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其富在于亟歸,其強在于休民,其傷在于數戰。

恒勝有五:得主專制,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

恒不勝有五:將御不勝。不知道不勝。乖將不勝。不用間不勝。不得眾不勝。(《孫臏兵法·篡卒》)

《孫臏兵法》特別重視人在戰爭中的作用,提出了“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孫臏兵法·月戰》)的重要論斷。因為戰爭的主體是人,沖鋒在前的是士兵,運籌帷幄的是將帥,進行后勤支援的是百姓。所以他強調戰爭的正義性質,強調戰爭獲得民眾擁護的重要意義。軍隊的頭腦是將帥,對將帥要求更應該嚴格。在《將義》中,他提出將帥必須具備義、仁、德、信、智五種品質。在《將德》中,他又提出了將帥應該具備的幾種美德,如愛護士卒,不驕不怯,謙虛謹慎,小心翼翼地對待每一次戰爭。將帥還必須具有“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獨立精神,不受君主制約,獨立判斷敵情,果斷地進行決策和指揮。在與敵人交戰時,將帥必須具有與敵人拼個你死我活的無畏而頑強的意志,統帥的軍隊也必須有與敵人拼個你存我亡的犧牲精神。同時,將帥又必須大公無私,賞罰分明,對部下一視同仁,還要具有一種人格的感召力,為周圍所有的人所佩服和擁戴。孫臏強調士卒和將帥在戰爭中的作用,說明他已經認識到,在既定的物質條件下,戰爭的勝負更多地取決于士卒的素質,即他們的勇敢、頑強、堅韌、紀律,更多地取決于將帥的素質,即他們的品格、謀略、學識、勇毅、果決,特別是駕馭戰爭發展變化的本領以及引領戰爭走向的才能。

《孫臏兵法》中更多的內容是關于指導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則、方針和方法。例如,他提出“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必攻不守”以及變敵人的優勢為劣勢,變自己的劣勢為優勢和集中兵力等原則和方法:敵人雖多,能使它感到不足;糧食充足,能使它挨餓;安處不動,能使它疲勞;得到民眾擁護,能使它離心離德;全軍團結一致,能使它互相怨恨。致使敵人“四路”不通,“五動”不利,處處被動。而我軍則變被動為主動,以飽待饑,以逸待勞,以靜待動也,這樣就能必操勝券。孫臏已經意識到,與政治、經濟相比,最富變化、最難預見、最難把握的是戰爭,因為雙方面對的都是充滿敵意的將帥和士兵。雙方斗智斗勇,神出鬼沒,波譎云詭,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因而不能用一種固定的戰法去對付各種各樣的敵人,即不能“以一形之勝勝萬形”。所以將帥在戰爭中就必須根據不斷變化的敵情和地形,及時地加以分析、判斷,靈活地采用不同的戰法,這就是他反復強調的“料敵計險”,“因地之利,用八陣之宜”,即以己之變應敵之變,以己之變勝敵之變的思想。

孫臏從當時的戰爭實際出發,認真探索戰爭規律,使他的兵學著作中包含了豐富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例如,他認為戰爭是一種物質力量的競賽,誰也不能離開當時的既定條件指揮戰爭。所以將領必須熟知天時、地形、民心、敵情、陣法以及道路的遠近險易等各種情況。同時他又認識到,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各有特點,盡管不能“以一形之勝勝萬形”,卻能夠“以萬物之勝勝萬物”。這就要求戰爭指導者必須十分重視研究戰場上敵我雙方的特點,將帥的謀略、性格到士卒素質、兵器、裝備、后勤供應以及地形、天氣等,都要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戰勝敵人的戰略戰術。這里處處展示著唯物論的光輝。孫臏認識到戰爭中存在著一系列的矛盾,如敵我、主客、攻守、進退、眾寡、強弱、奇正、積疏、盈虛、徐疾、徑行、動靜、佚勞、險易、治亂、生死、勝敗等,認識到這些矛盾的雙方并非固定不變,而是互相轉化:“天地之理,至則反,盈則敗。……代興代廢,四時是也;有勝有不勝,五行是也;有生有死,萬物是也;有能有不能,萬生是也;有所有余,有所不足,形勢是也。”(《孫臏兵法·奇正》)在《積疏》篇中,孫臏論述了積疏、盈虛、徐疾、徑行、眾寡、佚勞六對矛盾的相互關系,認定兵力集中勝于分散,戰力充實勝于虛弱,走捷徑勝于走大路,行動迅速勝于緩慢,兵多勝于兵少,安逸勝于疲勞。但這六對矛盾是可以轉化的。孫臏將各種矛盾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面轉化的思想用于指導戰爭,要求充分發揮戰爭指導者的主觀能動性,千方百計創造條件促成矛盾的轉化:“敵積故可疏,盈故可虛,徑故可行,疾故可徐,眾故可寡,佚故可勞。”就能創造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跡。

總之,盡管《孫臏兵法》殘簡還不能反映他軍事思想的全貌,但它的確繼承和發展了孫武、吳起的軍事思想,達到了戰國時代兵家學說的頂峰,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光輝的一頁。

二、魯兵學的起源和形成

魯國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建立的封國,地處泰山之陽的汶、泗河流域。周公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武王死后,他輔佐年幼的成王執掌周朝的權柄,二次東征,克殷踐奄,表現了杰出的軍事才干。不過,周公的才能更多展現在政治方面,如他的制禮作樂,就奠定了周朝制度和意識形態的核心內容。魯國兵學的早期代表首推曹劌。毛澤東對他協助魯莊公指揮的與齊軍在公元前684年(莊公十年)進行的長勺之戰備加贊揚,認為這場戰斗充分表現了曹劌對于敵我情勢的準確把握和對出擊時機的精準掌控,將一個謀略家的本色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

魯國是儒學的發祥地。儒學的創立者孔子主要作為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展現自己的歷史定位,但在春秋晚期爭霸戰爭頻發的歲月里,他對軍事自然也加以關注,認定一個國家保持一定的武裝力量是必要的,只有“足食足兵”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戰國時代的滕(今滕州)人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主張“非攻”,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兼相愛,交相利”,彼此間不應該互相攻伐。但他也明白,非攻不過是一廂情愿的理想,實際上戰爭還是經常發生,所以防備敵人進攻,做好迎戰對敵的準備還是十分必要:“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貝也。”(《墨子·七患第五》)他專門寫了《守城門》篇,對守城的戰略戰術、城池防御設施的設計建造以及各種守城器械的制作,都有詳細的研究。他不愧為中國最早軍事工程學的奠基人。鄒(今鄒城)人孟子,名軻,是在戰國時期重振儒學雄風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將孔子“仁”的學說發展為“仁政”理論,主張用和平手段統一中國。他激烈地反對戰爭,痛斥“春秋無義戰”,要求“善戰者服上刑”。他堅持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孟子·盡心下》)而能否得民的關鍵是能否得民心:“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失其民,斯得天下矣。失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孟子·離婁上》)夏桀、商紂失去民心,所以失敗;商湯、周武王得到民心,因而成功。他甚至把桀、紂看成獨夫民賊,認為誅殺他們完全是一種正義行動,不能看作“弒君”。他把人心向背看作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是有道理的,但不加區別地反對一切戰爭,夸大“仁者無敵”的力量,認為僅憑正義就能戰勝敵人,顯然是片面的。

戰國時期魯國最著名的軍事家吳起是當時衛國左氏(今山東菏澤定陶,一說山東菏澤曹縣)人。他做魯國將軍后,指揮魯軍抵抗齊軍的進攻,打了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漂亮仗。既使魯國轉危為安,也使自己躋身于名將之林,聲聞列國。但勝利并沒有給他帶來晉升的機會,反而被宵小之徒嫉妒。他只得離開魯國轉赴正在魏文侯主持下銳意變法的魏國,并在那里度過了他一生最美好的27年歲月。他參與魏國的軍事改革,創立了能征慣戰的“魏武卒”,使魏國在戰國初期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他任魏國西河守23年,建立起阻擋秦軍東向進兵的堅固屏障。但魏文侯死后,吳起被魏國舊貴族排擠,只得轉到楚國, 得到楚悼王的信任,擔任了最高的行政長官令尹,開始了大刀闊斧的變法,很快取得了富國強兵的顯著成效,使楚軍戰斗力大大增強。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在與列國的戰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但好景不長,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去,在變法中利益受損害的舊貴族立即發動政變,進攻王宮。吳起作為一個變法的英雄悲壯地犧牲在了楚國的土地上。

吳起早年熟讀《孫子兵法》等兵書,指揮過幾十次征戰。既有很高的軍事素養,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大概在任西河守的時候,與其幕僚一起完成了《吳子》這部兵學著作。盡管現存的《吳子》六篇只是原作的一小部分,但從中仍可以看出吳起軍事思想的博大和深邃。吳起認真探索政治與軍事的關系,提出了“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文德”就是要求國君必須修“四德”:“綏之以道,理之以義,動之以禮,撫之以仁。”同時以這四德“教百姓而親萬民”,達到全國上下一致,全軍官兵一致,臨陣行動一致,戰斗中協調一致。而這其中的關鍵是國君親賢任能,勇于納諫,愛護百姓,“愛其命,惜其死”,使之“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又“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士卒“以進死為榮,退生為辱”,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發揮出堅不可摧的戰斗力。吳起深知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所以主張征伐必須慎之又慎,最好一戰而勝。他將當時的戰爭分為義兵、強兵、剛兵、暴兵、逆兵五類:“禁暴救亂曰義,恃眾以伐曰強,因怒興師曰剛,棄禮貪利曰暴,國亂人疲、舉事動眾曰逆。”(《吳子·圖國》)他意識到戰爭的正義與否與勝負的關系,看到政治對戰爭的決定性影響。

如何治軍是吳起軍事思想的又一重要內容。他認為軍隊素質是戰爭勝負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兵貴精而不貴多,“以治為勝”。只有建立一支法令嚴明、賞罰有信、紀律嚴格、訓練有素、將士同心、內部團結的軍隊,才能“投之所往,天下莫當”。吳起特別重視取信于軍、愛護士兵。他要求將領必須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使之“樂戰”,發揮出巨大的戰斗力。他也注重對士卒的教育訓練和鼓勵士氣。主張大張旗鼓地獎賞有功人員,使將士獲得崇高的榮譽感,不僅樂于聽命,而且樂于拼死,發揮出“一人投命,足懼萬夫”的威懾力。他特別要求將領必須具有“總文武,兼剛柔”,智勇雙全,具備“五情”“四機”的軍事素養。“五情”要求具有“治眾如治寡”的治軍才能,“出門如見敵”的敵情觀念,“臨敵不懷生”的獻身精神,“雖克如始戰”的謹慎態度,“法令省而不煩”的治軍作風。“四機”指氣機、地機、事機、力機,要求將領掌握部隊的士氣,充分利用地形,運用謀略,隨時增強戰斗力。他進而指出,將領的勇敢必須與謀略相結合。除了在臨敵作戰中展示英勇獻身精神外,還必須果決、堅毅、沉著,無論出現什么情況,都必須指揮若定,當機立斷,“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而將領最致命的弱點是猶豫逡巡,貽誤戰機:“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于狐疑。”(《吳子·治軍》)吳起強調,一個優秀的將領,除了以上的素養外,還要具備“威、德、仁、勇”等品質,能夠“率下安眾,怖敵決疑”。還要具有凜然正氣,號令一出,“下不敢犯”;揮軍向前,“寇不敢敵”。這樣的將領“得之國強,去之國亡”。吳起又認為,一個高明的將領,還必須具備“相敵將”的智慧與方法,運用各種手段偵察了解,查明敵方將領的優點與缺點、長處與短處、甚至個性特征,以便找出克敵制勝的方法,收到“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的效果。

吳起在《料敵》篇中分析了判斷敵情的重要性和具體方法。特別強調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將領必須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及時把握敵情,正確使用兵力,靈活地運用各種作戰手段,“審敵虛實,而趨其危”,取得預期的勝利。在《應變》篇中,吳起集中論述了臨敵應變的戰術和戰法運用。要求根據不同的敵情、天時、地利等條件,運用靈活多變的戰法克敵制勝。最后,吳起還十分重視軍隊的紀律。他要求在攻破敵人的城邑后,不要燒殺搶掠、殘害百姓,不要殺害俘虜,以減少當地百姓的反抗,給人樹立“仁義之師”的形象。

從西周到戰國結束,齊、魯兩個毗鄰的諸侯國的兵學文化互相影響和交流,不斷深化著對戰爭的認識,引領著中國兵學文化逐漸走向輝煌和成熟,并登上那個時代世界兵學文化的巔峰。齊魯兵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戰略戰術的各個層面,特別將戰爭與仁義聯系在一起,確立了戰爭的正義原則,也就確立了它最具核心價值的正確指向。在齊魯兵學的建構、發展和完善過程中,姜尚、司馬穰苴、管子、孫武、孫臏、吳起等人,都貢獻了自己罕有其匹的智慧。特別是孫武,更以其超越眾流、雄視百代的貢獻,為世界兵學史樹立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永恒豐碑。

三、齊魯古代兵學的形成和發展

公元前221年,以秦朝建立為標志,中國步入了社會發展的新階段。此后,曾經引領中國古代兵學的齊魯兵學繼續發展創新,為中國古代兵學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產生于西漢的《黃石公三略》(亦稱《三略》),明顯受道家思想影響。它總結歷史經驗,看到了施政征戰中柔弱勝剛強的眾多事例并將其作為一個重要規律加以宣揚。但它同時認為,柔弱之所以能夠戰勝剛強,必須有一轉化過程,在柔弱永遠柔弱的情況下是無法戰勝剛強的。這就拋棄了道家學說中柔弱勝剛強是無需轉化的觀點。這種積極轉化的意識顯示的是可貴的軍事辯證法思想:“能柔能剛,其國彌光;能弱能強,其國彌彰。純柔純弱,其國必削;純剛純強,其國必亡。”《三略》中講得最多的是為將之道。如為將必須崇禮重祿;必須與士卒同甘苦、共死生;必須能夠整齊號令、嚴肅紀律、持勢有威,賞罰必信、恕己治人、推恩施惠;還必須具備多種素養,勇謀兼備。它特別指出,軍中忌用辯士,更不能用巫祝之類占卜吉兇。這其中顯示的是清醒的理性思維。

《三略》從國家和君主的角度論述宏觀的政治軍事理論。它首先要求君主是“體天則地”“正己而化人”的“圣人君子”,能夠曉天理,明世勢,悉人倫,知去就,集“道徳仁義禮”于一身;必須具有天下國家情懷,為天下開太平,為萬民謀福祉,為國強民富致圣求賢;同時應該禁酷虐,禁暴斂,禁朋黨,禁強宗,禁奸猾,禁佞臣;還必須隆恩養民,“通志于眾”,“務農桑”,“薄賦斂”,“罕徭役”。《三略》還進一步認定,戰爭雖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君主卻不能“樂兵”,必須堅持戰爭的正義性質,“以義誅不義”,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另外,《三略》還涉及王政將略的其他不少問題,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觀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齊魯產生了兩位對兵學卓有建樹的人物,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檀道濟。東漢末年瑯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亮,應劉備之聘,擔任了他的軍師,輔佐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魏、吳鼎足而三,為開發大西南做出了重要貢獻。諸葛亮是當時最負盛名的政治家,更是一位謀略超群、智勇兼備的軍事家。他不僅具有宏遠的戰略眼光,而且具有精審、謹慎、細密、嫻熟的戰場指揮藝術。他總是從政治高度確定戰略方針,使整個戰略服務于聯吳抗曹的總目標。他進軍巴蜀,奪取益州,出征南中,協和漢夷,敦睦東吳,都是為了建立一個與曹魏對戰的鞏固的戰略后方。他洞明敵情,更知悉自己的優長與不足。他深知憑蜀漢那點軍事力量和財富支撐,絕不能同時對魏、吳兩面作戰,所以始終堅持將攻擊的矛頭指向曹魏。他從不打無準備之仗。奪取巴蜀、漢中后,他先進兵南中,運用“攻心”戰略使蠻夷等少數民族心悅誠服地接受蜀漢的統治。在后方安定之后,他就統率蜀軍主力進駐漢中,精心謀劃,不斷出擊。首次出戰,即取得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歸降的戰果,使曹魏朝野震動。由于蜀軍與魏軍力量對比過于懸殊,所以他用兵特別謹慎,寧可不取勝也不能使自己的軍力遭受大的損失。諸葛亮從政的27年基本上都是在戰爭中度過的,他的軍事生涯也基本上與勝利相伴。即使失利受挫,他也能沉著應對,使損失減到最低程度。就在他病逝五丈原之時,仍然能將后事安排得井井有條,使蜀軍毫發無損地退入漢中。諸葛亮料事如神、欲擒故縱、出奇制勝、指揮若定的軍事才能,不僅展現在那些勝利的戰役中,也凸現于那些受挫失敗的戰役中。諸葛亮對兵學的貢獻,除了豐富神奇的實踐經驗外,還在于他留下了兵學著作《將苑》。這部書集中對將才的重要性、將才的類型和層次,特別是對將才的品德修養和素質鍛造,提出了標準和要求,是一部將才學的寶典,是《孫子兵法》關于將帥問題論述的繼承和發展。

南朝劉宋將軍檀道濟,高平金鄉(今山東濟寧金鄉)人。東晉末,檀道濟從劉裕攻后秦,屢立戰功,官至征南大將軍。元嘉八年(431)攻魏,糧盡退兵,乃使用“唱籌量沙”計謀,故敵不敢追。文帝覺得他是前朝重臣,諸子都很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被殺時怒曰:“乃壞汝萬里長城!”據新的研究成果,檀道濟作為軍事家的榮譽亦與《三十六計》有關。

宋朝宰相張商英作注的《素書》就是在唐朝流傳的《枕中素書》,這是一部雜糅儒道并摻入部分佛教義理的著作。如《原始章第一》將道、德、仁、義、禮視為“五者一體”。其中除對道的解釋接近道家思想外,其余對德、仁、義、禮的解釋都源自儒家學說。《正道章第二》對德、信、義、才、明、行、智、廉等信條進一步依照儒家思想進行詮釋,其中的“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茍免,見利而不茍得——此人之杰也”,更是體現了儒家“義利之辨”的本意。《求人之志章第三》又是明顯雜糅儒道,如說“絕嗜禁欲,所以除累”“避嫌遠疑,所以不誤”“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敬謙讓,所以自守”“謀深計遠,所以不窮”“括囊順會,所以無咎”“孜孜淑淑,所以保終”等比較接近道家思想。而“博學切問,所以廣知”“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窮”“癉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應卒”等都明顯反映儒家思想。《本德宗道章第四》幾乎全篇都在詮解道家的人生理念尤其是生存智慧。全篇將長、安、先、樂、神、明、吉、苦、悲、病、短、孤、危、敗等十四種人生的生存景況和精神狀態的優劣選擇展示出來,幾乎每一個命題都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人生智慧的濃縮凝結。《遵義章第五》則更多地總結了儒、道、法等家尤其是儒家對高層執政智慧的理解。《安禮章第六》主要內容是用格言的形式闡述儒、道互補的人生智慧。

《素書》主要闡述的是治國理政的政治思想和長生避患的人生智慧,很難歸入兵書系列。全書涉及戰爭的內容只有第六章的“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貪可使攻取,不可使分陣。廉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此五者,各取其才而用之”這樣幾句話,講的是如何根據將領的特點和資質用其所長與避其所短,這在《孫子》等兵書中早已講過了。

明清時期,齊魯地區產生的最著名的兵學著作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明朝中葉,在國家舉步維艱的嚴峻時刻,齊魯誕生了一個在中國兵學史上光耀千秋的軍事家,他就是登州(今山東蓬萊)人戚繼光。他17歲承襲父職,投身軍旅。26歲置身沿海抗倭第一線,轉戰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幾十年。官至總兵,創建和訓練出一支讓倭寇聞風喪膽的戚家軍,先后殲滅倭寇數萬人,解救出大量被擄掠的百姓,為平息東南沿海的倭亂建立了不朽的功勛。平息倭亂后,他又駐守薊門16年,總理薊州、昌平、遼東、保定軍務,親手訓練出一支勇猛善戰的邊防勁旅,沿長城一線建立起攻防兼備的防御體系,使北方國防前線數十年無兵燹之災。戚繼光不僅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軍事統帥,還是一位善于總結戰爭經驗并使之升華到相當理論高度的軍事理論家。他在戎馬倥傯中寫出來的《紀效新書》和《練兵實紀》,就是展現他軍事理論的寶典。

戚繼光的軍事理論,繼承自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兵學寶典,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對將領的選拔、培養、使用和對士兵的選拔、訓練以及武器的制造等問題的思考。他說:“夫為將之道,疆場之安危,三軍之死生系焉。”(《練兵實紀·練將》)而智勇兼備的將領主要取決于和平時期對將領的有計劃的培養和儲備。反之,“不蓄于平時,期取用于一旦,則無惑乎臨時乏才之嘆”(《練兵實紀雜集·儲練通論》)。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選拔、訓練將領的原則和方法。針對當時明朝朝野重文輕武、重才輕德的社會風氣,他認為應該明確規范選將的標準,要求將領必須德、才、識、藝兼備。所謂“將德”就是精忠保國衛民、廉潔奉公、忠于職守、勇于犧牲、愛護士卒的品德;“將才”就是通曉兵法將略、嚴格訓練士卒、長于節制、善于應變的指揮才能;“將識”就是明辨是非、洞悉真偽、謀略出眾、高瞻遠矚的器識和膽略;“將藝”就是勇猛頑強、技藝超群、面對強敵不畏懼、身履險境能取勝的高超武藝。在這四條標準中,戚繼光認為“將德”應居首位。因為一個將領在生死搏斗的戰場上能否將生死置之度外,品德顯然是最具決定意義的。當然,除了“將德”之外,將領還需具備才、識、能,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努力學習,熟讀兵法,精于韜略,嫻熟技藝,熟悉各種武器的性能,在全面掌握軍事知識的基礎上,再精通一二種專門的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在練兵和實戰時應付裕如:“欲為全才之將,凡種種武藝,皆稍習之,在俱知而不必俱精。再須專習一二種,務使精絕,庶有實用,庶可練兵。”(《練兵實紀·練將》)從而駕馭復雜多變的戰場形勢,通過與敵方的斗智斗勇,去奪取勝利。

戚繼光在確定了優秀將領的德、才、識、藝四項標準之后,也在實踐的過程中總結出達到這四項標準的方法,即理論聯系實際,使將領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他要求將領們勤于讀書,從多方面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熟讀《孝經》《忠經》《論語》《孟子》,精讀《武經七書》《百將傳》,從人品、心術、功業等方面學習為將之德和為將之道,做到“正心術”“立功建業”而不自矝功伐;“敬友、愛軍、惡敵、強兵”,“不以死生患難易其念”;嚴己寬人,“至誠待下,平居之時,視其疾病,察其好惡,實心愛之。忠義之辭,感召乎眾。入操之時,虛心公念。出征之日,同甘共苦,身先矢石。臨財之際,均分義社”(《練兵實紀雜集·儲練通論》)。同時還必須處處時時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加強軍事素養,學習歷代兵法,學習各種戰術、技術、陣法,做到爛熟于心,運用自如,成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紀效新書·練將篇》(十四卷本))的德、智、勇兼備的優秀人才。戚繼光認為與選將練將同樣重要的,是士卒的選訓和武器的創新。他認識到軍隊的基礎是士兵,一支能征慣戰的軍隊,武器固然要精,但更重要的是士卒精。要想練出精兵,首先是選出好苗子,辦法是精選:一是兵員的出身,只能選“鄉野老實之人”“慣戰之人”,“不可用城市油滑之人”,“不可用奸巧之人”(《紀效新書·束伍篇》十八卷本)。二是兵員的素質,要挑選那些身體健碩、武藝精湛、反應機敏、膽氣豪壯之人,“而必膽為主”(《紀效新書·束伍篇》十八卷本)。因為只有膽氣豪壯的士卒,才能平時不怕吃苦,勤于訓練,戰時英勇無畏,不怕犧牲。戚繼光訓練出來的所向無敵的“戚家軍”,就是由他親自在浙江義烏挑選的3000名精壯的礦工和農民為基干組成的。戚繼光特別重視對士卒進行嚴格訓練,“戰必以練兵為先”①《明經世文編》卷三四九《薊鎮急務》。。為了造就一支能征慣戰的勁旅,戚繼光從各方面對士卒進行經常化的強化訓練。首先是“練心”即思想教育,要求各級將領對士卒曉以大義,激以忠心,“正心術”“立志向”“習武藝”,以“安國保民”為念。使戚家軍的士卒明白,當兵就是為百姓打仗,保國衛民,因而做到“兵民相體”,紀律嚴明。他強調,各級將領都要尊重士卒,真心實意地愛護關心士卒,以誠感誠,至誠待下,使士卒與將領同心同德,不畏艱難、不怕犧牲,“萬人一心,心一而氣齊,氣齊而萬人為一死夫”(《紀效新書·膽氣篇》十四卷本),發揮出所向披靡、無堅不摧的戰斗力。同時,戚繼光也認識到,教育、鼓勵、關心、感召士卒雖然是“練心”的重要內容,但還需輔以賞罰。而賞罰必須公正,當賞則賞,即使與將領有舊仇亦賞,賞一人而使千萬人振奮;當罰則罰,即使將領的兄弟子侄亦必罰,罰一人而使千萬人警戒。賞罰都應使士卒心服口服,無怨無悔。應該說,戚繼光關于士卒“練心”的內容和操作方法都是精當和可行的,收到了以理諭人心,以誠感人心,以賞勸人心,以罰齊人心的效果,對于造就英勇無畏、戰無不勝的戚家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戚繼光特別強調軍隊具有嚴明紀律的重要性,“兵眾而不知律,必為寇所乘。”(《止止堂集·大學經解》)為此,他制定了包括民眾紀律、戰場紀律和對待俘虜紀律的整套紀律條令,并把這些條令印發給所有士卒,要他們熟記于心,“人人知我之令”(《紀效新書·膽氣篇》十四卷本),切實遵守。戚繼光深諳“信賞必罰”的意義,對賞罰作了嚴格的規定。在戚繼光那驚心動魄、險象環生、血戰與凱旋交織的軍旅生涯中,既重賞過軍功卓著、遵紀守法的許多將士,也處死或重罰過貪生怕死、貽誤軍機,甚至殺良冒功、違法亂紀的部下。戚家軍之所以在戰場上屢戰屢勝,幾乎保持不敗的戰績,軍紀嚴明、賞罰分明應該是重要原因。

戚繼光一直重視武器的改革與創新,認為精良的武器是發揮軍隊戰斗力的重要條件,“有精兵而無精器以助之,是謂徒強”(《紀效新書·手足篇》十四卷本)。他力圖通過改革和創新,使自己軍隊的武器裝備優于敵人。他說:“彼以何器,我必求長于彼,使彼器技未到我身,我舉器先殺到他身上,便有神技,只短我一寸,亦無用矣。”(《紀效新書·手足篇》十四卷本)所以他在武器的使用上確定以長制短的原則,并盡量發揮火器的作用。如在同倭寇作戰時,就把鴛鴦陣的牌、筅、鉤槍、鈀四種兵器結合起來,對付敵人的長刀;在與蒙古軍作戰時,則以鈀、棍、長槍、大棒對付敵人的馬刀,以戰車對付敵人的騎兵。同時大量使用火炮、火銃、火箭、虎蹲炮、鳥銃、快槍等遠射火力,使敵人還未靠近我軍時即被消滅。戚繼光重視軍事技術的革新和武器制造技術的改進,組織專人研制、改進新型器械數十種,使軍隊的裝備更加完善和精良,成了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

〔1〕吳如嵩,孫子兵法十五講[M].北京:中華書局,2010.

〔2〕李零,吳孫子發微[M].北京:中華書局,1997.

〔3〕趙承鳳主編,齊魯兵學[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2.

〔4〕安作璋 王志民主編,齊魯文化通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孟祥才,山東思想文化史[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1.

〔6〕孟祥才主編,齊魯古代兵家評傳[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7〕孟祥才,胡新生,齊魯思想文化史[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

Origin,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lu Military Science

Meng Xiangcai

In the Chinese ancient military science, Qilu military science was second to none. Starting from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Qilu military science respectively originated from the State of Qi and the State of Lu. After the State of Qin unified the entire country, the Qi military science and the Lu military science were integrated, thus forming the Qilu military science, which later became the core of the long-standing Chinese ancient military science. This article mainly reviews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Qi military science,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the Lu military science,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lu military science.

Qi Military Science; Lu Military Science; Qilu Military Science; Chinese Ancient Military Science

B22

A

2095-9176(2017)06-0098-12

2017-10-14

孟祥才,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孫子研究會顧問。本文系2016年度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立項課題《傳承齊魯兵學文化,助推文化強省建設》的階段性成果(編號:16-JSZD-03)。

周淑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99久视频| 精品小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欧美成人第一页| 中文字幕亚洲精品2页| 综合网久久|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亚洲高清日韩heyzo| 欧美色图第一页|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乱亚洲乱妇24p|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996免费视频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永久久久久|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无码高清免费视频亚洲| 亚洲天堂久久久|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免费在线a视频| 欧美一级爱操视频|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 国产色爱av资源综合区| 国产91透明丝袜美腿在线|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无卡视频| 91偷拍一区|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视频|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91丝袜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精品1区2区3区|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区|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 呦女亚洲一区精品| 91九色视频网| 激情综合网址|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AV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国产精品成| 伊人色在线视频| 中文一级毛片|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日韩黄色精品| 国产va在线|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91免费在线看| 国内精品视频区在线2021| 日本在线亚洲|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国产在线小视频| 国产第四页|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999精品在线视频| 免费亚洲成人|